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第五届长三角肝病高峰论坛暨肝脏肿瘤多学科诊治学术研讨会于6月26日在安徽合肥召开!
本届会议由北京健康促进会、上海市感染性疾病临床质量控制中心主办,中国医院承办,上海申康医学与健康促进会、上海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危重症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治中心、上海交通大医院肝脏肿瘤多学科联合诊治中心共同协办。同时邀请了长三角地区以及全国各地感染科、肝病科、影像学科、介入科、肝胆外科和肿瘤领域的知名专家参与,专家们围绕各学科临床前沿信息和诊疗指南进行了主题报告,并对筛选出的高质量且具有指导意义的疑难病例进行了报告分享和互动讨论。
在会议间隙,《国际肝病》记者特别邀请大会主席、上海交通大医院感染科谢青教授,请她为我们解读本届会议亮点,并就肝癌的筛查、监测以及治疗等作进一步分享。
《国际肝病》:病毒性肝炎是肝癌发生的重要诱因,请您结合临床实践谈一谈该如何对其进行预防及管理?
谢青教授:目前慢性乙型肝炎(CHB)仍然是我国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流行率约为7.3%。尽管政府、企业、媒体、还有专家都作了很大的努力,从源头上抵御乙肝病毒感染,包括进行新生儿疫苗接种,对具有高病毒载量的CHB孕妇患者进行母婴阻断,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免疫阻断失败,特别是具有高病毒载量的孕妇,其没有很好地进行产前阻断,会导致8%~10%的新生儿感染。目前从孕妇到新生儿,疫苗接种还是非常有效的,其中5~15岁儿童HBV感染率较低,但是有相当多的成人既往已感染乙肝病毒,则疾病可能会进展至肝硬化、肝癌(HCC)甚至肝功能衰竭。
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以更好地控制病毒,减轻肝脏炎症,逆转肝脏纤维化,可以进一步降低肝硬化、肝癌和肝衰竭的发生,延长患者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但在抗病毒治疗时代,还是有相当多的患者属于肝癌高风险人群。抗病毒治疗可以降低肝癌的风险,但是不能完全消除。基于此,我们需要了解并确定肝癌的高风险人群,以便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及管理。
首先是任何病因所致的肝硬化,它是肝癌发生的高风险因素,不论肝硬化为代偿期(Child-PughA级)还是失代偿期(Child-PughB、C级);其次,根据临床中的常用评分系统,肝纤维化组织学分期可按S0~S4区分。S0为无纤维化;S1为轻度纤维化;S2为中度纤维化;S3为进展期肝纤维化;S4为肝硬化。对于一些已是进展期肝纤维化(S3)患者来说,则仍有疾病进展的风险;再有,患者具有一些与肝癌风险相关的危险因素,如男性、具有肝癌家族史、年龄(男性>40岁,女性>50岁)、长期处于黄曲霉素环境中、具有不良的生活习惯(大量饮酒)、具有代谢相关性疾病(包括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等。
对于上述人群,我们应该要加强筛查。目前临床多项研究指南对肝癌高风险人群的筛查都进行了定义及描述。其中对HBV感染患者筛查主要包括四个步骤,即第一,确定高危人群;第二,确定筛查持续时间,只要患者存在这些危险因素,那么就需要进行终生筛查监测;第三,确定监测频率,每3~6个月定期筛查;第四,选择合适的且能普遍开展的方式筛查,如联合血清甲胎蛋白(AFP)和肝脏超声进行筛查等。
《国际肝病》:目前临床上对于开展早期肝癌筛查存在哪些难点和未满足的需求?如何提高早期肝癌的筛查率?
谢青教授:目前我国肝癌患者的生存率较低,5年生存率只有12%。这也显示了我们在筛查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大多数患者肝癌发现时已是中晚期,临床上也有一些用于中晚期肝癌治疗的方法,如局部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或新辅助治疗等,但总体上治疗手段有限,患者5年生存率较低。因此,对肝癌患者进行早期筛查非常重要。同时也要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筛查意识,制定全面规范的肝癌筛查流程。其中,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灵敏度比较高的方法进行筛查,提高对早期肝癌患者的检出率,并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手术、射频消融等方法进行治疗。对于<3cm的早期肿瘤,采用手术或射频消融术治疗,患者可以获得很好的中位生存和5年生存。但对于3~5cm、甚至>5cm的肿瘤,患者采用手术或射频消融术治疗,其5年生存率明显下降。这也强调并说明了对肝癌患者进行早期筛查的重要性,同时对后续肝癌治疗手段的选择应用也非常关键。因此,对于早期肝癌的筛查,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如前所述,对于高危人群筛查,我们可以采用超声联合AFP的方法,然后根据AFP等的变化情况以及规范的肝癌筛查流程尽早发现肝癌并进行治疗。此外,临床上也在探索开发一些可以提高肝癌早筛或初筛阳性率的血清学标志物,我们可以将现有生物标志物进行联合应用,即可以联合AFP、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以及异常凝血酶原(DCP),相比单个标志物,该联合方法可以提高肝癌筛查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不过其早期肝癌诊断率也只有50%,目前还不能真正满足临床需求。因此,大家也在不断探索开发更灵敏、更好的早期肝癌筛查方法。
《国际肝病》:临床上用于早期肝癌筛查的方法包括影像学检查等传统筛查以及液体活检等新技术,这些方法各自具有怎样的特点?
谢青教授:传统用于肝癌筛查的方法包括影像学检查(超声、CT、MRI等)或依据血清学标志物(AFP、AFP-L3以及DCP等)进行检查。其中AFP、超声等用于肝癌筛查尚存在一些不足(灵敏度不高等),对早期肝癌的检出率较低。液体活检作为目前肝癌筛查的新技术,最早在年就被提出,主要检测三个方面,包括循环肿瘤DNA(ctDNA)、循环肿瘤细胞(CTC)以及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
其中,ctDNA是由肿瘤释放至外周血的特异性突变DNA片段,能够反应肿瘤的基因组信息,可用于早期诊断、监测肿瘤疾病进展及作为治疗应答的预期监测等。CTC是由肿瘤原发灶或转移灶脱落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肿瘤细胞,可作为肝癌患者早期复发的独立预测指标。对于该液体活检物的临床研究还在不断地进行中,将来是否可以真正地运用到临床,还需进行更大的研究队列来验证。目前我们需要不断去完善该技术在早期肝癌中的应用,及早发现肝癌,以便后续能使手术或射频消融术等得到最大化及有价值地应用,最终能够提高肝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
《国际肝病》:目前领域内的临床医生对于预测肝癌发生风险的模型认知较少,对此您的看法是什么?
谢青教授:肝癌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我国主要以乙肝相关肝癌为主,因此,对于乙肝的治疗也是防治肝癌的关键。版慢乙肝防治指南着重强调了将慢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适应证进一步扩大。病毒和肝癌之间关系密切,我们需要积累我国更多疾病相关的临床研究数据。既往由于缺乏鉴别组织学改变的适合方法,导致一部分乙肝病毒感染人群未被纳入指南治疗范围,特别是其中HBeAg阴性、肝酶正常的低病毒载量患者。因此,临床中在对肝癌进行治疗的同时,也要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