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秘书:
现下对网络预约车的讨论,已成为极热闹的话题。虽然舆论热点往往会影响制定公共政策的决策,但俗话说,“有理不在声高”,学者更需要提供“道理”本身。但我们也发现,相关讨论并未深化下去,大家各执一词,却对基本事实仍然缺少认定,讨论也成了一地鸡毛。
这倒是一个很好的公共政策讨论样本。为此,澎湃新闻对参与这场讨论的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研究员、上海汇智经济学与管理学发展基金会理事黄少卿进行了一次采访。我们希望把这次讨论,作为学者该如何讨论公共政策的一个案例,来看专业知识在公共政策当中,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发挥作用,以及学者应该如何参与公共政策的讨论。
以下是全文。
一、公共政策讨论中两种类型的观点表达
澎湃新闻:为什么最近几年来,我们感觉公共舆论中有关公共政策的讨论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热烈?
黄少卿:我想,一方面现在是一个公共政策需求爆发的节点;另一方面,反映在中国,整个市民社会正在不断成长。
从第一个方面看,经济发展到当下阶段,以及未来经济、社会要进一步发展,都需要公共服务起更大的作用。从经验看,世界其他经济体发展到类似阶段时,也都面临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需要起到更大作用的问题。各国在发展过程中,都会经历一个政府规模不断扩大的阶段。这一现象很早就被德国财政学家瓦格纳观察到,人们由此把它称为“瓦格纳法则”。也就是说,公共部门在整个经济社会中地位不断提升。经济的发展导致人们需要公共部门更多介入,为自己提供服务,从而表现为公共部门的成长。
当下的中国,人们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随之爆发越来越多问题,需要制定一系列相应的公共政策。比如城市交通拥堵、污染治理、城市环境整治、城乡基础教育、老年人护理等。拿老年人护理来说,它已超越了简单的家庭事务,而成为一个公共问题,需要政府提供好的公共政策框架,才能使各方提供解决方案,从而更好地应对老龄社会的到来。
每一个具体问题,都涉及公共政策应如何制定的讨论。这些讨论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