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
使用生物或化学的方法对人进行身体检查
包括肝功能(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白球比,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转氨酶,血清碱性磷酸酶)血浆蛋白质与含氮化合物,糖代谢紊乱,血浆脂蛋白代谢紊乱,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微量元素与维生素异常肾脏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骨代谢紊乱和相关元素,内分泌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及精神疾病,妊娠及新生儿,临床毒物检验。
以下单独分析:
肝功能
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丙转氨酶)(ALT,GPT)
检验依据:转氨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只要有1%的肝细胞被破坏,其释放入血的转氨酶足以使血清中的转氨酶水平升高1倍
正常指标:7-40U/L
升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梗塞,心肌炎及胆道疾病
2.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草转氨酶)(AST,GOT)
正常指标:8-40U/L
升高:心肌梗塞发病期,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酒精性肝炎等
患有急性肝炎时,血清AST/ALT>1;患有肝纤维化时,血清AST/ALT≥2;对于肝癌患者,血清AST/ALT≥3;
血中的AST升高,多来自于心肌或肝脏损伤;肾脏或胰腺损伤时,AST也有可能升高;慢性肝炎特别是肝纤维化时,AST升高程度超过ALT
3.血清碱性磷酸酶(ALP)
正常指标:女性:1-12岁<U/L;>15岁,40-U/L
男性:1-12岁<U/L;12-15岁<U/L;>25岁,40-U/L
升高:肝胆疾病如肝外胆道阻塞,肝癌,肝纤维化,毛细胆管性肝炎;骨骼疾病:佝偻病,软骨病,骨恶性肿瘤,恶性肿瘤骨转移等;甲状腺功能亢进
4.血清γ-谷氨酰基转移酶(γ-GT)
检测依据:主要功能是参与体内蛋白质代谢,以肾脏最为丰富,其次是胰肝,某些药物和酒精可使其合成增加(酒精性中毒不伴有肝病)
正常指标50U
升高:常见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以及心力衰竭
5.血清总胆红素(TBIL)
正常指标:0-23微摩尔/升
升高:肝脏疾病,肝外疾病,原发性胆汁型肝硬化,溶血性黄疸,急性黄疸型肝炎,新生儿黄疸,慢性活动性肝炎,闭塞性黄疸,病毒性肝炎,胆石症,阻塞性黄疸,胰头癌,肝硬化,输血错误
TBIL>17.1μmol/L,有黄疸,在17.1-34.2μmol/L为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在34.2-μmol/L为轻度黄疸;在-μmol/L为中度黄疸;大于μmol/L为重度黄疸
6.直接胆红素(DBIL)
正常指标:0-8微摩尔/升or1-4mg/L
7.间接胆红素(IBIL)
正常指标:1-14微摩尔/升
DBIL增高为主:阻塞性黄疸;DBIL和IBIL均增高:肝细胞性黄疸;IBIL增高而DBIL不变:溶血性黄疸
TBIL,IBIL增高: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输血,恶性疾病,新生儿黄疸
TBIL,DBIL增高:肝内及肝外阻塞性黄疸,胰头癌,毛细胆管型肝炎及其他胆汁淤滞综合征
TBIL,DBIL,IBIL增高: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变,中毒性肝炎
8.前白蛋白(PA)
正常指标-mg/l
增高:霍奇金病
降低:营养不良,炎症,恶性肿瘤,肝硬化
前白蛋白分子量小,半衰期短,升高和降低更为明显,可作为早期肝功能损伤的指标,比白蛋白有更高敏感性,也可作为实体瘤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害的预见性指标
9.血清总蛋白(TP)
正常指标:65-85g/l
增高:肝硬化,慢性肝炎等
降低:严重肝实质坏死
10.血清白蛋白(ALB)
检测依据:是肝实质细胞合成,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反映有功能的肝细胞数量
正常指标:35-50g/l
11.血清球蛋白(G)
