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肝衰竭原因
治疗肝衰竭
肝衰竭表现
肝衰竭饮食
肝衰竭移植
肝衰竭注意

考研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考

北京大学政治学概论

一、延安整风运动

性质:延安整风运动是至年间中国共产党为加强自身建设而进行的一次学习运动,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

背景:中国共产党肩负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双重使命,党内广泛存在非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长期存在教条主义,延安“三风”问题较为突出。

开始时间与标志: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

结束时间与标志:年4月20日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主要内容: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反对主观主义整顿学风是中心内容。

方法和步骤:认真阅读文件,联系个人思想和工作,自我反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提高认识,总结经验,逐步取得思想认识的一致,增强党性,改进工作。

意义与影响:延安整风运动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是党的建设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通过延安整风,全党确立了一条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推动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使干部在思想上大大地提高一步,使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参考文献:

[1]李蓉.延安整风运动纪实[J].世纪风采,(11):6-12.

[2]陈怡阳,徐德刚.延安整风时期学习运动初探[J].延边党校学报,,34(05):14-18.

[3]高冬冬.浅析延安整风运动的背景及历史意义[J].党史博采(理论),(02):12-13.

二、柏拉图《政治家篇》

地位:《政治家篇》是柏拉图晚期的一部著名的政治学作品,柏拉图借助于编织事例的类比实现了对政治家的界定。

背景:柏拉图进行了三次西西里之行,并且希望将《理想国》的理论在叙拉古城邦付之于实践,不料却屡遭挫折,最后以失败告终。这样的经历使柏拉图的政治思想发生了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变化。

内容:

(1)两种划分政体的标准

第一,按照执政者人数的多少;第二,执政者是否依据法律来进行统治。

(2)依照以上两种标准,柏拉图把政体划分六种政体

第一,一个人执政,依法而治的政体是王治政体,不依法而治的政体是僭主政体;第二,少数人执政,依照法律来进行统治的是贵族政体,不依法而治的政体是寡头政体;第三,多数人执政的政体形式为民主政体,根据是否依法而治,民主政体也被分为共和政体和平民政体。

(3)哲学王政治

在《政治家》中仍以治者是否真正具备政治家的知识和美德作为这个国家是否实行了正确的政体的根本标准,并对真正政治家做出了界定。但要想在现实中找到或者培养这样一个具有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德行的哲学王哲学家或政治家就如同想要在凡人中找到一位神一样困难,进而逐步走向依靠法律进行统治。

柏拉图认为,在没有哲学王的统治下,法律是必不可少的。要树立法律的权威,法律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即使是智慧的政治家也必须是依法而治。在没有哲学王的政体下,如果统治者按照法律进行统治,那么君主政体是最好的,民主政体是最差的;如果统治者不依法统治,而是以自己意志来统治,那么民主政体是最好的,僭主政体是最差的。

(4)着重对现实政治家的统治进行了讨论

关于现实政治家依法统治的思想在柏拉图的整个政治思想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实现了由《国家篇》(即《理想国》)到《法篇》(即《法律篇》)的思想过渡,而且是柏拉图政治思想现实化的重要标志。另外,现实政治家编织国家之网的过程十分复杂,这种复杂性不仅表现为政治家的行为将受到既定原则、方式、步骤、目标的制约,而且在编织的过程中,他们常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两难处境。具体而言,这些两难主要表现为理想与现实、理性与自由、国家与个人、伦理与政治关系上的矛盾和冲突。

参考文献:

[1]唐慧玲.两难中的政治家[D].扬州大学,.

[2]陈鹏飞.城邦、理性、法治——柏拉图法律思想解读[D].西南政法大学,.

[3]张小芬.柏拉图王政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4]胡平平.柏拉图政体思想及其演化——从人治的哲学王到法治的混合政体[J].党政干部学刊,(1).

三、南南合作

南南合作泛指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因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地处南半球或北半球的南部而得名。南南合作始于年召开的万隆会议,是二战后众多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摆脱殖民控制后,面对不利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等挑战下的产物。南南合作旨在通过双边或多边合作、区域合作、次区域合作和区域间合作等多种模式,促进发展中国家分享知识或经验,实现发展目标。目前,南南合作不仅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和技术等领域,还致力于农业、人权事业、人才资源开发、健康教育、能源与气候等领域的技术合作。

发展:

(1)年召开的万隆会议确定了南南合作“磋商”的原则,促进了原料生产国和输出国组织的建立,提出了在发展中国家间实施资金和技术合作,因此被认为是南南合作的开端。

(2)20世纪60年代初形成的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是南南合作的两个最大的国际组织,它们通过的一系列纲领性文件,为南南合作规定了合作的领域、内容、方式与指导原则。

(3)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发展中国家团结自救、合作自强的努力取得重大进展。西非经济共同体、拉丁美洲经济体系、南部非洲发展协会、海湾合作委员会、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等发展中国家谋求经济合作,增强集体自力更生能力的区域性经济组织相继建立。

