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病去肝病专科就诊,医生可能会叫患者检查肝纤维化指标,患者常常不解。什么叫肝纤维化?什么检查能查出肝纤维化?
肝纤维化原先只是一个病理学名词,指肝脏的肝细胞因炎症破坏、坏死、凋亡后,该部位被纤维结缔组织所代替,纤维组织的质地明显比肝细胞硬,而成堆的纤维可以形成结节,逐渐使整个肝脏质地变硬,就成了肝硬化。当肝脏质地虽已硬化但功能还能勉强维持的话就叫代偿期,而当功能不能代偿时就叫做失代偿期肝硬化,最明显的是出现腹水,甚至腹大如鼓,中医叫“鼓胀”或“臌胀”或“蛊胀”,该病历来是中医内科四大疑难病证之一。如果不及早有效治疗的话,几乎所有慢性肝病的发展结局都是肝硬化腹水、肝癌和肝功能衰竭。以前的治疗只认识到消除病因(如酒精性肝病的戒酒,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当然以前抗病毒也没有什么好药)、保护肝脏功能(所谓的“保肝护肝药”)以及营养支持等等。经过最近30多年的研究,认识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还应该包括抗肝纤维化治疗。已故美国著名肝病学家HansPopper教授很早前就说过:“谁能预防或减轻肝纤维化,谁将能治愈大多数慢性肝病。”可见肝纤维化的重大意义。
那么到底什么是肝纤维化?病理方面已见前述,我们可以理解为是指从慢性肝病到肝硬化的过程,就是“正在变硬的路上”。因为在慢性肝病的过程中,肝纤维化是一个意义重大的环节,现在,已作为一个病名列入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
正常肝脏的纤维产生与分解是平衡的,而且量很少,肝纤维化是纤维组织的产生远大于分解,产生的环节在于肝里一种叫HSC的细胞被激活,激活的原因是炎症,激活的路径很多种,参与过程和参与的物质非常复杂多样,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其中。
怎样认定肝纤维化?既然是建立在病理基础上的病名,当然病理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要在活体进行病理诊断,就要肝穿刺取材,这种检查当然具有一定的损伤性和风险性,只能不得已而为之。那我们就尽量采取非损伤性或损伤很小的检查,这种检查包括血清学检查、超声波、CT、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弹性成像技术以及通过一些数据运算的诊断模型等等。
从炎症的刺激到HSC激活,再到纤维沉积的整个过程中,参与物质会在血液里的量发生变化,我们可以利用此而诊断肝纤维化的情况,叫肝纤维化的血清学指标。现在一般的血清学指标有层粘连蛋白、纤维连接蛋白、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前胶原Ⅲ肽、Ⅳ型胶原、成纤维因子、金属基质蛋白酶及其抑制物等等。
抗肝纤维化治疗和治疗肝纤维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范畴大于后者,后者包括前者。也就是说,治疗肝纤维化可以是病因治疗、保肝护肝治疗,还有抗肝纤维化治疗。如果通过有效的病因治疗如抗乙肝病毒治疗,把HBVDNA降到了少于检出限,通过保肝护肝治疗把肝功能指标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都降到了正常,但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这些血清学指标还高,或者肝穿活检提示纤维结缔组织变得明显,那就必须要进行抗肝纤维化的治疗。
抗肝纤维化是一个中医的优势领域,近30-40年来研究成果显著,现已证明中药丹参、桃仁、三七、鳖甲、姜黄、虫草、黄芪等等有良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传统中成药大黄蛰虫丸、鳖甲煎丸有一定的作用,现代研究成果以扶正化瘀胶囊(片)、复方鳖甲软肝片为代表,有较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扶正化瘀胶囊(片)是上海研究的,复方鳖甲软肝片是北京研究的。权威组织推出《肝纤维化诊断及疗效评估共识》《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是行业的指导标准。
笔者曾专心于研究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进行过抗肝纤维化的课题研究,并发表过一些论文,去年还参加了《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诊疗的临床实践》一书的编撰,运用中药治疗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