正常指标:20-40g/l
测定A/G,对慢性肝炎,肝脏有占位性病变和肝纤维化的疗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阻塞性黄疸时,A/G虽有变化,但不倒置,门静脉纤维化时,A/G比值明显倒置,提示预后不佳。
12.谷氨酸脱氢酶(GD)
检测依据:是线粒体酶,集中分布在肝小叶的中央区域,是检测线粒体受损程度的指标,亦是肝实质损害的敏感标准
正常指标:4-22U/L
升高:肝小叶中央坏死,酒精中毒伴肝坏死,局部缺血及卤烷中毒,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肝纤维化
13.单胺氧化酶(MAO)检测依据:血清中其活性的高低可以反映肝纤维化程度
正常指标:12-40U/ML
升高:暴发性重症肝炎,急性肝炎中有肝坏死,严重脂肪肝,甲亢,糖尿病合并脂肪肝,充血性心衰,肢端肥大症
14.血清胆碱酶
检测依据:一般情况下,肝脏疾病患者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肝细胞变性,坏死或纤维化,病变程度越重,肝细胞合成ChE越少,ChE活力下降亦明显
正常指标:0-U/L
临床意义:降低:肝实质细胞损害,急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亚急性重型肝炎特别是肝性脑病,肝外胆道梗阻性黄疸伴有胆汁性肝纤维化
增加:肾病综合征
15.血清胆汁酸(TBA)
检测依据:胆汁酸是胆固醇在肝脏分解代谢的产物,胆汁是由肝脏分泌到胆汁中并随胆汁排入肠腔。胆汁酸在肠腔经细菌作用后,95%以上的胆汁酸被肠壁吸收经门静脉血重返肝脏利用,是反映肝实质损害的重要指标
正常指标:空腹(F-TBA):0.14-9.66μmol/L;餐后(P-TBA):2.4-14.0μmol/L
增高: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纤维化,乙醇性肝病,中毒性肝病,胆汁淤积,肝癌
16.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检测依据: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储备功能,病变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重要的指标。肝脏合成六种凝血因子
正常指标:11-13秒
临床意义:在急性肝细胞疾病时,PT延长提示可发生严重的肝损害;慢性肝病,PT延长亦预示远期预后不良
17.肝纤四项检查
包括Ⅲ型前胶原(PCⅢ<μg/ML),Ⅳ型胶原(Ⅳ-C<μg/L),层连黏蛋白(LN<75μg/L),透明质酸(HA<mg/L)
持续PCⅢ升高的慢活肝提示病情可能会恶化并向肝硬化发展,同时,其他器官纤维化时,PCⅢ也升高,无特异性
在慢迁肝——慢活肝——肝纤维化——肝癌病程进展过程中,Ⅳ-C在血清中含量逐步升高
LN水平在纤维化后期显著升高,慢活肝,肝纤维化及原发性肝癌显著增高;另外,LN水平越高,肝硬化患者的食管静脉曲张越明显,同时,LN水平与肿瘤浸润转移相关
HA在急肝,慢迁肝时轻度升高,慢活肝时显著升高,肝纤维化时极度升高
肝纤四项依赖于肝活检病理诊断,较危险
相关配套检查应用
1.急性肝炎
2.慢性肝炎
3.肝纤维化
①肝功能试验:代偿期轻度异常;失代偿期血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A/G倒置。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下降。转氨酶,胆红素升高。总胆固醇及胆固醇酯下降。血氨可升高。氨基酸代谢紊乱,支链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比例失调。尿素氮,肌酐升高。电解质紊乱(低钠低钾)
②纤维化检查:肝纤四项水平均上升
4.肝癌
甲胎蛋白(AFP),异常凝血酶原(DCP),α-L-岩藻糖苷酶(AFU),同工铁蛋白(IF)
5.酒精性肝病
6.肝性脑病
7.急性肝功能衰竭
①ALT和AST升高,但发生弥漫性的肝坏死时可不增高。②胆红素迅速并明显升高。早期以结合胆红素为主,随后结合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增高。③血小板常减少,白细胞常增多④血肌酐升高,标志着肾病综合征的出现及合并肾衰竭⑤酸碱平衡失调及以低钾,低钠血症为主的电解质紊乱⑥部分患者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可减少,其降解物(FDP)增多。
参考书籍
尹一兵,倪培华,,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pp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