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数据显示,肝癌是全球第六大常见癌症,在中国更是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外科治疗是肝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重要手段,然而,大多肝癌患者在确诊时已为晚期,不适合局部根治性手术。
近日,医院肝脏外科团队在HepatobiliarySurgeryandNutrition期刊发表研究成果,表明立体治疗(stereotactictherapy)有望让具有肝外转移的肝细胞癌患者实现降期,进一步获得转化切除的机会。医院肝脏外科赵海涛教授、桑新亭教授、毛一雷教授和卢欣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邀请研究作者之一,医院肝脏外科赵海涛教授点评这一创新策略及其意义。
赵海涛教授
医院
肝脏外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肝癌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肝脏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及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校友会理事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副秘书长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青委会主委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肝胆分会秘书长,副主委科技部重大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审评专家HBSN(SCI收录IF:7.)杂志副主编?WJG(SCI收录IF:5.)杂志编委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肿瘤精准免疫治疗公益基金创始人国家万人计划专家(领军人才)以通讯作者发表SCI学术论文篇,总影响因子.分,总他引次数超过次?作者点评:
具有肝外转移的肝细胞癌也有相当比例人群可以转化手术,术后可以长期无瘤生存,未来肝癌治疗应该更加积极,将更多晚期患者向治愈方向转化。医院肝脏外科也转化许多门静脉癌栓、下腔静脉癌栓患者,会在后续文章逐渐报道出来。
笔者团队认为这种转化患者需要全程管理,即时评估,根据疗效与副作用调整全身治疗与局部治疗策略组合,达到个体化最优治疗效果,第一步先做到无瘤生存,后面向治愈进发。
研究论文介绍
论文发表在HepatobiliarySurgeryandNutrition
在肝外转移的肝细胞癌(HCC)患者中,已经观察到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和抗PD-1抗体联合局部治疗带来的获益。这种联合治疗策略被称为立体治疗,也是实际临床上的常见治疗选择。在此基础上,医院肝脏外科团队进一步探索了立体治疗用于降期后转化手术切除的疗效。这项研究纳入了年5月至年3月在医院接受立体治疗的具有肝外转移的肝细胞癌患者。研究开始前,这些患者均为中国肝癌分期(CNLC)IIIb期、寡转移(转移灶少于5个且原发灶稳定),全身状况和肝功能良好。最终共有9例降期的患者接受手术。术前,这些患者都接受了一线TKIs和抗PD-1抗体联合治疗,以及至少一种局部治疗。最常见的治疗组合是仑伐替尼联用抗PD-1抗体与TACE(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9例患者的立体治疗方案(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所有患者都接受了完整的影像学评估,9例患者肿瘤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缩小。其中,5例达到客观缓解,均为部分缓解(PR),4例患者的最佳反应为疾病稳定(SD)。因此,影像学确认的客观缓解率(ORR)为55.6%,疾病稳定率(DCR)为%。▲9例患者的目标病变相对于基线的最大变化百分比(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从全身治疗开始到转化手术的中位时间为3.2个月(IQR,2.8个月-6.2个月)。研究团队对6例患者行腹腔镜手术,3例患者行开腹手术。令人欣喜的是,手术切除标本观察到病理学完全缓解(pCR)率为33%(3/9)。研究团队在文中提到,这略高于之前的研究发现,也支持了立体治疗在IIIb期患者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此外,所有9例患者均未发现微血管侵犯,论文中指出,这提示手术方式可能需要改变,在立体治疗时代,应以肿瘤切除为主要目标;而传统手术方式为了保证手术切缘可能会损失大量肝体积,增加术后肝功能衰竭的风险。中位随访10.2个月后,7例患者获得长期无瘤生存,2例患者出现复发,经过治疗后,在最后一次随访时实现无瘤生存。立体治疗和肝切除术都是安全的。立体治疗期间,所有患者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治疗不良事件,其中55.6%的患者经历了3级不良事件。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疲劳,其次是转氨酶升高和高血压。总体来说,治疗期间发生的大多数不良事件可耐受可控。2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分别为I级(胆漏)和IIIa级(腹腔积液需要穿刺引流)。基于这些数据,研究团队提出,对于IIIb期的肝癌患者,立体治疗是获得转化切除机会的一种可行的治疗策略。论文指出,“这是第一项分析具有肝外转移的肝细胞癌患者在立体治疗后施行转化手术的研究。”研究团队也表示探索性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虽然这项研究结果令人鼓舞,但该治疗方案的确切作用仍需要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证实。期待更进一步的研究,能够为更多晚期肝癌患者带来手术机会,获得长期生存!点击文末“阅读原文/Readmore”,即可访问HepatobiliarySurgeryandNutr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