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肝衰竭原因
治疗肝衰竭
肝衰竭表现
肝衰竭饮食
肝衰竭移植
肝衰竭注意

有ldquo匠心rdquo的医术

?点击上方“南医发布”快速   这是一种名为“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封堵器”的新型技术,采用结构简单但设计精巧的“工”字型设计,并采用纳米覆膜技术,有效解决先天性室间隔缺损这一复杂的临床难题。

  数据显示,该项新技术自年开始在临床使用以来,其手术成功率与传统外科手术相当,但是操作更为简便,1小时内即可完成手术;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缩短为5天(传统外科手术一般住院时间为12天);严重并发症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大大降低,仅为0.05%;且不需要开胸,是一种微创手术,实现了心脏无疤痕、体表无疤痕、患者痛苦小、医疗费用少等优势,大大减少了传统外科开胸缝合缺损手术带来给患者及其家人带来的压力。

  这一技术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和数万例的临床实践,由一附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孔祥清教授及其团队研发。

孔祥清教授(左五)和他的手术团队

  目前,“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新器械新技术及其临床应用”技术荣获了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是江苏省医疗卫生组唯一荣获此类奖项的项目。该项技术已经在中国、美国、欧盟获得7项发明专利,在15个不同国家获得了医疗器械注册证,并且该技术已经在全国家医院,成功实施了4万余例手术,在德国、英国、俄罗斯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家医院实施了2万例手术。各种数据显示,通过此项技术可以让90%的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者不必再受动大刀之苦,就可以实现疾病治疗的目的。

从小小的腹腔镜里,他们窥到大世界。目前,他们已能用微创解决90%以上的泌尿外科手术。

精微之处见真功“曲卡”通幽展乾坤

  “传统的肾脏、膀胱、前列腺等部位的泌尿外科手术都要‘划膛破肚’,创伤大、出血多、愈合慢,并发症多,一般病人术后要4-5天才能下床。而现在的微创手术只需要在病人腹部打四五个小洞就可以完成,病人恢复很快,大部分24小时就可以下地行走。”

  “全膀胱切除、扩大的盆腔淋巴结清扫和回肠新膀胱术”——在腔镜下,先把癌变的膀胱切除,再一一分离摘除周围淋巴结,然后取一段40厘米的肠管,并对接好肠管断面,再将取下的肠管从中剖开,缝成一个袋子,替代膀胱与输尿管相连接。手术全部在患者体内完成。

殷长军教授(左三)在手术中

  从年开始,一附院泌尿外科主任殷长军教授与他的团队就一直专注于将泌尿外科各种需“开大刀”的手术转换成切口小、痛苦少、恢复快的微创手术。让殷长军声名鹊起的,是“腹腔镜下分支肾动脉阻断肾部分切除术”这个“独门秘籍”。

“肾脏由一根动脉负责总供血,动脉又连着四五根分支小血管负责给肾脏各部位供血。”殷长军摊开五指给记者打比方。他先扼住手腕说:“以前都是阻断大血管,在肾脏缺血的情况下进行手术,时间长了会对整个肾脏造成损伤。”然后他又捏住一根手指说:“而分支阻断的方法,就是找到为肿瘤供血的小血管,阻断它,切掉肿瘤,肾脏的其他部分也就不会受损了。”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殷长军的手术推广到了全国范围乃至世界泌尿外科舞台,影响广泛。他的腹腔镜手术纯熟完美,已成为一种手术的艺术。

微创手术除了在泌尿外科大显身手,还在高血压等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作用。

“烧”一“烧”神经,治疗顽固性高血压

  烧”一“烧”神经末梢,就能降下顽固性高血压?最新研究发现,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会导致肾脏血管收缩,使肾脏血流缓慢,血管内水、盐分和代谢物沉积,导致血容量增加,从而促使血压升高。因此,要是把肾脏交感神经“烧蔫”了,就可以让血压降下来。

将一根直径1.3mm的射频消融导管头端送到患者肾动脉内,然后根据患者肾动脉的长短和粗细,选取4-6个靶点,使用8-10瓦左右的能量消融位于肾动脉外膜的部分神经末梢,实现了阻断支配肾脏的交感神经、控制高血压的目的。

  每人不到60分钟的手术时间,微乎其微的出血量,术后两名患者血压明显下降。

这是一附院心脏科单其俊主任医师等为两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的微创手术治疗。单其俊介绍,射频导管消融去肾脏交感神经手术,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也可以应用于一般高血压患者。

