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和《病毒性肝炎辨证标准》(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年)。
(1)主要症状:身目尿黄,且短期内迅速加深,伴重度乏力,纳差。
(2)次要症状:常有黄疸持续不退,或有腹胀腹痛、尿少等,或有神志昏蒙、出血等临床表现。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年由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功能衰竭与人工肝学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联合制订的《肝功能衰竭诊疗指南》。
(1)慢加亚急性肝衰竭: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短期内发生急性肝功能失代偿的主要临床表现。
早期:①极度乏力,并有明显厌食、呕吐和腹胀等严重消化道症状。②黄疸进行性加深(血清总胆红素≥μmol/L或每日上升≥17.1μmol/L)。③有出血倾向,30%<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activity,PTA)≤40%。④未出现肝性脑病或明显腹水。
中期:在肝衰竭早期基础上,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以下两条之一者。①出现Ⅱ度以下肝性脑病和(或)明显腹水。②出血倾向明显(出血点或瘀斑),且20%<PTA≤30%。
晚期:在肝衰竭中期表现基础上,病情进一步加重,出现以下三条之一者。①有难治性并发症,例如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大出血、严重感染和难以纠正的电解质紊乱等。②出现Ⅲ度以上肝性脑病。③有严重出血倾向(注射部位瘀斑等),PTA≤20%。
(二)证候诊断
1.湿热瘀黄证:主症:①起病急骤,身目俱黄,黄色鲜明;②舌质红或紫暗,或舌见瘀斑瘀点,舌下脉增粗延长;③舌苔黄腻。次症:①口干口苦或口渴但饮水不多;②大便不调或秘结;③鼻齿衄血,或皮肤瘀斑;④胁下痞块;⑤少苔或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实有力。辨证要求:凡具备主症3项,或主症2项加次症2项,脉象基本符合,可定为本证。
2.脾虚瘀黄证:主症:①身目俱黄,尿黄、黄色鲜明或晦暗;②乏力,纳呆;③舌质淡和(或)胖或暗红,舌边齿痕;④舌见瘀斑瘀点,舌下脉增粗延长。次症:①腹胀便溏或饮冷则泻,恶心呕吐;②口干不欲饮或口苦,头身困重;③朱砂掌,蜘蛛痣,或有胁下痞块;④苔白或白腻、或白滑等,脉弦、或弦滑,或沉迟。辨证要求:凡具备主症2项,加次症2项,舌脉基本符合,可定为本证。
3.寒湿困脾证:主症:①病程长,病势缓;②黄色晦暗,或如烟熏;③舌淡、苔白腻。次症:①脘闷腹胀,纳少乏力;②神疲畏寒;③口淡不渴;④脉沉迟或细缓。辨证要求:凡具备主症3项,或主症2项加次症2项,可定为本证。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湿热瘀黄证
治法:祛湿解毒,凉血化瘀。
推荐方药:凉血解毒化瘀方或赤丹退黄方加减。赤芍、丹参、虎杖、茵陈、石菖蒲、大黄等。
中成药:茵栀黄口服液(颗粒)。
2.脾虚瘀黄证
治法:健脾温阳,解毒化瘀。
推荐方药:温阳解毒化瘀方加减。茵陈、白术、附片、赤芍、丹参、苡米等。
中成药:四磨汤口服液、香连片等。
3.寒湿困脾证
治法:温补脾肾。
推荐方药:茵陈术附汤加减。茵陈、制附片、白术、干姜、桂枝、茯苓等。
4.中药随症加减
临床根据病情随症加减,以2~3味中药为宜。
(1)湿热瘀黄证中口不干苦,舌苔薄白或薄黄,或大便稀溏,湿浊较重,湿重于热者:加石菖蒲、炒白术、附片;
(2)关于赤芍用量,若服用3-5天未出现腹胀、恶心、食欲下降等不适,可加量使用;
(3)脾虚瘀黄证中出现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脾肾阳虚明显者(即传统阴黄寒湿困脾证表现加重者),附片可适当加量、可加桂枝、干姜;
(4)高度腹胀者,加莱菔子、枳壳;
(5)鼻齿衄血或肌肤瘀斑者,加茜草、白茅根;
(6)恶心呕吐者,加陈皮、竹茹、法夏;
(7)皮肤瘙痒者,加地肤子、秦艽;
(8)兼阴虚表现者,加生地、麦冬。
(二)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根据病情可辨证选用甘草酸苷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生脉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
(三)特色疗法
1.结肠灌洗和中药保留灌肠
适应症:肝衰竭合并有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患者。
禁忌症:肛门、直肠和结肠等手术后或大便失禁病人不宜此项操作。
药物组成:大黄30g、乌梅30g。
