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脓肿是细菌、真菌或溶组织阿米巴原虫等多种微生物引起的肝脏化脓性病变,若不积极治疗,死亡率可高达10%~30%。肝脏内管道系统丰富,包括胆道系统、门脉系统、肝动静脉系统及淋巴系统,大大增加了微生物寄生、感染的概率。肝脓肿分为三种类型,其中细菌性肝脓肿常为多种细菌所致的混合感染,约为80%,阿米巴性肝脓肿约为10%,而真菌性肝脓肿低于10%。
阿米巴肝脓肿的发病与阿米巴结肠炎有密切关系,且脓肿大多数为单发;细菌性肝脓肿的细菌侵入途径除败血症外,可由腹腔内感染直接蔓延所引起,亦可因脐部感染经脐血管,门静脉而入肝脏,胆道蛔虫亦可为引起细菌性肝脓肿的诱因。常见的细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此外,在开放性肝损伤时,细菌可随致伤异物或从创口直接侵入引起肝脓肿;细菌也可来自破裂的小胆管。有一些原因不明的肝脓肿,称隐源性肝脓肿,可能与肝内已存在的隐匿病变有关。这种隐匿病变在机体抵抗力减弱时,病原菌在肝内繁殖,发生肝脓肿。有人指出隐源性肝脓肿中25%伴有糖尿病。
肝脓肿的临床症状有不规则发热、肝区持续性疼痛、疼痛随深呼吸及体位移动而剧增、肝脏肿大、肝区有触痛、食欲差、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细菌性肝脓肿还常出现黄疸。
肝脓肿属中医“肝痈”、“肋痛”等范畴。多因外感湿热,七情内郁,跌仆闪挫,饮食内伤所致,或肝郁而气界血瘀,久而成痈。治疗以清肝泻火、理气开郁、解毒排脓为大法,正虚邪恋者,可考虑扶正祛邪,托毒排脓。
艾灸治疗肝脓肿病例较少,此例为少群弟子,北京温灸师张广泉所治,因此症少见,录于此供参考:
患者肝右叶内存在体积6×5×6㎝的脓肿,疼痛难忍,高热不退,北医院诊断为肝脓肿,内科治疗未效,因高热不能手术,故邀张广泉治疗。
治疗经过,用3个温灸筒捆在一起成品字形,上午灸患处2小时并灸二白、束骨各25分钟;下午灸患处2小时并灸中脘、足三里各30分钟。灸后第2天上午做超声波检查,见肝脓肿边缘已变清淅(说明脓肿的扩展趋势已被控制),当即又灸患处两小时,灸期门30分钟,太冲25分钟;下午仍灸患处两小时,灸肝俞25分钟,章门30分钟。第3天做超声波检查,脓肿体积为6×4×6㎝。以后按肝病常规灸法治疗并加一级穴;二白、束骨,共灸3个月痊愈。
阿是穴(患处)
二白(二白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上4寸,桡侧腕屈肌腱的两侧,一侧二穴)
二白是中医奇穴,主治痔疮、脱肛、前臂痛、胸胁痛等。
束骨(第5跖趾关节后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头痛、项痛、目眩等头部疾患;腰腿痛;癫狂。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主治胃痛,呕吐,呃逆,反胃,腹痛,腹胀,泄泻,痢疾,疳疾,黄疸,水肿。
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虚劳诸证。
期门(位于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胸胁胀痛、呕吐、吞酸、呃逆、腹胀等肝胃病证;奔豚气;乳痈。
太冲(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主治头痛,眩晕,疝气,月经不调,癃闭,遗尿,小儿惊风,癫狂,痫证,胁痛,腹胀,黄疸,呕逆,咽痛嗌干,目赤肿痛,膝股内侧痛,足跗肿,下肢痿痹。
肝俞(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黄疸,胁痛,胃痛,吐血,衄血,眩晕,夜盲,目赤痛,青光眼,癫狂,痫症,脊背痛,及急、慢性肝炎,胆囊炎,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等。
章门(位于人体的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
主治腹痛,腹胀,泄泻,胁痛,痞块。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