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性,45岁,无业。主因“乏力、纳差、发热1周,加重伴意识障碍1天”于年11月28日就诊于我院急诊科。患者一周前无明显诱因自觉乏力、纳差,同时伴低热,体温最高37.5℃,自觉腹胀,无咳嗽咳痰,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腹痛腹泻等不适,就诊于我院门诊,考虑上呼吸道感染,给予左氧氟沙星抗感染及泰诺林退热治疗(0.65g×2片),效果不佳。每日体温波动在38℃~39℃左右。就诊前1天,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烦躁,谵妄,自测体温最高39.9℃,无寒战,无呼吸困难,后出现意识障碍,呼之不应,遂由送入急诊抢救室。
根据患者目前转氨酶、胆红素、凝血检查结果,考虑急性肝衰竭(acuteliverfailure,ALF)诊断明确,患者意识障碍考虑为肝性脑病。
为明确ALF病因,进一步查乙肝、丙肝、甲肝、戊肝病毒指标均阴性;CMV、EBV抗体阴性;自身抗体阴性;血淀粉酶正常。腹部增强CT提示肝脏大小形态正常。
患者排除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及自身免疫性肝损害等情况,考虑药物性肝损害可能性大。因患者曾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我院消化科会诊考虑不除外该药物所致,建议使用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但院内无此药物,家属因经济原因不同意血浆置换,遂给予古拉定、促肝细胞生长素保肝、美能降氨、舒普深抗感染、乳果糖、精氨酸、支链氨基酸降低血氨纠正肝昏迷,输注血浆、维生素K1改善凝血功能,脱水降颅压及支持治疗。
12月2日患者不再躁动,处于嗜睡状态,呼之能应。12月3日停用醒脑静和甘油果糖,4日时意识清醒,可以交流。12月9日停输血浆,但继续输维生素K1,直至PT时间恢复正常后停用。自12月5日起至12月18日,每天间断低热,未超过38.5℃,物理降温后可退热,考虑肝坏死后吸收热。患者病情逐渐稳定,于年12月23日出院。
ALF的定义是原无肝病的患者出现肝脏功能的突然丧失。严重急性肝损伤最可靠的征象是凝血功能障碍(INR≥1.5)以及任何等级的肝性脑病,病程≤24周。许多患者在1周内或更短的时间内进展至昏迷。ALF这一术语更适合于“暴发性肝衰竭”或“急性肝坏死”。ALF很少见,它表示的是一种综合征,而非某种特定疾病。
ALF病因有多种,常见的为:①病毒性肝炎(主要是甲、乙、戊型肝炎,单独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否会引起ALF尚有争议);②对乙酰氨基酚中毒;③药物诱导肝损伤:相关药物有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利福平)、磺胺类药物、苯妥英等;④自身免疫性肝炎;⑤其他:Budd-Chiari综合征(急性肝静脉血栓),肝代谢性疾病如Wilson病,妊娠期急性脂肪肝/HELLP(溶血、肝酶升高、低血小板)综合征,淋巴瘤,白毒蕈中毒等。
ALF的病因分布呈现地区性差异,在北美及欧洲,对乙酰氨基酚过量是导致ALF的首要病因,而在非洲及亚洲,病毒性肝炎引起的ALF最常见。其临床结局也因病因不同而各不相同,其中对乙酰氨基酚过量、甲型肝炎和局部缺血引起的ALF预后较好,自然生存率约60%;而药物诱导的ALF、乙型肝炎和病因未定型的ALF预后较差,自然生存率约25%。
泰诺林主要成分是对乙酰氨基酚,是临床上应用广泛的解热镇痛药。多与蓄意自杀或未按处方服药有关。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年1月13日发布公告,要求制药厂限制复方制剂处方药中对乙酰氨基酚的含量,并提示公众警惕对乙酰氨基酚的肝脏毒性。其中毒机制是由于对乙酰氨基酚过量导致谷胱甘肽储存耗竭,同时产生大量活性代谢物引起肝损害。对乙酰氨基酚肝毒性与剂量有关,其常用剂量小于2g/d,成人最大推荐剂量为4g/d,若超过该剂量可致肝损害,大于10g/d可致ALF甚至死亡。但其中毒剂量并非固定不变,也取决于患者有无饮酒史、营养状况、合并用药情况及有无并发症等诸多因素。该患者摄入了治疗剂量的泰诺林量而出现严重的ALF,其原因可能与同时应用化疗药物及喹诺酮类药物有关。
急性肝衰竭治疗的立足点是保护残存的肝细胞和促进肝细胞的再生,防治脑、肾、肺、消化道、凝血异常及感染等并发症,维持内环境的平衡。N-乙酰半胱氨酸是对乙酰氨基酚中毒的特异解毒药,新近认为对其他原因引起的ALF也可能有益。
除药物治疗外,还有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和外科治疗。前者可部分弥补肝脏解毒功能,促进残存肝细胞再生。后者包括原位肝移植、异位肝移植、肝细胞移植等。据报道能够使存活率提高至50%-60%。但目前仍有供体肝短缺,移植后需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有继发感染或其他并发症的可能,且治疗费用较高。
本例经内科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患者既往身体素质较好,综合治疗方案及时、合理,治疗过程中患者配合均有关。
急性肝衰竭在临床上较少见,具有不可预测性及病死率高的特点。早诊断、早干预是决定患者预后的关键环节。
病例来源:医院急诊科
作者:李佳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