(4)年,首届南南合作会议在印度新德里召开,年和年先后在北京和吉隆坡召开南南合作会议,这三次会议是南南合作的重要里程碑。南南合作的实质,是面对不平等的南北经济关系,实行联合自强,共同发展。

(5)年9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和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共同主持召开南南合作圆桌会。会议是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举行期间和年后发展议程刚刚通过的重要时刻举办的一次重要会议。孟加拉国、贝宁、丹麦、厄瓜多尔、埃及、印尼、马来西亚、尼泊尔、尼日利亚、巴基斯坦、萨摩亚、南非、乌干达、赞比亚等国领导人,巴西、哈萨克斯坦、马尔代夫、沙特、津巴布韦等国元首代表,以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联合国亚太经社会等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会议。

参考文献:

[1]南南合作圆桌会共同主席新闻公报(全文).中国经济网[引用日期-09-27].

[2]王和兴.八十年代的南南合作[J].世界知识,(8):12-13.

[3]常健,殷浩哲.南南合作对世界人权发展的贡献[J].学者专论,(5).

[4]于浩淼.完善农业多边合作项目管理研究[J].世界农业,(10).

四、总体国家安全观

年4月15日,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并首次提出“11种安全”——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年4月20日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进行二次审议的国家安全法草案,明确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将每年4月15日确定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总体国家安全观拓展优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安全理论体系,呈现出新时代国家安全理论的“整合性”特征,对于当前我国国家安全维护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年版,第24页.

[2]鞠丽华.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探析[J].山东社会科学,(9):17-19.

[3]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人民日报》年4月18日第1版.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年版,第页.

五、阿罗不可能定理

阿罗不可能定理是福利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定理,于年由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肯尼斯·阿罗提出。

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国际上提倡发展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大潮流的推动下,有关福利经济学的研究受到经济学界的重视,阿罗在检验了集中个人偏好的可能之后,提出了阿罗不可能定理。

内容:要从个人偏好推导出社会偏好,需要满足五条公理作为社会选择的合理化条件:(1)普遍性,即社会偏好适用于所有的个人偏好;(2)单调性,如果每个社会个体偏好a而不偏好b、则整个社会偏好a而不偏好b;(3)彼此不相干的选择对象具有独立性;(4)社会选择序列不应是强加的;(5)社会选择的安排应该是非独裁的。阿罗认为同时满足这些合理化条件的社会选择机制是不存在的,因而,阿罗的这一定理也被称为不可能性定理。

影响:阿罗不可能性定理提出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阿罗定理成了福利经济学研究中不可跨越的阻碍。后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从60年代中期以后的研究成果消除了这种悲观的气氛,开创了福利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

参考文献:

[1]林新.社会选择,福利和贫困——森的学术思想综述[J].世界经济研究,(2).

[2]姚明霞.从福利主义到非福利主义——阿罗不可能性定理之后福利经济学的重大转折[J].政治经济学评论,(1).

六、均势

历史发展: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冷战时期美苏两霸高度对峙的状态,均势不断被发展运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以主权国家为单位的现代均势秩序的开端,年《乌得勒支合约》签订,“均势”第一次被写入国际条约之中。

内容:均势理论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现实特征是:在竞争性的国际体系中,最理想的安全状况是成为对手无法挑战的霸权国。但国家间的竞争是绝对的,国家间相互作用的本质必然是冲突,处于权力角逐中的大国必然会采取某种政策措施来抵消他国权力的威胁,国际关系因而形成一种相对的力量的均势。一般均势通过四种途径实现:第一是在军备竞赛和领土争夺时,增强自己的实力;第二是采取联盟政策,以他国实力为补充;第三是组织和联合一些国家牵制有可能取得优势地位的其它任何国家;第四是政权的更迭。经常被运用的均势手段有分而治之、领土补偿、建立缓冲国、组成联盟、建立势力范围、进行干涉、外交谈判、法律与和平方法解决争端、裁判军备、军备竞赛、发动战争;国际法、国际规范、国际制度则成为维持均势的新的方法和手段。

但事实证明,均势制衡在其合理成分之外存在着重大的缺陷,汉斯?摩根索认为,均势具有三大缺点:无把握性、无现实性和无充足性。

参考文献:

[1]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争强权,求和平[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郭小雨.基辛格的世界秩序思想分析[J].国际政治研究,(2).

[3]章一平.从均势制衡的难题看多边主义的兴起[J].国际关系理论,(4).

[4]朱听昌,李尧.论基辛格的均势理论及其在外交实践中的运用[J].国际政治研究,(1).

[5]詹姆斯?多尔蒂等.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总编/白云真辛平

学术指导/张旗

主编/陈旖琦徐子涵孟昕

执行主编/刘彦璐孟令楠邹玥

责编/刘彦璐孟令楠邹玥美编/邹玥

第一届主编/石齐华曹常晗滕恺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zhuangx.com/gsjys/5554.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