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衰竭是在既往无肝病的基础上发生的一种肝功能急剧恶化的凝血功能障碍,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以黄疸、肝性脑病等为主要表现的肝脏功能损害。本文主要讨论急性肝衰竭的常见原因与管理。
一、急性肝衰竭的常见原因
1.肝炎病毒
各型病毒性肝炎如甲、乙、丙、丁、戊型病毒性肝炎可导致急性肝衰竭,也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肝炎病毒混合或重叠感染引起。在病毒性肝炎患者中,血清转氨酶水平可能超过U/L。
2.药物及肝毒性物质
药物及肝毒性物质所致肝损伤是引起急性肝衰竭常见原因之一,而在所有的药物中,对乙酰氨基酚过量是最主要的原因。对乙酰氨基酚引起的肝损伤,血清转氨酶水平通常升高到U/L以上,而血清胆红素在早期仍保持正常。抗菌药物、抗癫痫药物和草药补品也与急性肝衰竭有关。
3.Wilson病
Wilson病(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造成铜在体内各器官尤以大脑豆状核、肝脏、肾脏及角膜大量沉着。Wilson病可能导致急性肝衰竭,在任何病人中都应该首先排除,尤其是在40岁以下、不明原因的急性发作的肝、神经或精神疾病的患者。
二、急性肝衰竭的管理
一旦确诊或怀疑急性肝衰竭,需要将患者转到重症监护室,密切监测其精神状态。连续的神经系统评估能够早期发现脑水肿,脑水肿被认为是急性肝衰竭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此外,还要对电解质和血糖进行密切监测,因为这些患者易受到电解质紊乱和低血糖的影响。
急性肝衰竭患者感染的风险会增加,应该通过尿液和血液培养来进行常规的筛查。急性肝衰竭的病人中,胃肠道出血并不少见,通常是由于胃应激性溃疡引起的,应考虑使用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预防消化道出血。
由于急性肝衰竭可能发生各种并发症,因此有必要使用各种药物。在特定情况下,有效结合或消除毒素的解毒剂是必不可少的。
下列药物可用于急性肝衰竭的管理︰
表1急性肝衰竭的药物管理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