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上午十时许,医院重症医学科病房里,患者小王(化名)露出了久违地笑容。此时,身体还很虚弱的他,说起话来声音略显嘶哑,曾经白皙的面庞也因生病变得暗黄,但精神状态却有了明显改变。他正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慢慢下床,这是距离9月4医院后,第一次下地。
“体温36.8℃,心率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70mmHg,血氧饱和度%,各项指标都恢复正常了,小伙子,你今天就可以转入普通病房了,恭喜你,战胜了病魔,接下来还要继续进行心脏康复治疗,希望你早日回到大学校园。”离别时,重症医学科主任李忠平在为这个让他揪心了一个多月的大男孩做最后的叮嘱。一场感冒引起的暴发性心肌炎,让这个年仅20岁的大学生到鬼门关前走了一遭。8月25日,小王有些感冒、鼻塞,起初以为只是普通感冒,并没有太在意。可谁知,9月4日,他突然感觉间断胸闷、气促、腹部疼痛,于是被家人送往医院就诊。“医院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心源性休克,肝功能衰竭,凝血功能障碍,病情十分严重,经过我们重症医学科、急诊科、心内科等多科专家会诊,最终诊断他得的是暴发性心肌炎。”重症医学科主任李忠平告诉记者。入院后,在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维持下,小王的血压依然下降,胸闷气促症状加重。此时,命悬一线,生命危在旦夕……“上ECMO,越快越好!”李忠平带领ECMO小组,于9月6日晚23:30将ECMO成功运用到患者身上。“ECMO又叫体外膜肺氧合,简称人工心肺,它相当于是走出手术室的体外循环,可以暂时性的替代心脏和肺的功能,这对于有着极高死亡率的暴发性心肌炎患者来说,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李忠平说。ECMO可谓是“终极手段”,它的成功实施让医护人员紧绷的神经有了一丝放松,也带来一线生机。然而,ECMO虽然暂时稳住了小王的病情,但仍然随时有可能出现病情变化。“救命神器”ECMO代替小王心脏工作的日子里,重症医学科护士长成芳和其他同事24小时轮班在床边精心守护,不放过每一个小细节,密切观察凝血功能,动态监测血容量、心功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他的命是我们医护人员一分一秒‘守’出来的。”成芳说,长期卧床很容易造成下肢静脉血栓,我们每天都会帮助患者翻身,并为他做皮肤清洁护理,防止褥疮的产生。”
“我们也是连轴值班一个多月了,经常晚上两三点了还在研究病情,丝毫不敢有所松懈。”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崔伟东告诉记者,“在ECMO上了两周的时候,患者情况还是一直不稳定,到底是继续还是撤机,当时大家的压力都非常大,后来还是选择了坚持,再配合呼吸机、床旁血液净化、床旁超声,来提供有力的心肺支持,肾脏支持。”“通俗点说,当时是有三个‘肺’、两个‘心’、两个‘肾’在同时工作,支撑着患者的生命。”崔伟东向记者这样解释道。精准的治疗、精心的护理、暖心的安慰……随着一道道难关被攻克,10月2日上午,历经25天13个小时(共计小时)的ECMO终于成功撤机,小王的心功能有所好转,终于重获新生。
“他很坚强,一直很配合我们治疗,都没有见他抱怨过什么,是一个非常积极乐观的大男孩。”当看到这个年轻的生命终于脱离危险,重症医学科副护士长燕潞松了一口气,并在第一时间为小王送上了一杯盛着医护人员满满爱心的“秋日”奶茶。
“当医生给孩子下病危通知书的时候,我整个人都垮了,不敢相信自己要白发人送黑发人,他还这么年轻,多亏了医护人员的不离不弃,精心治疗,才让我的儿子又活了过来,太感谢了。”小王父亲哽咽地说道。9月4日入院,9月6日上ECMO,10月2日撤机,10月12日转入普通病房,38天与死神搏斗。在医院的全力救治下,心脏“停摆”25天的小王终于转危为安,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这例患者是心肺功能衰竭后,我们首次使用ECMO进行的心肺功能联合支持,而且是持续25天的持续上机支持,这在全市乃至全省、全国都极为少见,这次的成功救治也标志着我市在危重急救水平再上了一个新台阶。”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潘三葱说,“接下来,我们会继续对他进行最精心的治疗和护理,希望通过一段时间的调理,能让他的心脏功能逐步恢复。”正值中午,秋日里温暖的阳光洒满医院心血管内科病房,许久不见阳光的小王在父亲的搀扶下缓缓坐起,他望着窗外,期待着重返校园的那一天。来源:晋城市新闻传媒集团
图文
崔晶刘云峰
编辑
朱瑞波
统筹
吕媛
审核
刘国平刘冬梅
声明
健康晋城官微发布的所有信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对原有内容篡改后进行发布或转发。如果转载,请注明来源。点亮“在看”,加油中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