操作方法:采用结肠透析仪,先以酸性溶液进行结肠透析治疗。再将以上药物水煎成ml,临睡前高位保留灌肠,每日1次,12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休息4天,可以连续使用3个疗程。
注意事项:灌肠液应温度适宜:一般为39℃~40℃。老年人药温宜稍高。冬季药温宜偏高,夏季可偏低。
2.腹水消敷剂外敷脐部
适应症:肝衰竭并发腹水者。
禁忌症:上消化道出血、合并肝癌、及脐部8cm×8cm内有皮肤破损者禁用。
药物组成:地龙、砂仁、麝香等。
操作方法:药物研末备用,用时以蜂蜜调制成膏状,隔单层纱布外敷脐部,上用纱布覆盖固定,24小时换药1次,疗程一月。
注意事项:对于少部分患者出现发泡的情况,可适当缩短敷药时间,或延长敷药间隔时间;高敏体质、常有皮肤过敏情况的患者须慎用。
(四)其他疗法
针对肝衰竭残留黄疸,可选择应用肝病治疗仪等中医诊疗设备进行治疗。
操作方法:患者平卧于病床,暴露肝区,以红外探头照射肝区,并根据患者的感觉调整距离,一天一次,每次30分钟,15天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治疗部位必须皮肤保持干燥,以免红外线、毫米波被水份吸收而不能进入人体。治疗时注意将红外线及毫米波探头对准治疗部位再调节输出,以免辐射至眼睛造成损伤。
(五)内科基础治疗
参考《肝功能衰竭诊疗指南》,主要包括护肝、抗病毒、改善微环境、预防内毒素血症、人工肝、输注血浆、白蛋白等内科基础治疗。
(六)护理调摄
1.生活起居:主要包括绝对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减轻肝脏负担。
2.饮食调理:提倡肠道内营养,包括高碳水化合物、低脂、适量蛋白饮食,肝性脑病患者需限制经肠道蛋白摄入。
3.情志调摄:调畅情志,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预防感染:注意消毒隔离,加强口腔护理及肠道管理,医院内感染发生。
三、疗效评价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年)和《肝功能衰竭诊疗指南》(年版)。
(一)评价标准
1.中医证候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
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2.临床好转标准
(1)乏力、纳差、腹胀、出血倾向等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肝性脑病消失;
(2)黄疸、腹水等体征明显改善;
(3)肝功能指标明显改善(TBil降至正常值上限5倍以下,PTA40%或INR1.6);
(4)8、12、24、48周生存率。
(二)评价方法
1.中医证候有效率:采用尼莫地平法:积分减少(%)=(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总有效率=(临床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每2周评价1次。
2.临床好转率:临床好转病例数/总病例数×%,每4周评价1次。
3.生存率:生存病例数/总病例数×%,每4周评价1次。
4.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变化:MELD=3.8×ln(总胆红素mg/dl)+11.2×ln(凝血酶原时间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9.6×ln(肌酐mg/dl)+6.4×病因学(胆汁淤积或酒精为0,其他为1)。
中医证候评分标准表
临床症状
等级
积分
临床表现
面目发黄如桔皮
无
0
轻
1
略有黄染,色鲜而浅
中
2
色鲜如桔皮
重
深黄色鲜呈金黄色
面目发黄如烟熏
无
0
轻
1
略有黄染,色偏晦暗
中
2
色晦暗呈灰黄色
重
3
深黄,黄中带黑,呈黧黑色
面色晦暗
无
0
轻
1
面微灰无华,如尘蒙面,细查方得
中
2
面灰暗无泽,似铁灰色,稍察即得
重
3
面灰黑而枯,如熏烟煤,一望而惊
乏力
无
0
轻
1
动则易疲劳
中
2
自觉体倦乏力
重
3
乏力欲卧,或极度乏力,四肢不举
食欲减退
无
0
轻
1
进食量减少1/3
中
2
进食量减少1/3~1/2
重
3
进食量减少≥1/2
腹胀
无
0
轻
1
偶有,食后半小时缓解
中
2
经常,食后半小时以上缓解
重
3
整日腹胀,进食后加重
肢体困重
无
0
轻
1
肢体发重,有困束感,注意始得,活动乏力
中
2
肢体重滞,困束感明显,不意亦得,活动费力,有难受感
重
3
肢体困重,活动感极费力,神倦懒言,卧亦不适
口干
无
0
轻
1
自觉口干,持续时短
中
2
口干明显
重
3
整日口干
便下不爽
无
0
轻
1
便下有涩滞感,排出欠爽,排出时间稍有延长
中
2
便下涩滞,欲排难出,排便时间明显延长
重
3
便下涩滞,甚难排出,断断续续,努责而下,排便时间成倍延长
注:舌脉具体描述,不计分。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