套管无创植入“分流”胆汁胰液和食物

  这是一款治疗肥胖症及糖尿病的十二指肠套管和输送器。这种套管由钛合金骨架和包覆在外的管道构成,通过内镜技术无创植入人体,上端固定于十二指肠与胃交界处,下端位于屈氏韧带下。植入后,来自胃内的食物由套管腔内通过,胆汁及胰液隔离在套管外,使得胆汁胰液和食物“分流”,阻断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这种套管对2型糖尿病尤有效果。在国外已做的大量临床案例及动物实验证实了它的疗效。

  放置套管减少了十二指肠对糖类的大量吸收,避免血糖浓度大幅升高,而其他器官对糖类的少量吸收依然保证了人体对糖的需求。且实验发现十二指肠套管植入对肠道整体的营养吸收无显著影响,套管植入还能提高糖尿病病人体内的降血糖激素的水平,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

这项发明由我校消化内镜研究所所长范志宁教授团队完成,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用粪便来治病,你听过吗?

粪菌可做大文章

  “粪菌移植”,是从符合条件的供者粪便中提取细菌,通过胃镜的方式,移植到需要治疗的患者肠道内。

  肠道菌群数量约至种,细菌数量达到10万亿个,是人体非常重要的一个器官。肠道微生态平衡对人体非常重要。自然界供应给人体能量最多的物质是多糖,多糖若不通过细菌发酵,则无法转换成被人体吸收利用的养分。

  而且,肠道细菌可不光只“管”肠道的健康,部分皮肤病、血液病和心脏病都和肠道细菌有着因果关系。

  二附院消化医学中心副主任张发明副教授团队建立了国内首个标准化粪菌库,目前他所带领的团队已在全球粪菌移植研究中处于前列。

3D打印,即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它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如今的3D打印技术可谓“红得发紫”,这种技术也正应用于医疗。

3D打印病足模型“导航”手术

3D打印出来的病足模型

  将患者病足CT资料输入3D打印机,它像吐丝一般经6个多小时一丝一缕精密打印,将与病足完全一样的骨骼模型,呈现在医生眼前。手术前,医生预先在模型上进行模拟,可精确知晓真实手术时需要截取的长度。手术中,模型也帮助医生进行三维空间的构建,大大缩减了手术时间。

  同时,3D打印帮医生设计高难手术,进行术前模拟,术中导航,在一些视野受限的手术中,能快速找到患处,将手术风险降至最低。实现了手术的前瞻性、精准性。

  一附院骨科主任医师秦晓东将3D打印应用于足踝手术,在国内尚属首次。据他介绍,一些骨缺损类的疾病,如骨折、骨肿瘤切除,医生可以通过软件把患者的数据录入打印机,采用钛粉一类的材料,直接定制个性化的、符合患者伤情的钢板。目前,个性化定制钢板已在一附院创伤骨科应用于临床,并且已经纳入到医保范围。

除了类似这样将3D技术作为手术向导之外,科研团队还将其运用在骨骼体外培养上。

用3D打印和干细胞技术在体外“养骨头”

左图为培养前的空白支架,右图为培养后

  从兔身上取出干细胞,放在3D打印出的支架上,在体外经过4周的培养,再接种至裸鼠皮下培养,最终可以长出所需要的软骨组织。

  干细胞号称“万能细胞”,在一定条件的诱导下,它们可以分化成包括骨骼细胞在内的多种功能细胞。而研究团队所用是间充质干细胞,它们存在于骨髓血之中,能够分化为软骨细胞,就好像“装修队”。

  软骨体外培养,需要以3D打印技术制造出“脚手架”——支架,在支架内富集骨髓血,并使用特定的方法诱导其中的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团队通过对比,最终选择了具有方形孔蜂巢状微结构的聚己内酯-羟基磷灰石(PCL-HA)支架。

  医院骨科掌握的技术已经能够做到:从自体身上取下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用自己的干细胞“养成”软骨,这就避免了异体接种的免疫排斥反应、携带病毒、潜在致癌可能性等缺点。而且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所需软骨的形状,在经过培养之后,长成的软骨大小与所需无异。

  医院骨科姚庆强博士介绍:“未来,我们有可能用这种技术完成人体的组织缺损修复。”该研究由江苏省数字医学学会主任委员、医院王黎明教授领衔。

看完了神奇的3D技术,再来感受一下神奇的“针法”。

打一针,让心脏“重获新生”

