“概念与理论”专题(上):概念研究的理论基础
编者按:概念是思想的结晶,也是建构的力量。为廓清概念与理论之间的复杂关系,探寻概念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组专题约请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郭忠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方维规以及云南大学民族政治研究院教授郭台辉分别围绕知识分形与概念社会化、作为哲学的概念史以及作为方法的概念史等话题展开研讨。郭忠华指出,概念研究的任务不仅在于以概念史的方法揭示特定概念参与时代建构的方式,而且包括从一般理论的角度来理解概念被转化成行动者日常知识和行为方式的原理。概念的社会化,也是专业知识与日常知识之间的互动过程,存在各种可能性。新概念的发明并不必然转化成行动者的日常知识,但为新的社会和政治想象提供了可能。方维规认为,科塞雷克开创了史学概念史模式,伽达默尔则是哲学概念史研究的集大成者。在伽达默尔看来,作为哲学的概念史,不应被看作哲学史研究的新方法或哲学研究的辅助方法,而应完全融入哲学肌体,进入哲学研究的核心领域。郭台辉以《概念的历史分量》为切入,指出需要重新考量概念史背后的“鞍型期”假设,才能科学评估概念史方法对于理解近代中国思想转型的有效性问题。“鞍型期”作为一种历史分期假设,并不是基于客观的历史事实,而是受制于研究者主观的问题意识或同时代集体的历史无意识,由此决定历史事实的取舍。
知识分形与概念社会化
作者郭忠华,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广州)。
伽达默尔:“作为哲学的概念史”
作者方维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
作为方法的概念史及其“鞍型期”假设
作者郭台辉,云南大学民族政治研究院教授、中央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员(昆明)。
前沿论坛·中国阐释学
编者按:16世纪以降,自然科学及其引发的技术革命奠定了现代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基于经验观察的规范实验成为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也奠定了现代社会的主导认知规范。到了19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再也无法安守古典理性主义,开始学习自然科学的实验研究方法,由此秉持价值中立和客观性原则的实证研究迅速崛起,成为人文社会科学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但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终究与物理和化学对象有别,这也注定了社会科学对自然科学方法的模仿只能是“夸父追日”,无法摆脱其与研究对象始终处于价值关涉的意义循环中。因此自施莱尔马赫与狄尔泰起,人文社会科学力图在实证研究之外,另辟一条自觉的研究方法应对上述循环,这便是阐释学。
阐释从其生发的原点处,就是主观性介入的创造过程。阐释能成学,在于其不是对文本简单的传写复诵,而是在阐释文本中开拓出巨大的意义空间。但一如所有精神领域,主观性的发挥若全无客观规则,终会跃出可理解的公共边界,成为纯粹的私人谜语。因此阐释若无一定之规,也不能成学。
西方阐释学从《圣经》阐释发源,其初文本权威甚大,阐释者在巍峨文本之下小心翼翼;后经现代哲学阐发,阐释的主观空间日益增加,阐释者与文本之间已近乎对话;再到后现代之解构洪流,文本权威早成碎瓦颓垣,作者原意也化作虚无,一切变成阐释者任意之游戏。阐释若成意识流中的无根浮萍,阐释学也就无可成立了。海德格尔曾说,问题不是避免循环,而是以正确的姿势进入循环。无边界的无限阐释,恐怕不是正确的理论姿势。
中国素有阐释传统,所谓“六经注我”抑或“我注六经”,只有在彼此界定的边界之内,文本与阐释者的对话才是一个有意义的循环。时至今日,面对阐释的边界与限度问题,中国学者依然有着自己独到的思考与探索。为深化阐释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推进当代中国阐释学话语体系的构建,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邀请国内著名学者以“阐释的限度”为主题,聚焦阐释的边界、限度及其确定性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本次专题我们选取了南京大学张一兵教授、首都师范大学陈嘉映教授、同济大学孙周兴教授的发言,经作者校定后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文本的类型、视位与意会认知
作者张一兵,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南京)。
阐释与两类认识
作者陈嘉映,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北京)。
没有论证,何以哲学——兼论阿佩尔的先验解释学?
作者孙周兴,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欧洲思想文化研究院院长(上海)。
“县域社会学探索”专题
编者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此再次给予重点强调。那么城乡如何融合发展?作为城乡连接体,“县域”的角色和地位就越来越显示出重要性。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县域不仅可以连接过往被视为分离的城乡二元,缔造城乡连续统,同时也是具有整体性、丰富多样性的社会共同体,这样的独特性,使得县域社会学成为可能,且可以形成对现有社会学研究不足的弥补和拓展。本期专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春光研究员主持,所选四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探索县域社会学的可能性及县域社会中的治理和组织问题,以供学界展开更深入的研究和批评。
县域社会学研究的学科价值和现实意义
摘要:在社会学研究中,县域社会是缺席的。其背后原因是欧美和日本等社会学发达国家没有像中国这样有历史悠久、建制稳定的县制和县域社会共同体。县域社会是中国独特的社会体系,具有连接基层社会与整体社会的功能。一方面,县域社会可以作为方法,为观察中国社会结构和运行机制提供独特的视角,另一方面,其独特性能促进中国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创新和进步。县域社会学研究为中国社会学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肥沃土壤,时代发展呼唤着对这一领域的深度开发。
关键词:县域社会共同体整体社会
作者王春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
县域发展与县域社会学的研究——社会学的田野研究单位选择及其转换?
摘要: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县域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治理体制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财税等相关制度的变革促使县域范围内经济的结构与空间布局、地方治理的结构等都相应改变,城市化的加速也对地方社会结构及县域城乡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何理解这些变化是时代对社会学研究提出的挑战。作为回应,社会学者当以县域为田野单位,把握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及其对地方工业经济发展、城镇化结构、地方社会结构与民众惯习产生的影响,同时在制度结构与社会结构双重结构中,考察“时风”与“土风”如何影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科层运作和治理实践。
关键词:县域发展县域社会学田野研究单位研究范式研究议题
作者狄金华,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武汉)。
金融与县域治理体系现代化——对县域社会的经济社会学研究?
摘要:以往研究多单独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