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肝衰竭原因
治疗肝衰竭
肝衰竭表现
肝衰竭饮食
肝衰竭移植
肝衰竭注意

青马学史百名青马学员共话百年中国精神九

如何治好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50218/4580462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落实共青团中央在全团开展“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学习教育的有关通知要求,引导全院青年骨干进一步感悟思想伟力、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进一步增进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院团委精心策划,在第五期青马工程培训班中开启党史学习教育专题,邀请百名青马学员共学共话百年中国精神。

本期请大家继续跟随青马学员,一起学习卓嘎、央宗姐妹,樊锦诗,李兰娟的先进事迹。

01

卓嘎、央宗姐妹:神圣国土的守护者

讲述者:青马学员吴丽娟

6月的西藏隆子县玉麦乡,迎来一年之中最美的时节。海拔多米的日拉山冰雪消融,通往玉麦的公路宛如一条丝带,盘旋在喜马拉雅山南麓,载满“朝圣者”的旅游大巴、越野车络绎不绝。

盘山路不知拐了几道弯后,世外桃源般的边境小镇跳入眼帘。“家是玉麦,国是中国”八个大字,诠释了我国西南边陲这一新兴旅游胜地的红色魅力。

玉麦曾被称为“中国人口最少乡”。年,玉麦第一次进入人们视野。当时,只有卓嘎、央宗和她们的父亲桑杰曲巴3个人生活在那里。父亲是退休的乡长,卓嘎是新任乡长,央宗是唯一的乡民。

历史上,玉麦人口最多时有20多户、多人。随着西藏和平解放,实行民主改革,高原各地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大多数人不堪忍受玉麦的闭塞和生活的艰苦,陆续迁出,去更好的地方生活。

玉麦有多苦?卓嘎、央宗说,下雪时封山半年。下雨更让人发愁,看着满山都是绿树,青稞撒到土里却长不出来。

一家人只能以放牧为生。今年卓嘎60岁,央宗58岁,回忆起过往,忍不住落下泪水:“我们的母亲和妹妹就因为在牧场上生病,治疗不及时才去世的。”

“你们为什么不搬出玉麦,到更好的地方生活?”这样的问题,姐妹俩被一次次问起,她们也曾动过这个念头。但是,父亲桑杰曲巴的倔强和坚守,影响了姐妹俩。

“我们吃的这点苦,算不上什么!多少人牺牲生命才换来西藏和平解放。”桑杰曲巴的话,姐妹俩铭刻在心。

卓嘎、央宗每天的生活都在凌晨四五点开始,牛群要在天亮前赶上山吃草。等到夜幕降临,牛铃声再次在牧屋边响起,忙碌的一天才结束。这样的生活,数十年如一日。

除了放牧,一家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是升国旗。站在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下,桑杰曲巴告诉姐妹俩,“这就是国家,有国才有家”。

姐妹俩也像父亲一样,把忠诚镌刻在心头:“玉麦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再苦再累也要守好祖国每一寸土地。”

正是在这平凡的岁月中,凝结出不平凡的精神。边境上卓嘎、央宗姐妹放牧的身影,告诉世界这里不是“无人之境”,领土主权神圣不可侵犯。

姐妹俩的坚守,也换来玉麦的“蝶变”。年,玉麦告别“三人乡”的历史,年玉麦人口突破20人,年突破30人。进入新时代,玉麦乡接入国家电网,告别缺电历史;道路变得更宽了;无线网络覆盖全乡;在卓嘎、央宗姐妹爱国守边事迹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群众搬进了玉麦。

卓嘎、央宗姐妹守护着这片神圣国土,谱写了爱国守边的时代赞歌。姐妹俩先后荣获“最美奋斗者”“时代楷模”“全国三八红旗手”、第七届“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

姐妹俩看着玉麦一年比一年好,感到无比欣慰。更令人骄傲的是自己的儿女也成为新的守边人。卓嘎的女儿巴桑卓嘎,央宗的儿子索朗顿珠大学毕业后,陆续回到玉麦。索朗顿珠说:“作为有知识的年轻人,更应义不容辞地投身家乡建设,继承前辈的精神,做新一代神圣国土守护者。”

“卓嘎、央宗姐妹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典范。”玉麦乡党委书记胡学民说:“我们将继承和发扬爱国戍边光荣传统,守好祖国每一寸土地,把玉麦建设成更美好的家园。”

02

巾帼国士李兰娟:以拳拳赤子之心报国佑民

讲述者:青马学员付博阳

自古以来,通过求学实现人生跃迁是绝大多数人心中的“天经地义”。然而,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位家境困难、学业优异的姑娘却果断放弃了当时工分更高的教师工作,转而选择做一名辛苦并且收入很低的赤脚医生。