  不用开胸,只需一个特制注射器,将基因药物注入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脏,使坏死心肌新生血管、细胞复活,从而改善心功能。

  此前,常用药物、支架和搭桥术等治疗方法虽然明显提高了心梗病人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但还存在一定局限性。“心脏好比是稻田,血管就是灌溉的水渠,而心肌细胞就是稻田里的禾苗。”心肌梗死后,部分禾苗死亡,即使通过搭桥、介入等方法疏通水渠,死了的禾苗也不能复活,所以病人仍然会出现心力衰竭。而采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等诱导缺血心肌的血管新生并改善心脏功能的“分子搭桥术”,“就好比在干涸的稻田里重新再栽些禾苗。”

杨志健教授(左一)在手术中

  医院心血管内科杨志健教授所带领的团队为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提供的治疗策略,又称“分子搭桥术”。有关研究成果已在《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杨志健团队还为这种药物设计了“开关”,使它只在缺氧的心肌发挥作用。在血管生长的过程中,加入有“塑形”作用的生成素,得到想要的血管类型。在解决将肝细胞生长因子导入心肌的载体问题上,研究团队采用了灭活的腺病毒,将腺病毒中对人体有害的DNA片段抽离出来,与基因药物整合在一起,与基因药物整合在一起”,制成可供“种植”的“禾苗”。

  科研团队和微创器械公司还合作研发了一种“心内膜心肌注射器”,它分为导管和把手两部分,导管前端带有注射针、探测电极。电极可分辨出来并划定病变区域,然后由把手系统控制心脏注药时间、剂量和深度,达到准确有效的治疗。

肝脏被称为人体的“化工厂”,而对于活体肝移植的探索,更是走在全国的前列。

活体肝移植的探索之旅

  “活体肝移植技术就是将健康人的肝脏切除一部分,移植到患者身上。”我校一附院肝移植中心主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学浩介绍,因为供肝来源广、质量高、相容性好,排斥发生率低,所以是肝移植一个重要方向。

  经过近30个春秋的不懈努力,时至今日,活体肝移植已成为一个常规手术,一台手术一般只要五六个小时,出血量通常只有毫升左右,甚至无需输血。但在活体肝移植开展之初,一台手术通常需要十几、二十几个小时,一次手术出血量常常高达1万毫升左右(相当于把全身血液换了2~3遍)。

王学浩院士(中)与学科骨干讨论病例

  这些年来,王学浩和同伴们不仅建起了国内一流水平的肝脏移植中心,更闯出了一条较之普通肝移植更具优势之路——活体(亲体)肝移植,并且在这条路上书写了一串耀眼的辉煌:

  年,实施中国大陆首例活体肝移植;年1月,为肝豆状核变性患儿实施移植术成功,成为中国大陆首次完全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完成的亲体肝移植;年6月,6天内为6岁患儿成功实施3次大手术,包括活体肝移植、肝动脉重建、减体积再次肝移植,国内前所未有;同年,首创供、受体肝静脉及腔静脉扩大联合成型吻合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亲体肝移植物流出道易扭曲、梗阻的难题;年2月,成功地为一例急性肝功能衰竭伴IV期肝性脑病患者实施中国内地首例急诊成人间右叶供肝活体肝移植;年,我国首例急诊劈离式肝移植,将一块供肝劈成克、克的两半后,分别植入一名39岁男子和一名13岁儿童的体内,实现“一肝两用”。

  年4月10日,“中国活体肝脏移植研究所”在一附院正式成立。医院肝移植团队进行“扩大边缘供肝”(废肝再利用)的尝试,并于年成功完成了世界首例带血管瘤的肝切除标本作为边缘供肝,为挽救晚期肝癌病人提供了一条可探索的路径,此项探索性研究内容已发表在年《欧洲器官移植》杂志上。

  最近,王学浩院士团队正开展一项新的研究,即从接受移植者自身提取出一种细胞,在体外培养之后,再注入患者体内,可以让患者免疫系统和新植入器官和平相处,避免排异反应。该技术已获国家发明专利,一旦成熟得以运用,将是活体肝移植技术的又一次重大的突破。

“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一切创造,无论是个人创造还是集体创造,也都值得尊重和鼓励。”

——习近平总书记在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

文字:吴倪娜成运芬刘超范洁蔡心轶何松明杨甜子田天陈亚新

鸣谢:医院医院医院

编辑:蔡心轶陈思宇

长按识别“南医发布”

转载请注明:http://www.jzhuangx.com/zlgsj/9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