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微说温州
温州网9月11日讯9月6日晚,泰顺县53岁的蔡女士和30岁的儿子吃了一碗野生蘑菇,在随后的十几个小时内,二人先后出现了呕吐、腹泻等症状。至9月9日,二人因病情加重而被送至温医大附一院时,已出现不同程度的肝功能衰竭、凝血功能障碍。今天记者了解到,目前二人正在重症监护室中抢救,已接受血浆置换治疗,尚未脱离生命危险。
由于中毒患者抢救治疗急需O型血浆,市民可到市区各献血车内踊跃献血。医院内的献血屋每周二均会开放,泰顺县市民可就近献血。
食毒蘑菇一家六口不幸身亡
:永嘉潘老伯从山上采了一些蘑菇回来,晚上吃了后,一家六口先后生命垂危。历经20天救治爱心捐款80多万元不要再捐钱了多出的钱会转捐。
半个多月来,随着事态的升级,潘老伯一家的命运牵动了无数人的心,捐款的、献血的,爱心汹涌而至。家属含泪感谢好心人
但他们的生命最终未能得到延续。潘老伯的外孙也未能逃脱噩运,经抢救无效死亡。一家六口全部身亡。
仅仅因为吃了一盘野蘑菇
7月2日晚上,永嘉县桥下镇吴山村的潘老伯和妻子、大女儿、小女儿、儿子以及外孙小潘一家六口人吃晚饭。其中一盘菜是早上刚从山上摘来的野蘑菇。
7月3日凌晨,6人先后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辗转送进温医大附一院。经诊断,潘老伯一家都出现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
7月7日下午2点,潘老伯的妻子因抢救无效离世,两小时后潘老伯也不幸离世。
7月11日,医生宣布潘老伯的小女儿已经脑死亡。
7月14日下午4点和晚上9点,潘老伯的儿子和大女儿先后离世。为了把医疗费留给其他人,潘老伯的儿子曾多次想放弃治疗,后来在家属的极力劝说下才决定跟死神抗争,可终究没有出现奇迹。
人们把希望都放在了中毒较轻的潘老伯外孙小潘身上。但昨天中午11:30,小潘因抢救无效也在温医大附一院病逝。
早在7月9日,温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就对中毒样品进行了检测,专家确定误食的毒蘑菇是白毒鹅膏菌。
7月16日,温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了中毒事件的元凶:鹅膏毒肽。据介绍,鹅膏毒肽属慢性剧毒毒素,0.2毫克可引起中毒,2毫克可导致死亡。
辨别吃蘑菇做到“三不”大家都知道毒蘑菇不能吃,也总结了一些识别毒蘑菇的办法。不过农林部门的专家说了,毒蘑菇很难从肉眼或者感觉来识别,不同的种有不同的生长环境和生态特征,要想抓住它的一两个性状,用一两句话概括来说“这样的蘑菇有毒,那样的蘑菇无毒”,是不容易的,目前还找不出这样一个规律。所以,最稳妥的办法就是,没有吃过的尽量不要吃,不认识的尽量不要吃,没有把握的尽量不要吃。做到了这三条,吃到有毒野生菌的机会就大大减少了。6种常见毒蘑菇毒蘑菇学名叫毒蕈,目前我国已经鉴定的蘑菇中,可食用的近种,有毒的约多种,剧毒可以致死的有近10种。而在苏州,最常见的毒蘑菇有6种,其中最常见的是白毒伞,这是最易被误食同时也是毒性最大的一种。仔细看清楚,以后千万别误食了。白毒伞形状特征:又名白毒鹅膏菌。菌体白色,菌盖表面光滑,宽7-12厘米,菌柄长9-12厘米,菌环生在柄的上部,菌托白色,大型、苞状。极易与可食用的蘑菇混淆。生长环境:6月至9月的林中地上。毒性:极毒。含有毒伞肽和毒肽,能严重损害肝、肾、心、肺、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等。潜伏期可长达数小时至一天。青毒伞形状特征:菌盖直径约5-10厘米,颜色呈瓦灰色或浅青褐色,表面有块状鳞片。菌柄长12-16厘米,近白色。生长环境:阔叶林地上单生,或与云杉、松树等形成外生菌根。毒性:极毒。花褶伞形状特征:菌盖烟灰色,直径1-3厘米,顶部蛋壳色,稍有皱纹。菌柄柱形,常扭曲,呈浅紫色,有白色粉末。生长环境:春季至夏季在粪堆及肥土上生长普遍,群生或散生。毒性:食后发病快,约1小时后出现精神异常,产生幻觉。除严重者外,一般无胃肠道症状。肉褐鳞小伞形状特征:菌体小,菌盖宽1-5厘米,表面密集红褐色或褐色小鳞片,有菌环,无菌托。有淡淡的蘑菇香味。生长环境:春至秋季草地上、竹林内,单生或群生。毒性:极毒。裂丝盖伞形状特征:菌盖直径2-4厘米,有明显辐射状开裂,常常露出白色菌肉。菌柄长2.5-5厘米。生长环境:夏秋季林中地上,并常见于柳树附近,单生或散生。毒性:产生神经性症状以及胃肠道症状,食后发病快,病程短。变黑蜡伞形状特征:菌盖呈圆锥形,宽3-4.2厘米,表面蜡质,菌柄长8-9厘米,菌肉薄,呈淡黄色渐变黑色。生长环境:夏秋季草丛中。毒性:食后潜伏期长,引起剧烈的呕吐、腹泻,短期内可引起脱水、休克甚至死亡。考考你的眼力
一个男子出差回来给他的妻子拍了这张照片,事后杀死了他的妻子,警方问为什么要杀害妻子,男子说从这张照片看到了妻子出轨!你能找到照片中的什么让男子发现妻子出轨了吗?
右下角阅读原文告诉你的答案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