这位姑娘从赤脚医生到医学生、学者、专家、厅长、院士,一路向前、孜孜以求。她对各类肝炎、感染性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诊治作出突出贡献,尤其擅长肝衰竭、病毒性肝炎、肝病微生态研究,她所创建的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在治疗重型肝炎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她就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因一张带有深深勒痕、满眼疲倦却又不失笑容的照片而令国人动容的李兰娟院士。

韶华易逝,初心不改。李兰娟院士当年选择做赤脚医生,是因为她当老师的时候,发现很多乡亲在长期的务农中积劳成疾,医院,用业余时间开始学医,给村民看病,走上了从医之路。从医近六十年,李兰娟院士实现了医学领域的多个突破,而为广大人民服务的赤诚之心一如既往。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重型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病死率高达70%,当时已成为主治医生的李兰娟,查遍了国内外的资料,也一筹莫展。苍天不负有心人,她从肾衰竭透析得到启发,决定尝试用人工肝做血液净化。虽然最初的科研经费只有0元,并且受到不少质疑,她却一“轴”到底,十年磨一剑,到年成功用人工肝救治了40多个病人。攻克难关,李兰娟首先想到的不是申请专利、名利双收,而是建立人工肝研究中心,免费向全国推广,这一举措,大大降低了全国肝病的死亡率。

在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的10年间,李兰娟全面推进合作医疗,每2年给农民提供免费健康体检,提出“数字卫生”,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提前步入“卫生现代化”。

年,她与丈夫设立树兰医学奖,对杰出的医学科技人才进行奖励,培养国际一流的医学科学家,为祖国的医学事业培养和发掘宝贵的人才。

作为感染性疾病和传染病学领域的专家,李兰娟院士在非典、H7N9禽流感和新冠肺炎疫情中,身先士卒,以专业的判断和果敢的决策力挽狂澜,以精湛的医术拯救生命。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她作为国家卫健委特别专家组成员,以73岁的高龄,主动请缨,带领医疗队驰援武汉,不念归期;每天只睡三小时,加紧测试出对新冠病毒有效的药物……

一念执医,一生为民。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李兰娟院士无论人生际遇如何,为国为民的恒心不变,以拳拳赤子之心报国佑民,堪称巾帼国士。

03

樊锦诗:相伴敦煌矢志不移

讲述者:青马学员廉智尊

“我在敦煌莫高窟转眼58年了。我这一生就做了一件事,就是守护、研究、弘扬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这是最大的幸福。”樊锦诗说。

樊锦诗,祖籍浙江,年生于北京,长于上海。幼年时得过小儿麻痹症的她,身体一直很弱。年,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时,樊锦诗却偏偏选择了敦煌。

住土房,睡土炕,吃杂粮,喝宕泉河水,20世纪60年代的敦煌,条件还十分艰苦,但这一切没有吓走樊锦诗。大学毕业时,樊锦诗和恋人彭金章约定,3年就回去,可一等就是20多年。千里相隔,夫妻不能团聚,母子难以相见,在爱情、亲情和事业之间,樊锦诗不断经受着煎熬,可她还是选择了敦煌。

年,樊锦诗在负责撰写莫高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材料时,发现“申遗”的材料要求非常详尽,她认识到,要想保护好莫高窟,还需要立法和制定保护规划。在她的发起和直接参与下,《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于年颁布实施,敦煌研究院还联合国内外三个机构编制了《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

对樊锦诗而言,每一天都是在跟时间赛跑。壁画、彩塑的不断退化让她心焦,有没有办法能够让这些珍贵信息永久保存、永续利用?20世纪80年代末,樊锦诗偶然接触到计算机技术,嗅觉敏锐的她立刻想到,这或许是莫高窟得以永久保存的一个契机。经过30多年的探索,敦煌研究院形成了一整套集数字采集、安全存储、有效管理等多项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技术规范和标准,建立起系统的“数字敦煌”资源库,数字敦煌资源不仅应用于莫高窟的保护和研究工作,而且使敦煌艺术走出洞窟,活了起来。

作为一名石窟考古专家,樊锦诗主持编写了多卷本记录性考古报告《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窟考古报告》。如今,83岁高龄的樊锦诗还在为第二卷敦煌石窟考古报告殚精竭虑。

樊锦诗曾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等称号,年当选“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年被授予“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

来源

学习强国平台

编辑

赵梓淇

责编

宁志马凡迪

审核

李伟娜赵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zhuangx.com/gsjys/80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