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雪瑞,陈智,陈学梅,周昉,周丽娜,赵晓东,安云飞。
重庆医院
摘自《免疫学杂志》年第6期
病史
患儿,男性,2岁1月时因“发热3天,呕吐1天,惊厥1次”来我院就诊。
出生史无特殊,1岁2月首次发病,因“发热2天、呕吐1天”于外院诊断为“急性肝功能衰竭”,经血液净化、抗感染、保肝等治疗后好转出院(具体不详)。
辅助检查
肝功能检查提示:
谷丙转氨酶(ALT).7U/L,
谷草转氨酶(AST).9U/L,
总胆红素68.6μmol/L。
凝血功能检查提示国际标准化比率(INR)1.42,
凝血酶原时间(PT)17.1s。
血氨为3.1mmol/L,
血乳酸为52mmol/L,
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血氨水平均明显升高,血乳酸水平稍有上升,且存在低钾、低钠、低血糖等表现(表1),
患儿行外周血涂片可见典型Pelger-Hu?t细胞,完善肝脏活组织穿刺检查提示存在异常(图1)。
初步诊断
小儿急性肝功能衰竭(ALF)
诊疗过程
患儿经抗生素抗感染、阿拓莫兰及瑞苷联合保肝、卡络磺及维生素K1预防出血、甘露醇降颅压、神经节苷脂营养神经、奥美拉唑抑酸护胃等对症支持治疗10d后,病情好转出院。此后患儿反复出现发热伴ALF或急性肝功能损害(acuteliverfunctiondamage,ALFD),分别于5岁2月、5岁3月、5岁5月在我院住院治疗,每次均表现为发热伴肝功能明显异常、凝血功能障碍等表现(表1)。每次发病后经治疗(包括保肝、退黄、抗感染、血液净化及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患儿临床症状均可完全好转,发病间期肝功能可完全恢复正常。
患儿先后多次复查肝炎标志物、血病毒-PCR(HBV、ADV、EBV、CMV)、自身抗体、血串联质谱、尿有机酸、血脂、铜蓝蛋白、尿酮、眼底检查、头颅CT等检查,结果提示无噬肝病毒感染或其他病毒导致的严重感染,无遗传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相关疾病证据;患儿血常规、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水平均未发现明显异常,淋巴细胞分类提示NK细胞水平降低,余未见明显异常。
患儿平素发热(腋温≥37.3℃)时有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anti-inflammatorydrug,NSAIDs)史,均为按说明书或遵医嘱使用,且发热后未使用NSAIDs时也出现ALF/ALFD,故除外药物诱发ALFD可能。
基因诊断
患儿行医学全外显子第二代测序及Sanger测序验证确定NBAS基因存在复合杂合变异(图2):c.[_delCTCC],p.[LCfs*5],父源(既往未见报道);c.[-GA],p.[CY],母源。父源为编码区第-号核苷酸CTCC缺失,导致氨基酸改变p.LCfs*5(第号氨基酸由亮氨酸变异为半胱氨酸,且在第号处终止翻译),为移码突变;母源为编码区第号核苷酸由鸟嘌呤变异为腺嘌呤,导致酸改变p.CY(第号氨基酸由半胱氨酸变异为酪氨酸),为错义突变。
免疫表型
患儿淋巴细胞精细免疫分型结果显示其NK细胞数量及比率均减少(表2)。与正常对照相比,患儿T/B淋巴细胞在刺激后增殖功能无异常。患儿NK细胞在与K细胞共培养后,其表面CDα表达量无明显增加,提示患儿NK细胞杀伤活性与正常对照相比明显减弱(图3)。
最终诊断
婴儿肝功能衰竭综合征2型(ILFS2)
文献检索
以NBAS为检索词,以NBAS基因纯合或复合杂合变异、肝内表型为发热引起(R)ALF/ALFD且非SOPH综合征的患儿作为纳入标准,检索Pubmed、万方、中国知网、重庆维普年1月至年10月相关文献,国外报5篇文献共17例,国内报道3篇(含本文)文献共5例(总计22例)ILFS2患者。
22例患者共计30种变异位点,其中纯合变异c.[TG]、c.[TG]、c.[AC]、[AC]各1例,余均为复合杂合变异,c.[CT]、c.[-3CG]、c.[AC]、c.[GA]各2例(12%),分别为不同家系中同父同母姐妹的基因表型,余基因表型各不相同(图4),其中5例中国患儿(P1,P18-P21)均存在c.[-GA]变异位点。
22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4:7,其中ALF/ALFD首发年龄最小为3月(P22),最大为6.7岁(P9),平均首次发病年龄为1.4岁。随访期间1例患者(P15)死于ALF发作,余21例患者均存活,其中5/15例(P2,P4,P8-9,P14,33%)患者最重的1次病情为首次发病时,发作最严重时平均年龄为3岁,ALF发作次数最多为12次(P14),ALFD发作最多大于30次(P16)。
5/8例(P2-P5,P7,63%)头颅MRI提示有轻微脑萎缩,11/20例(P2-P5,P7,P9,P11-13,P15,P17,55%)伴有身材矮小,4/9例(P1,P9,P13,P17,44%)外周血涂片Pelger-Hu?t细胞阳性,5/12例(P2-P3,P5-P6,P8,42%)有眼距过窄,3/20例(P15-P17,15%)有骨骼变化,3/21例(P15-P17,14%)有慢性病毒感染,3/21例(P7,P17,P22,14%)有不同程度发育迟缓,2/18例(P1,P17,11%)有NK细胞减少,2/21例(P1,P6,10%)有心肌受累。
此外,极少数患者还存在视神经萎缩(P2)、高IgE血症(P16)、低丙种球蛋白血症(P13)、结节性红斑及克罗恩病(P9)、麸质过敏症(P4)、癫痫(P3)、急性肾功能衰竭(P3)、脂肪泻(P4)、荨麻疹(P16)、轻微协调障碍(P5)等表现。
讨论
NBAS基因位于人2号染色体上,含有52个外显子,其编码的蛋白包括2种亮氨酸拉链域,即1个核糖体蛋白S14基序和1个Sec39样结构域,功能与蛋白质从高尔基体向内质网的逆向转运有关。NBAS是突触融合蛋白18复合体(syntaxin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