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严重的病例中,病毒性肝炎感染可导致肝衰竭。来自慕尼黑工业大学(TUM)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免疫细胞攻击血管系统中的细胞,从而破坏肝脏的血液和营养供应,进而导致肝功能衰竭。利用动物模型,研究者确定了一种能够阻止这种致命过程的药物。
肝炎病毒(例如乙肝病毒)感染肝脏可以通过几种方式进展:肝脏炎症(肝炎)可在没有任何问题的情况下再次痊愈;也可能进展为慢性疾病并且需要终身服药;感染还可能会突然暴发,感染暴发时,免疫介导的肝脏损伤非常严重可导致器官衰竭,最后只能进行肝脏移植。
肝炎病毒以肝细胞为目标,免疫系统借助特定的免疫细胞(即杀伤T细胞)试图通过攻击和毁坏受到感染的肝细胞来控制感染。之前认为这一过程也是急性肝炎伴随严重器官损伤的原因,但TUM研究小组的专家们得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解释,研究人员发现,这种器官衰竭实际上不是由于肝细胞死亡引起的,而是由于血管系统的缺陷引起的。
免疫细胞破坏血供
肝窦内皮细胞(LSECs)作为肝脏中比例最高的非实质细胞,其窗孔结构和高内吞清除能力在肝脏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LSECs把肝脏细胞与血管系统连接起来,调节营养物质和氧气与血液的交换。LSECs还具有在外膜上呈现病毒小片段的能力,这与免疫系统细胞的作用方式类似。
研究人员观察到杀伤T细胞专门检测这些病毒颗粒,将LSECs误认为受到感染的肝细胞进而将其摧毁。“免疫细胞清除LSECs对肝脏组织有巨大的影响,肝脏内的血流受到严重破坏,大量肝细胞(甚至没有受到感染的细胞)因此死亡。这种免疫反应比攻击实际感染肝细胞的效果更加惊人。”研究者解释道。
穿孔素抑制剂作为一种治疗手段
只有确定了急性肝炎的实际破坏机制,才能考虑新的具体针对这一过程的治疗策略。利用这些小鼠模型,研究人员能够证明一种新的有效物质可以预防暴发性肝炎。
这种有效物质是一种穿孔素抑制剂,可以阻止杀伤T细胞形成的孔洞,从而保护LSECs免受攻击。因为LSECs保持完整,保证了肝脏细胞的血液供应,这种药物成功地保护了试验小鼠免于发生暴发性肝炎。
随着穿孔素介导的杀伤作用作为肝功能衰竭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以及新型穿孔素抑制剂的保护作用的发现,这项研究为暴发性肝炎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潜在治疗角度。
参考来源:
1.Hepatitis:Liverfailureattributableto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