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肝衰竭原因
治疗肝衰竭
肝衰竭表现
肝衰竭饮食
肝衰竭移植
肝衰竭注意

土默特文史资料抗战胜利前后的毕克齐教育

北京雀斑医院治疗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13938103185511551&wfr=spider&for=pc

(一)

年至年的八年中,毕克齐处于暗无天日的日子里。人民在敌人的蹂躏之下,无不思念民族的复兴;生产除罂粟的种植有所扩大而外,粮食、经济作物、蔬菜等生产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发展;教育自然是一个停顿的阶段。这一停顿,为期八年,损失之大,可想而知。

日伪时期,改用成吉思汗纪元。年(民国二十七年)为成纪年。这年毕克齐原来的两所学校陆续复学。一为土默特旗立第二小学(真武庙内),一至四年级复式教学。一为厚和市(即今呼和浩特)信安乡小学(关帝庙内),四个教室,六个年级,三四年级复式,五六年级复式。真武庙有学生约三十名,关帝庙有学生约一百五十名,全镇总共有学生不到二百名。

由于许多家长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上日本人办的学校,不愿孩子受奴化教育(特别是不愿学日语和向东方遥拜),所以镇内出现了不少私塾,让孩子们去接受封建的启蒙教育,目的是“睁开个眼,认得自己的名字就行了”。群众先后自发办起的私塾不下十处,每个私塾学生多则三四十人,少的也在十人以上。

这种“双轨”制的教育情况,一直延续到年上半年。

(二)

抗战胜利前夕,毕克齐有私塾四所。最大的一所设在二道桥对正的三合店院内,塾师张之祥。其父张铎先生,一生教书,人称“小张先生”。以解家的学生为主,后街、银匠房子、流水巷子、香房巷子的学生都在张先生塾中念书。其次,西大成店院内有山西崞县人郭建铎先生私塾一所,学生约三十人。郭先生右足跛,走路一颠一颠,人们暗称他为“郭拐子”。西头各巷,如曲房巷、衙门巷、崞县巷以及南园子的学生大多在郭先生塾中念书。奶奶庙街正对奶奶庙的西大门中有马先生(马辑)的私塾一所,学生也有二十名上下,马王庙街、奶奶庙街、庆春园巷以及头道桥东的学生多在马先生塾中念书。张文正先生在关帝庙街东口自家院内办私塾一所,二道街、三道街、四道街、北园子、碾道巷子不少学生在张先生塾中念书,学生在二十人上下。

这些私塾属于“散馆”性质,以一年为期,根据学生所读书籍的不同,付给先生一定数量的“束脩”(即送给先生的报酬),可给粮食,亦可给现款(蒙疆银行的钞票)。如郭建铎先生的“束脩”是:念《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学生一年收小麦六斗(可随市折价付钱),念《经》书的学生则要收一石。初入学的蒙童只收三、四斗。其他各塾与此略同。有的贫寒家庭,孩子只上“春冬”塾,农忙回家劳动,“束脩”多不定,家长与先生面议。

从授课内容上看,属于“蒙馆”,启蒙学生占多数,念《四书》的较少,念《经》书的绝少。学生入塾后依次读的书为《百家姓》、《千字文》等。然后读《四书》。念《四书》的学生,兼读《幼学琼林》、《朱子治家格言》等书,念《经》书的,兼读《纲鉴辑要》、《唐诗三百首》等书。

教授法为传统的“诵背”法,整日诵读,早晨背生书(新教的),下午背温书(以前学过的)。有的先生开讲,由先生给讲解所读书的文句,学生次日回讲。大一点的学生学珠算和简单的笔算(只限于加减)。

“诵背”而外,主要的一门为习字,初为描红,次为写引子(白纸下边衬先生给题写的仿引,也可写买的仿引)。大一点的学生则临帖,照着颜、柳、欧、赵等历代名书家的字帖写字。写好后,先生给“判仿”,写得好的字,用红笔在右上方点个红点(也有的画个红圈),写得不好的字,画个竖红杠。

学生不过星期日,大热天“闭伏”,犹如现在的放暑假;大冷天“闭冬”,犹如现在的放寒假。一些传统的节日,家长给先生送些礼品,如端阳节送粽子,中秋节送月饼,春节送猪肉、油炸糕等。另外,一如旧俗,每年二月和八月上旬的丁日,各放假一天,叫做“祭丁”,即祭孔子之意。这天,学生各自给先生送现钱(款额不等,似乎最少一元,也有送三元、五元的),先生则给学生每人一份备好的食品(如麻花、刀切、蒸馍等)。“祭丁”是先生、学生都盼望的,先生可以收取一些钱,可补清贫生活之不足,学生可吃到零食,休息一天。

