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解析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最早被发现于年,是黄曲霉(Aspergillusflavus)和寄生曲霉(Aspergillusparasiticus)的次级代谢产物,种类繁多,目前已分离鉴定出12种以上,常见的有黄曲霉毒素B1、B2、G1、G2、M1、M2、B2a、G2a、BM2a和GM2a等,其中以黄曲霉毒素B1分布最广、毒性最强、危害最大。黄曲霉毒素的热稳定性非常好,常规烹调和加热法不易分解。
世界范围内黄曲霉毒素的污染相当广泛,包括谷物、坚果和籽类以及牛乳等,尤以玉米、花生被污染的程度最严重。在大豆、稻谷、通心粉、调味品、牛奶等原料,食用油等制品中也经常发现黄曲霉毒素。其主要原因是食物在田间未收获前被黄曲霉等产毒菌浸染,在适宜的气温和湿度等条件下繁殖并产毒,或未经充分干燥,在储藏期间产生大量毒素。食用油存在容易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问题,但通过原料筛选、碱炼、吸附等控制手段可以使成品油中黄曲霉毒素降到非常低的水平。
黄曲霉毒素中毒事件曾多有报到,黄曲霉毒素中毒的症状一般为一过性发烧、呕吐、厌食、黄疸、腹水、下肢浮肿等肝中毒症状,严重者出现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死亡。根据我国及世界其他国家的标准规定,黄曲霉毒素的含量如果在安全限量范围之内,并不会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风险。
黄曲霉毒素B1是影响人和动物健康的主要真菌毒素之一,也是全球食品安全控制中最主要的真菌毒素。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限量范围为1~20ppb,黄曲霉毒素总量(AFB1、B2、G1、G2)的限量范围为0~35ppb。年我国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中规定花生及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限量为20μg/kg。
消费提示
“土榨油”看似原生态实存安全隐患。除了原料品质是否过关的问题,“土榨油”或自榨油还存在下列问题:未经过精炼加工,杂质多,易氧化变质;榨油设备不易彻底清洗干净,残留的油渍及谷物残渣在氧化后会产生霉变,食品安全隐患很大;此外,资源利用率低,会造成很大浪费。
为防止黄曲霉毒素中毒事件的发生,建议:
1.应加大“从田间管理到加工过程”对黄曲霉毒素污染及控制手段的研究力度,为保证食品安全提供更加有效的科技支撑。
2.以玉米、花生等为主要原料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特别是“土榨油”生产作坊,应严格执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相关技术规范,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重视原料安全,严格把关每一个生产环节,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3.媒体应注重全面、科学、客观报道,采用相应领域权威专家的专业观点,以正确解读国家相关标准法规,引导消费者理性认识和理解黄曲霉毒素的危害,避免公众过度恐慌。
4.消费者应注意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注意产品的标签、标识,做到在保质期内妥善储藏。特别应注意通过正规可靠渠道购买食用油,不要片面迷信“纯天然”和“原生态”制品。
···THEEND···
食·安·港·城
●连云港市组织开展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跟踪评价工作
●市市场监管局举办全市食品抽检专职保障人员业务培训班
●连云港市疾控中心发布重要提示!
●群众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征集调查问卷来啦!
●连云港市开展网络整治专项行动清理“特供”“专供”商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