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以“肝硬化失代偿期”被收入马克教授所在的缓和中心,入院时全身皮肤黄染,双下肢水肿,伴有腹胀、全身乏力、纳差,精神欠佳,大小便可,2月来消瘦约3kg。
02诊断及治疗患者入院后化验结果非常差,血小板很少,不敢为其行三氧大自血的治疗方法,而代之以结肠充入三氧气体(直肠腔道给药)的方式。在给予保肝、护胃、抑酸、间断输注血浆及对症支持治疗的同时,开始使用ml(30μg/ml)三氧气体灌肠,并在三天后逐渐加量至ml(40μg/ml)。为避免肠道粘膜损伤,臭氧气灌肠治疗连续使用10-14天后,暂停2天,再继续使用。1月余后停用血浆。进行上述治疗两月后,患者出院。此后均间隔近1月后,两次入院给予上述治疗,每次治疗近3周。
治疗3-4天后复查,发现患者胆红素开始下降,这是半年来第一次。肝功能、凝血功能改善,水肿消退,腹腔积液吸收。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升至正常范围,贫血纠正,上消化道出血停止。病情得到稳定,不再需要进行肝移植手术,患者十分感恩,目前依然健在。
03总结用10元/天、总共约几百元的三氧治疗替代需要花费多万元的肝移植手术,从死亡线上挽回这名患者的宝贵生命,这让马克教授感慨万分。从何晓峰教授最初引入三氧治疗椎间盘,郭亚兵教授转动脑筋用于治疗肝病,启发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从事三氧治疗的研究与应用,从三氧的原理到可以利用的条件,在各自的领域开发治疗方法,因为三氧治疗非常容易在基层应用,这也是推广一项新技术的意义,有了专家教授在前面做好了基础研究,最重要、最关键是让广大医务工作者在临床上进行实践。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