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栓塞引发的慢性肝损伤:单中心队列研究.pdf
放射性栓塞治疗后有13%的患者出现迟发性放射性肝损伤,其中有5例直接导致死亡。肿瘤体积大于肝脏容量的50%以及肝硬化是RECHT的易感因素。背景
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瘤在就诊时通常无法切除,肝靶向技术已演变为治疗不适合根治性治疗的患者(1-3)。经动脉放射性栓塞(TARE)是一种动脉内近距离放疗,通过玻璃或树脂微球沉积钇90(90Y),已被证实可延长许多累及肝脏的恶性肿瘤的肝脏进展时间(4-12)。TARE与不良事件的风险相关,包括非靶栓塞、放射性肺炎和放射栓塞诱发的肝病(REILD)。REILD的特征为在TARE后的1-2个月内,在无肿瘤进展或胆道梗阻的情况下出现黄疸和腹水,通常在6个月(13-17)内缓解。该的定义综合征基于放疗诱发的肝病(RILD),后者发生在治疗后2周至7个月的任何时间外放射治疗后(18-20)。
评估晚期毒性具有挑战性,因为TARE通常用于姑息治疗,患者的生存期往往不足以发生迟发性肝毒性(17,21-23)。存活患者的肝功能障碍归因于肿瘤进展和其他肝毒性全身治疗和肝靶向治疗混淆。最近的一篇文献主要依赖于随访2年的54例神经内分泌肿瘤(NET)患者的肝毒性影像学特征,发现56%接受全肝放疗的患者出现肝硬化样形态,41%出现腹水,15%出现静脉曲张(24)。总计21%的患者在TARE术后3.5年(中位数)发生临床肝功能失代偿。最近在52名随访1年的NET患者中进行的另一项研究发现,20.7%接受两叶TARE的患者后来在成像中表现出肝硬化样形态学,8%发生了3级血清学毒性(25)。本研究旨在确定和描述放射栓塞对肝脏的延迟效应。制定了一套标准化标准来定义放射栓塞诱导的慢性肝毒性(RECHT),并分析了人口统计学和临床数据以确定诱发因素。
目的:探讨经动脉放射性栓塞治疗(TARE)对肝脏的迟发性影响。
材料与方法:本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了年至年间接受过TARE治疗,且从首次治疗开始存活时间至少1年的患者(n=)。评估患者在接受TARE治疗至少6个月后是否存在放射性栓塞引发的慢性肝损伤(RECHT)。平均纳入患者的年龄为63岁,最多治疗的恶性肿瘤为神经内分泌性肿瘤(54%)。肝功能失代偿是由RECHT还是其它原因引起由肝病学、放射肿瘤学和介入放射学组成的多学科专家小组对纳入的患者进行评估。
结果:有8例患者被排除,包括肝移植(2例)和资料不全(6例)。在98人中有13人(13%)发生了RECHT,5人(5%)死于肝功能衰竭。RECHT患者共出现69次毒副作用,最常见的是碱性磷酸酶升高(10),血清白蛋白降低(10)和腹水(9)。RECHT患者肝内肿瘤体积较大(P=.),且有更多肝硬化的肝脏诱因(P=.)。
结论:放射性栓塞治疗后有13%的患者出现迟发性放射性肝损伤,其中有5例直接导致死亡。肿瘤体积大于肝脏容量的50%以及肝硬化是RECHT的易感因素。
END更多精彩内容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