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经痛
疾病简介
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的疼痛,即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的疼痛。若疼痛反复发作,日久会出现患侧下肢肌肉萎缩,或出现跛行。
按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坐骨神经痛,前者即坐骨神经炎,临床上少见;继发性坐骨神经痛,最常见的病因是腰椎间盘脱出,还有椎管狭窄,肿瘤,结核,妊娠子宫压迫,蛛网膜炎等。因此,在诊断坐骨神经痛时,应进一步寻找病因。本病是常见病,好发于青壮年男性,体力劳动者发病率高,多单侧。
临床表现
疼痛在腰部、臀部并向股后、小腿后外侧、足外侧放射;疼痛呈持续性钝痛并有发作性加剧向下窜行,发作性疼痛可为烧灼和刀刺样,常在夜间更剧。弯腰或活动下肢、咳嗽、排便时疼痛加重,休息可减轻。
坐骨神经径路上有压痛;有神经根牵拉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踝反射减低或消失,可有神经根型的感觉障碍,拇趾背屈力差等。
疾病诊断
1.根据上述疼痛的部位、性质和加重因素。
2.坐骨神经径路上有压痛、神经根牵拉征及神经受损体征。
3.引起坐骨神经痛的疾病之相应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所见。
病机与治疗
坐骨神经痛好发于成年人,以青壮老年人多见,疼痛位于一侧腰部、臀部,并向大腿后侧、小腿外侧放射,沿坐骨神经区有压痛,甚者跛行或不能行走,中医虽无此病证记载,但辨证分析应属于“腰痛”“痹证”范畴。
1.主治则为益肾通脉,突出滋肾养血
腰为肾之府,乃肾之精气所溉之域。肾主骨藏精,生髓养脊。肾精充沛,则腰脊不痛。《素问?脉要精徽论》指出:“肾水壮则脏安难伤,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腰痛以肾为主”,可见腰痛,标在腰脊,本在肾脏,根于肾虚。《景岳全书》指出:“腰痛,虚证十居八九。”“多由真阴不足”。虚者补之,故补肾为主要治则。坐骨神经及其分布区域出现酸麻胀刺等疼痛,非单纯肾府之病,而往往病及经脉。经脉者,血之通路,又原于血气之荣养,血行气畅,气行血荣,经脉通畅,无所疾苦。经脉宜通,而恶滞涩,通则不痛。坐骨神经区域的酸麻胀痛,乃血气不通,经脉失荣。不通为实,不荣为虚,实虚夹杂,攻补兼施,通能止痛,故主治则又当通脉。坐骨神经痛,病机根于肾虚,肾精亏虚,髓空精少。因肾精亏虚,腰失荣养而致痛,筋骨失养而退行改变。肾虚补之,故应突出滋肾填精。精盛气旺,骨健筋强,则腰脊痛止。药物选用熟地黄、枸杞、炒杜仲、菟丝子、淫羊藿、牛膝之属。熟地黄,甘徽温,归肝肾经,《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指出:“主补血气,滋肾水,益真阴。”《本草纲目》指出:“填骨髓,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是一味益肾滋阴填精良药。杜仲,甘温,归肝肾经。《神农本草经》指出:“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擅长治肾虚腰痛,两味药物均必须重用。关于鹿茸,前贤谓:“补精填髓,功效伟大。”补肾填精,壮强筋骨,选用此药,无可非议,但药价昂贵,且补精同时益阳增性,不利腰脊休息康复,非精亏阳损之甚者,不宜首选。人之精血,生理互生,伤损互及。
坐骨神经之腰腿痛,病在肾脏,根于精亏,伤及筋脉,血虚不荣。以通止痛,通脉止痛,故应突出养血。药物选用当归、丹参、黄芪之属。当归,甘辛温,功能补血活血止痛,《日华子诸家本草》指出:“破恶血,养新血。”《本草纲目》指出:“和血补血。”本品有良好补血作用,与熟地黄相伍,相得益彰。丹参,苦微寒,功能通行血脉,擅活血化瘀。前贤有“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之谓。《名医别录》指出,“养血,去心腹痼疾结气、腰脊强、脚痹,除风邪留热。”能佐使当归、熟地黄养血通脉,增加疗效。关于黄芪,甘微温,功能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前贤多以补气药物选用,临证不可局限补气、养血、活血,滋肾填精亦需用之。人之精血互生,气血互生,精气互生。黄芪益气能养血生精。《日华子诸家本草》指出:“补气,壮筋骨,长肉,补血……”《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指出:“黄芪甘温,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黄芪甘不碍脾,温性不燥,重剂无害,并可久用。
2.对症止痛,细辨寒温、湿热、血瘀用药
坐骨神经痛患者每因疼痛影响生活工作而诊治,止痛心切,对症止痛,既能减轻病者痛苦,更有利于心理治疗,使病人情绪安定,坚持治疗,最终临床获愈。因此,对症止痛,不可忽视。