(三)

学校是采取新式的班级授课制,这无疑有利学生身心的发展。

日伪时期,也实行蒙汉分治,毕克齐的蒙校属巴彦塔拉盟土默特旗管,汉校属厚和市管,只是没有归绥县了。所设的统一课程为日语、算术、修身、体育(一、二年级为游戏)、图画、唱歌、汉文,蒙校学生学蒙文。

有升留级制度,计分采取百分制,六十分及格。每周授课六天,星期日休息。

蒙、汉校均收女学生,男女混合编班。

当时十分强调决战意识的教育,这是日寇侵华期间奴化教育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实际就是灌输其军国主义的“大东亚战争”精神,只是给它罩上了“建设蒙疆”、“扶植邦民子弟”、建设“王道乐土”的外衣而已。这种精神除溶于教材之中,还通过“训话”的方式进行。然而这种教育除去死心踏地地为日寇卖力的极少数“监督官署”派来的汉奸而外,绝大多数教员是抵制的,他们平时并不对学生进行这种教育。

另一门被大家抵制的课程为日语,学校借口缺乏教师暂停日语课,学生受家长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心理上对日语也不感兴趣,日语课的开设实际只有形式。

个别教师在汉文课上除教课本而外,还加授些儿歌、古诗。低年级教学生学学《蜘蛛的自述》,其中有“堪笑春蚕,吐丝自绑,怎及我经纬伸长”的话语。高年级则教学生读《木兰诗》。学生对这些附加课很感兴趣。

年(成纪年)巴盟师范事件中,毕克齐关帝庙的汉校中,王云卿、李老师(此老村人,想不起名字了)被捕,王死在狱中,李后来取保释放,但被折磨得精神失常,出狱后抑郁而死。另一位王润老师有人给通了风,连夜逃回农村。直隐居到年抗战胜利。

学生去向。真武庙蒙校学生四年级以后,少数学生去厚和市土默特旗小学,继续读五、六年级。关帝庙汉校学生毕业后,少数学生去厚和巴盟师范学校、巴盟实业中学(其实是一个学校,在梁山街)学习,大多数学生各回各家了。

适龄儿童的入学率,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不过我们可以拿当时的人口做个大致的估计。年,毕克齐全镇人口为10,人,学龄儿童按百分之八计算,应为人。当年在校学生(包括私塾学生)约人,占学龄儿童的百分之二十二点九,有百分之七十七点一的适龄儿童未能入学读书。

(四)

年抗战胜利以后,于10月份毕克齐蒙汉两所学校同时复校。真武庙蒙校只一位教师(锡振华),学生无几。关帝庙汉校有教师三、四人,其中有一位山西人叫周耀庭,其余不认识,学生报名的不多,大致编了一下班,并未实际上课。

民国三十五年(),两所学校同时正式开学。蒙校有教师二人,锡振华负责,另有教师张存福一人,工友一人,学生三十名左右。后来又有毕镇附近十来人要求入学,旗政府派来另一名教师,四个年级分两个教室复式上课。所授课程为公民、国语、蒙语、算术、手工、唱歌、体育等科。

关帝庙汉校因私塾均停办,学生大量要求入学,乡公所指定王润负责学校工作。王老师毕业于归绥一中(高中,年毕业),抗战前曾任教于归绥市省立第五小学。因为有同学关系,他邀集了一批高质量的教师。

张万鹏,毕克齐人。此人为人和善,有多方面的才能,精于数学,能书善画,上学时被同学们称为“张万能”。祖上曾开药店,他本人也能诊脉处方。开学后任高级级任教师,五、六年级复式,在正殿教学。正殿中泥塑神象前边加一道隔扇,隔扇前。墙上抹一块黑板。学生们下课后还进入殿内在供桌上打乒乓球。

许德隆,毕克齐人,肄业于北京大学法商学院。“七·七”事变前,学校转到昆明与清华、南开合办西南联大,他走到青岛被日本人拦住,回到家乡,八年抗战在家中赋闲。许先生小个子,连鬓胡,胖胖的,上学时一次看《西游记》(无声电影),影片中给牛魔王端饭的佣人,酷似先生,同学们以后便亲切地叫他“许厨子”。他为高级科任教师,教自然、史地等课。

