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榨油最大的特点是“土”。所谓的“土”,其实是指利用传统的土办法制作。通常是用菜籽、花生、大豆等油料作物,采用一些传统的方法压榨得到的油。实际上,从食品安全的角度来看,土榨油不建议直接食用。
经过精炼后的油脂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而未精炼的土榨油里除了甘油三酯,还有一些其他成分:游离脂肪酸、磷脂、油料渣末、水分以及在种植、储藏等各个环节可能带入的多环芳烃、苯并芘、黄曲霉毒素等,这些杂质都会对油本身有不利影响,从而损害人体健康。土榨油没有经过精炼,油脂中杂质很多,游离脂肪酸、磷脂和水分的存在,使油脂不稳定,易于氧化,难储存,易酸败,缩短了保质期。
做饭时,锅烧到一定程度,锅里的油就会冒烟。油加热到冒烟的温度称为烟点,烟点主要是油里面的杂质所引起的,烟点越高,油越不容易冒烟。一般来说,大豆、花生原油的烟点在℃左右,而精炼一级油的烟点能提高至℃。油烟里面的成分复杂,主要是醛类、芳香化合物、呋喃等有害化合物。就拿丙烯醛这一种物质来说,对呼吸系统和眼睛都有很强的刺激作用。
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寄生曲霉等产生的代谢产物,通常容易由发霉变质的油料种子、谷物及坚果产生。花生是最容易感染黄曲霉毒素的农作物之一,在花生的种植及加工过程中均有可能产生,而土榨油作坊很难对花生原料进行精挑细选,常带入发霉花生颗粒,因此压榨的花生原油中的黄曲霉毒素很容易超标。
另一类常在油中现身的致癌物苯并芘,其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在压榨之前高温加热,油籽发生焦化从而产生苯并芘。可通过精炼工序把苯并芘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
但由于土榨油作坊缺乏必要的精炼设备,加工工艺较为简单,通常只有“花生去壳、加热烘烤、压榨出油、过滤沉淀”这几道工序,对榨出来的油只能做简单的过滤处理。而过滤这道工序是无法去除苯并芘的。
世界范围内黄曲霉毒素的污染相当广泛,包括谷物、坚果和籽类,以及牛乳等,尤以玉米、花生被污染的程度最严重。“其主要原因是食物在田间未收获前被黄曲霉等产毒菌浸染,在适宜的气温和湿度等条件下繁殖并产毒,或未经充分干燥,在储藏期间产生大量毒素。”刘秀梅说,黄曲霉毒素中毒的症状一般为一过性发烧、呕吐、厌食、黄疸、腹水、下肢浮肿等肝中毒症状,严重者出现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死亡。
作为最容易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两类农产品——花生和玉米,它们同时也是食用油的主要原料来源。小作坊的土榨油和家庭自制食用油很容易被黄曲霉毒素污染,对于这两种榨油方式,专家认为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尽管食用油容易受黄曲霉毒素污染,但原料筛选、碱炼、吸附等控制手段可以使成品油中黄曲霉毒素降到非常低的水平。不过,这种质量控制手段在小作坊和家庭自制中很难保证做到。专家们建议,以玉米、花生等为主要原料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特别是土榨油生产作坊,应严格执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相关技术规范,重视原料安全,严格把关每一个生产环节,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信息来源:经济日报点右下好看
好运转给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