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肝脏低回声肿块的患者,患者通常比较紧张,临床医生也需要通过我们的超声检查来获知肿块的来源、性质等重要信息。但是常规超声有时能提供的信息比较局限,这时就需要超声介入来帮忙!
病例分享
唐某,女,50岁,胆囊切除术后5年,上腹部胀痛伴发热一天来我院就诊,肝脏超声提示:肝左外叶上段见50×48×35mm不均质偏低回声肿块,边界清,内见散在蜂窝状无回声。
患者实验室检查显示:超敏C反应蛋白.9mg/L,明显升高,临床完善各项检查后予抗感染治疗,但疗效不佳,患者反复发热。3天后在我科行超声造影检查,提示:肝左外叶上段见65×39×38mm不均质偏低回声团块,边界清,内见散在蜂窝状无回声,注射超声造影剂后,病灶与肝动脉均为16秒开始增强,边界清晰,动脉期呈均匀等增强及部分蜂窝状无增强,门脉期和延迟期为低增强,结合临床症状及各项实验室检查,首先考虑肝脓肿。
一周的抗感染治疗后,患者腹痛症状好转,但仍反复发热,体温波动在39°左右,最高达40°。经多学科会诊后,认为肝脓肿首先考虑,需排除其他肿瘤性病变,建议采取超声介入的方法,进行超声引导下诊断性穿刺抽液。
此时,患者肝左外叶上段的不均质偏低回声肿块已经有69×37×36mm,长径比刚发现时足足大了将近20mm。
患者平卧位,剑突下局部麻醉,超声引导下18G穿刺针进入肿块内,抽液过程中发现肿块中蜂窝状无回声彼此相通,共抽出黄色脓液25ml,蜂窝状暗区基本消失。术后5天复查,超声提示肿块缩小至40×23×22mm,实验室检查:超敏C反应蛋白19.0mg/L。术后3周复查,超声提示肿块缩小至26×12×12mm。
术后半年复查,肿块完全消失。
传统的肝脓肿更多还是依赖于抗感染治疗,疗程长,起效慢。应用超声介入,不仅为肝脓肿的诊断提供了有利依据,更为肝脓肿的治疗提供简便有效的方法,大大缩短了肝脓肿患者的疗程。经验证其操作方便、创伤微小、治疗省时、安全、疗效好,在身体、心理、费用上大大减轻了患者的负担。更多精彩康复案例:
脑部肿瘤明明已经手术切除了,为什么还会复发?
动脉微创介入+腹腔灌注治疗肿瘤得民心,患者感恩送锦旗......
肿瘤复发后,他是如何创造又一个奇迹?
咨询专家传递爱心,让更多肿瘤患者受益
有效的白癜风偏方北京儿童白癜风医院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