傅守仁,本镇人,字雨卿,毕业于归绥一中(四年制初中),小于张、许二先生约十岁,当时二十四五岁。傅先生秉性聪慧,有过人的记忆力,写一笔不错的柳体字,讲课略带口吃,但效果好。先生有偏爱好学生的小毛病。任三、四年级(复式)级任。

二年级级任教师郭丕明,小古城人,毕业于巴盟师范,爱好体育,有较好的音乐基础,业余爱好晋剧清唱,镇里唱社戏时他还登过台呢。

一年级级任王金,大毕克齐人,是个顶老实的好人,和学生关系极好。体育教师解守功,文化不高,篮球打得不错。

课程设置,初小与蒙校相仿佛,又开蒙语,高小多自然、史地两门。由于不少私塾转入的学生汉文程度较高,再加学生年龄结构特殊,教学很难进行。除上统编教材而外,还另授一些课外知识,如四年级加授历史,教材由傅老师自编,学生学得很有劲。五、六年级还选学一些古文及诗词,《吊古战场文》、《长恨歌》等诗文,同学们都背得滚瓜烂熟。

当时办学条件极差。关帝庙的格局是这样的:正殿三间,檐下横三个匾额,中间写着“浩气凌云”,左边为“威镇华夏”,右边为“忠心赤胆”。院狭长,中间一个牌楼,东厢房三间,三、四年级教室;西厢房三间,一年级教室。东厢房下边的一间为厨房,对面的一间西房为办公室,教师办公拥挤,批作业就去各自的教室;这也好,边批改,边给学生讲解,收益更高一些。牌楼正中间悬一横匾,上书“端品励学”,柿黄色底子,绿字,大约是寺庙办学后挂的,记不得年份了。下东厢房两间,二年级教室,两间下西厢房是危房,空着不用。庙门两侧为钟鼓楼,庙门正中竖挂“关帝庙”一匾,字形略小。庙有个东跨院,是空着的,可以做操、上体育课,再往东便是民房了。庙西边是一块园子地,比庙院地面低了不少。庙门前东西一条街,即关帝庙街。庙门对正有戏台、戏场,戏场西端为一篮球场。学校只有两颗篮球,几根跳绳用的绳子,手风琴也是年下半年才添置的。

学校设备虽然简陋,但并不影响开展活动。记得在傅、郭二位先生的指导下,还组织了学生会,开展学生自治活动,维持秩序,领队喊操,确实有那么点意思。

王润校长倡议,由傅守仁先生作了校歌歌词,郭丕明先生作曲,很快便教会全校师生。其歌词曰:

阴山苍苍,

田野茫茫,

榆柳相映,.

绿水游中央。

呈现大好河山,

塞外之风光。

“端品励学”,

吾侪之榜,

朝夕锻炼,

健身强。

勤劳勇敢,

互助至诚,

使此种精神发扬。

教师的待遇是微薄的,主要特点是没有保证。蒙校经费及教师薪金由旗里下发,虽不能定时,倒还能定量,汉校的经费及教师薪金既不定时,又不定量,因为是由乡里拨给的。每月乡公所拨给学校小米,分派给各保,各保又派给各甲,最后各甲派到户。学校派工友到各户收米,收回来分配给教师。有些刁户,用种种借口,一推再推,总是不给,有的贫困户,自家还经常断炊,本来就拿不出,这可难坏了校长,跑乡公所,跑保公所,跑大户。老师们说:“泽普(王润字),小心跑断老腿,磨破老嘴。我们是穷教员,你办的是饿学校。”大家哈哈一笑了之。先生们意在办学,并不计较眼前的得失。

(五)

年下半年,张万鹏先生应聘去归绥中学任教,许德隆先生应聘去了青年进修班(与正风中学同院),傅守仁先生也被归绥市恒昌店巷女子小学请走了。王润先生又请来两位教师,一位乔介林先生,毕镇人,北京师范大学肄业,一位高之汉,兵州亥人,人们叫他“算破天”、“高三汉"。二位学识都不错,只是都有轻微的精神病,常对学生发脾气,王校长怕他们一怒之下体罚学生,不久便辞退了。后来又请来刘巨巢(毕克齐小古城人,从后套回来)、任志盛(本镇人,巴盟实业中学毕业)、许绶(许德隆先生长子,巴盟实业中学毕业)。