审证求因,辨证用药,乃中医之特色,止痛用药亦当宗之,坐骨神经痛,病因复杂。《东医宝鉴》指出:“腰痛,有肾虚,有痰饮,有食积,有挫闪,有瘀血,有风,有寒,有湿,有热,有气,凡十种。”《临证指南医案》指出:“腰痛以肾为主,然有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之别……若夫腿足痛,外感者惟寒湿、湿热、湿痰流经入络。”笔者临床观察,因寒湿、温热、血瘀者常见,三者可独见,亦可兼杂。止痛用药,应仔细辨析三者及其主次兼杂而后治之。因寒湿者,以持续冷痛酸胀,畏冷喜暖,感寒加重,得温减轻为特征,应温中散寒止痛。药用:独活、威灵仙、木瓜、淫羊藿、五加皮。因湿热者,以持续灼痛胀痛,喜凉畏热,得凉减轻,便秘,尿赤,舌红为特征,应清热利湿止痛。药用:秦艽、桑寄生、伸筋草、路路通之属。此外,上述证型均应重视独活、威灵仙选用。独活,辛苦温,《汤液本草》指出:“两足寒湿,浑不能动止,非此不能治。”独活非单善祛风胜湿止痛,为寒湿所致者,治之当为要药,且因温而不爆,“善于治下部之痹痛”,因于湿热者,用之有利引药下行,增效止痛,只是用量适减,同伍清热之剂。威灵仙,辛咸温,功能祛风湿,通经络,止痛作用较强。《新修本草》指出:“腰、肾、脚膝、肠内诸冷痛,积年不瘥,服之效。”用之能加强止痛,缓解痛证,每有捷效。《本草纲目》指出:“威灵仙,气温,味微辛咸。辛泄气,咸泄水,故风湿痰饮之病,气壮者服之有捷效,其理大抵疏利,久服恐损真气,气弱者不可服之。”临证应结合病者体质,注意用量与疗程。
关于川乌、草乌,二药虽其功能擅长祛风教寒止痛,但辛温大毒,易伤脾胃,损耗肾精,临证不可急功近利,止痛选用,非实证、寒湿重证者,不宜选用。非用不可者,用量宜轻,且应久煎熬方可服用。因血瘀者,以持续性钝痛、刺痛,其痛夜甚为特征,应活血化瘀止痛。药用川芎、延胡索、当归、鸡血藤之属。川芎,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本草纲目》认为:“血中气药也。”《药性论》指出:“治腰脚软弱、半身不遂。”此药临证每用,然本品辛香行散,温通血脉,虽有利活血行滞,通脉止痛,但不可过用,一般6g即可,以避免升散,耗损阴血精液。延胡索,辛苦温,《本草纲目》指出:“活血利气止痛。”廷胡索因秉辛散温通之性,既能活血,又能行气,具有良好止痛效果,是一味止痛良药。《日华子诸家本草》指出:“除风治气,暖腰膝,症瘕扑损瘀血,落胎及暴腰痛。”临床散剂尤佳,应当注重应用。鸡血藤,苦微甘温,其温不伤阴,苦不伤阳,甘不碍脾,行血补血,舒筋活络,有利生血,通脉止痛,重剂30~50g无害。
另外,乳香、没药、蒲黄、五灵脂均能活血止痛,是止痛良药。《本草纲目》指出:“乳香活血,没药散血,皆能止痛。”《医学衷中参西录》指出:“善治风寒湿痹,周身麻木……不但流通经络之气血,诸凡脏腑中,有气血凝滞,二药皆能流通之。”《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指出,乳香“定诸经之痛”,然本药味苦浊,易伤脾胃,非痛甚难忍者不必选用。五灵脂苦泄通便,活血散瘀止痛,是一味治疗血滞诸痛要药,常与蒲黄为伍,即失笑散:二药伍用痛证药剂之中,止痛每有神验,应重视应用,然五灵脂辛苦浊,易伤脾胃,应注意用量。
3.重视针刺与外用药的应用
坐骨神经痛,病在肾脏,损及经脉,内服药每可愈病。但病重痛甚者,辅以针刺,局部用药十分必要。针刺疗法,运用不同针具,通过刺激人体体表某些特定经络腧穴,达到通行经络,调畅气血,调整脏腑功能,防治疾病,特别具有较好镇痛作用,是痛证常用方法之一。根据上述坐骨神经痛病机,针刺治疗应重用补法灸法,主穴:肾俞、大肠俞、环跳穴。外用药物能使药物直达痛处,具有施用方便,较快缓解疼痛作用,有敷贴、熏洗、涂擦等方法。外用药物,应突出活血行气,通络止痛原则,笔者常喜用红花油局部涂擦按摩,或鸡血藤、延胡索、丹参、五加皮、淫羊藿、独活煎煮后局部热敷,每可缓解腰腿疼痛。
疾病预防
1.防止风寒湿邪侵袭。风寒湿邪能够使气血受阻,经络不通。既是引起坐骨神经痛的重要因素,又是导致坐骨神经痛病情加重的主要原因。
2.防止细菌及病毒感染。如果牙齿、副鼻窦、扁桃体等感染后,病原体(细菌或病毒)产生的毒素经血液侵袭坐骨神经。细菌或病毒感染既能致发本病,又能加重本病。
3.如果长时间站立,头应该向前,背部应该挺直,均匀分配两腿重力;坐时背部保持伸直状态,臀部略高于膝部,让脊椎下部自然弯曲,给予神经活动的充足空间。坐的太久或长时间面对电脑,要起来活动腰部,平时可以吊单杆或游泳,或者养成漫步的习惯。
4.选择硬度适中的床垫。如果你的床垫太软,建议在床基上面和床垫下面放一个硬板;如硬一些的床垫可垫一层棉被。使用枕头要确保你的颈部不会大角度上扬。
5.注意饮食起居调养。运动锻炼后要注意保护腰部和患肢,内衣汗湿后要及时换洗,并防止受凉、受风。平日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避免或减少感染发病机会。
骨关节疾病可以配合外贴用药,如“十二道贴”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