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当前,测度中国县市、地市经济社会公平度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于了解和改善中国地方经济社会公平程度,以及推进整个国家经济社会更加公平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而副省级城市自设立后,对周边城市产生了巨大的示范带动效应,对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因此,对这些同等“量级”城市的经济社会公平程度展开研究和评价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执笔/石晶、于飞、黄溪
指标体系:中国地方经济社会公平度评价体系。
测评范围:15个副省级城市。
数据来源:《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15个副省级城市年统计年鉴、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测评结果:
“公平”是以“善治”为核心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所要实现的重要目标之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20次提到“公平”一词,充分说明公平在现代治理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年新年贺词中明确指出,“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年4月28日,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要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
当前,测度中国县市、地市经济社会公平度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于了解和改善中国地方经济社会公平程度,以及推进整个国家经济社会更加公平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而副省级城市自设立后,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利用外资额等均保持着较快的增长,对周边城市产生了巨大的示范带动效应,对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因此,对这些同等“量级”城市的经济社会公平程度展开研究和评价,除了能够保证测评结果具有更强的可比性之外,其重要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
人民论坛测评中心在所构建的以县市为测度单位的经济社会公平度测评理论模型基础上,通过对具体指标进行进一步修正和完善,建立了中国地方经济社会公平度评价体系。现根据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等提供的公开统计数据,对15个副省级城市的经济社会公平度进行了测评、排名、比较和进一步分析。我们寄希望于通过这种系统性的研究,对各城市的主要做法、有效经验进行探索,并为各城市今后促进经济社会公平度的进一步提升,提供参考和建议。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依据与数据的选取
在构建经济社会公平度测评理论模型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遵循了全面性、敏感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和动态性五个基本原则,以用最适宜的指标来客观评价公平程度为导向,以我国地市一级目前所处的实际发展阶段和经济社会状况为根本前提,最终选择了阿玛蒂亚森的正义观和马克思的公平分配理论作为依据,搭建了功能公平、可行能力公平以及结果公平三个维度,确定了底线公平、机会公平和分配公平三个一级指标。而在指标数据选取方面,则是充分建立在数据的可获取性之基础上,具体指标选取的理论依据以及所选择的指标数据说明如下。
底线公平
早期与公平有关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多以最低生活水平以下人口的低保参保率来衡量底线公平。对于这一点,我们有不同的看法,其具体原因如下:第一,福利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有关的实证研究均表明,过分追求最低生活水平以下人口的应保尽保率,会削弱这部分人口中很多人的劳动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滋生等、靠、要等消极思想;第二,类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长期来看,与其给予最低生活水平以下人口基本的生活保障,倒不如加快完善相关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这些人能够通过自身的劳动和努力来摆脱贫困。
由此,我们没有选择最低生活水平以下人口应保尽保率,转而将贫困率确定为衡量底线公平的一项核心指标。在此基础上,结合数据的可得性,最终选取以一个市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人口占该市(常住)总人口的比重来近似衡量这一指标。
机会公平
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这推动了人们需求层次的相应提升,使人们更加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