由于要求上学的日益增多,这年下半年有两所私立小学酝酿成立,一所是一贯道办的“忠如小学”,另一所是天主教办的“崇德小学”。这两所学校都在年3月开学,满足了儿童入学的要求。其中“崇德小学”的成立是费了很大周折的。

天主教归绥教区派神甫高若山(后套人)年下半年分别到察素齐、毕克齐筹建教堂,顺便办学校,办学校是为了建立教堂。听说察素齐比较顺利,办起了“崇仁小学”,即现在的察素齐第二小学校址。毕克齐则引起以李福田为首的地方绅士的反对。李福田,名存善,福田是字,蒙古族,住抹泥巷子,毕镇绅士之首,文盲,很会说话,从言谈上听不出他并不识字,谈古道今,引经据典,派头十足。少年时练过武功,身体清瘦,三角眼,走路很有精神,据说义和团反对洋人时,他练过“神兵”的功。李极力反对在毕克齐建立洋教堂。高若山经过多次的试探性拜访和谈判,都不能奏效。天主教的来头也不小,他们和省里、旗里、县里都有来往。归绥教区副主教白祥(磴口人)善于交际,曾与主教穆清海(比利时人)及集宁教区主教樊恒安(中国神甫)在归绥市创办“恒清中学”,被推举为“恒清”第一任校长兼校董事会常务理事,经常出入绥远省政府,与土默特旗总管荣祥也相当熟。高若山在毕克齐碰了壁,回归绥向白祥作了汇报,白先后拜会了归绥县县长杨凯南和土默特总管荣祥,并请荣祥先生(他也是“恒清中学”董事会常务理事)出面说情,荣派旗政府教育科长锡子玉(锡琨,阎桂房子人,蒙古族)专程对李福田做了工作,最后毕镇的士绅们讨论决定:只许办学校,不许建教堂。实际上这是睁一眼闭一眼的作法,办学和建堂本来就是一回事。年“崇德小学”还是开学了,校址即现在毕克齐第一小学。

“忠如小学”的建立虽也遭到地方士绅的非议,但他们认为“一贯道”只不过是歪门邪道,根本不放在眼里,且教师多系本镇青年,很快便被同意了。校址在头道街衙门巷口路南的大院内。

这两所学校都是初级小学,与公立学校使用同样教材,学生都不多。

至此,毕克齐有了公、私立小学四所,学生人数增加到三百出头,约占适龄儿童的百分之三十左右。

年7月,关帝庙汉校第一届高小学生毕业,毕业学生共三十六名,其中二十多名升入归绥市的中学或师范,其余因年龄较大,家境较困难,回家参加了劳动。

真武庙的蒙校后来逐渐扩大了规模,由复式改为单式教学,校址迁到井儿街的药王庙,就是现在的民族小学。

关帝庙的汉校后来演变为今天的第四小学,这所学校历史最久,民国十三年()建立,对毕克齐的教育事业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崇德小学解放后被政府接办,改为毕克齐第一小学。忠如小学后来并入奶奶庙的第二小学。

民国三十四年到三十六年(~)这三年,是毕克齐教育由复兴转向发展的三年。是因为:第一,结束了封建的教育方式——私塾,走向了现代化的班级授课——学校;第二,学校从初具形式的复式教学,转变为一至六年级的完全小学;第三,学校布点合理,镇东北、西南、西北、东南各有一所学校,有利于学生上学读书。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网络小编整理,未经允许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土默特蒙古族婚礼

◆土默特文史资料:革命人物——郝秀山

◆土默特左旗乡土教材《土默特历史文化常识读本》和学生见面了

◆土默特文史资料:郭启民徐史李子金任儒回忆在土默特旗工作

◆土默特文史资料:云万虎

◆内蒙古近代重要历史人物照片

◆土默特文史资料:土默特蒙古姓氏琐议

◆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托博克家族后裔之任家

◆云瑞老前辈为民族教育二三事

◆内蒙古近代重要历史人物照片

◆哦,内蒙古呼和浩特土左旗竞然有这样的博物馆

◆毕克齐镇杨家堡村吕福俊老人土旗话歌颂党的好政策,在网上火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jzhuangx.com/gsjbx/9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