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全称为“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TheSverigesRiksbankPrizeinEconomicSciencesinMemoryofAlfredNobel)”。这是瑞典中央银行为了纪念诺贝尔于年设立的一个专门表彰经济学领域杰出研究者的奖项,被广泛认为是经济学领域的最高奖。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奖金与相关的评选、管理费用均由瑞典中央银行“永久性”地全额拨付给诺贝尔基金会。尽管该奖项并不属于诺贝尔遗嘱中所提到的五大奖项,但一般认为此奖项与其他五大奖项地位相同,并与其在同一典礼上颁授。
当地时间12日,年度诺贝尔奖项中的最后一项,诺奖经济学奖瑞典揭晓。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为保罗·米尔格龙(PaulMilgrom)和罗伯特·威尔逊(RobertWilson)。获奖理由:改善拍卖理论和发明全新拍卖模式。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
诺贝尔经济学奖新闻稿表示,他们的成果对社会大有裨益!
今年的获奖者保罗·米尔格龙(PaulMilgrom)和罗伯特·威尔逊(RobertWilson)研究拍卖的运作机制。他们还运用自己的洞见,为难以通过传统方式销售的商品和服务设计全新拍卖模式,如无线频谱。他们的发现使世界各地的卖方、买方和纳税人受益。
人们总是把东西卖给出价最高者,或者从要价最低者那里购买。如今,每天都有价值天文数字的物品通过拍卖易手,不但是家居用品、艺术品和古董,还有证券、矿产和能源。公共采购也可通过拍卖方式进行。
运用拍卖理论,研究人员设法理解不同竞价和最终价格规则产生的结果,即拍卖形式。对此进行分析并非易事,因为竞价者根据现有信息做出策略性举措。其考虑因素包括自己所获悉的信息,以及他们相信其他竞标者所知晓的信息。
罗伯特·威尔逊创建了具有共同价值物品拍卖的理论——该价值在拍卖之前并不确定,但最终对每个人都别无二致。这样的案例包括无线频谱的未来价值或一个特定地区的矿藏量。威尔逊解释为何理性的竞标者的出价往往低于其对共同价值的最佳估计:他们担心赢家诅咒,即出价过高而导致损失。
保罗·米尔格龙提出一项更为普遍的拍卖理论,不仅允许共同价值,还考虑因竞标者而异的私人价值,因为不同的竞标者之间也存在差异。通过分析很多著名的拍卖模式中的竞标策略,他证明,当竞标者在投标过对彼此的估价了解更为充分时,这样的拍卖模式将为卖家带来更高的预期收入。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给用户带来分日益复杂的物品,比如起落时间和无线频谱。作为回应,米尔格龙和威尔逊发明了同时拍卖很多关联物品的全新模式,卖家更多追求的是广泛的社会利益,而非收入最大化。年,美国当局首次使用其中一种拍卖模式向电信运营商出售无线频谱。此后,许多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
诺贝尔评奖委员会主席彼得?弗雷德里克松(PeterFredriksson)表示,
“今年的经济科学奖得主从基础理论开始,此后又将其研究成果投入实际应用,并在全球范围得到传播。他们的发现对社会具有巨大贡献。”
获奖者介绍
保罗·米尔格龙(PaulMilgrom)
保罗·米尔格龙年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市,他于年毕业于密歇根大学数学系,此后分别于·和年在斯坦福大学获得统计学硕士和经济学博士学位。在斯坦福求学时,米尔格龙师从同时获得今年经济学奖的威尔逊教授,并在其指导下完成了关于拍卖的博士论文。从此,他便和拍卖结下了不解之缘,其提出的“相关评价”、“联系原理”(linkageprinciple),以及对于“同时向上叫价拍卖”(simultaneousascendingauction)的设计都极大丰富了拍卖理论的内容。其著作《竞争拍卖的信息结构》、《拍卖理论与实务》已经成为了这个领域的经典。除了对拍卖理论有深入研究外,他还致力于把理论应用于实践之中,其得意之作就是成功设计了美国电讯市场的拍卖机制。除拍卖理论外,他还在激励与组织、数理经济与博弈论、网络经济、价格战略、精算科学等领域多有著述。
米尔格龙自年起一直任教于斯坦福大学,他还担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文理院院士、西方经济协会主席、计量经济学会执委,博弈理论协会委员等众多社会职务。
罗伯特·威尔逊(RobertWilson)
威尔逊年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他是坦福大学运筹学亚当杰出教授兼荣誉退休教授,主要研究运筹学和商业经济学。他在个人博士论文中介绍的顺序二次规划后来成为演变为非线性规划迭代法。在斯坦福商学院其他数理经济学专家的帮助下,他利用非合作博弈论重新制定了经济学上的产业组织理论。他对非线性定价的研究深入影响了大型企业的政策,尤其是能源产业中的电力行业。他于年毕业于哈佛学院、并分别于年和63年在哈佛商学院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和博士学位。自年开始,威尔逊就成为斯坦福商学院一名教师并一直效力至今。期间,他还在年至年期间为哈佛法学院进行教学工作。威尔逊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经济协会名誉会员和美国计量经济学会会员,以及获得多所知名高校的荣誉博士。拍卖简介拍卖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年的古巴比伦时期,一些拍卖事件甚至还影响到了整个历史的进程。公元年,罗马皇帝佩尔提纳克斯(Pertinax)因为想整肃军纪而被自己的禁卫军杀死。随后,控制了局面的禁卫军在军营中对帝位进行了拍卖。在这场拍卖中胜出的是狄第乌斯·尤利安努斯(DidiusJulianus),他以向每位禁卫军士兵支付赛斯特提(Sesterces,是罗马货币单位,个赛斯特提相当于1个阿币,1个阿币的价值相当于7.9克黄金)的代价,赢得了禁卫军对自己的支持,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但好景不长,两个月后,叛乱的军队冲进罗马城,这位靠竞拍获得帝位的政客,最终落得了身首异处的下场。虽然拍卖的实践已经延续了数千年之久,甚至一些拍卖活动还造成了巨大的历史影响,但是真正用经济学理论来对拍卖进行研究,却是20世纪60年代的事情。年,维克里(WilliamVivrey,-)在一篇经典的论文中,讨论了在单物品拍卖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四种拍卖形式。
英式拍卖:竞拍者由低到高竞价,价高者得。
荷式拍卖:拍品由高到低叫价,直到有竞拍者表示接受为止。
一阶密封价格拍卖:竞标人分别在信封中写下自己的报价,报价最高者得,并且支付其所报价格。
二阶密封价格拍卖:竞标人分别在信封中写下自己的报价,报价最高者得,但只支付报价第二高者所报的价格。
在这篇不足30页的论文中,维克里得到了一个对现代拍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结论—“收益等价定理”,即在单物品的拍卖中,如果所有竞拍者对于拍品的评级都是各自独立给出的,那么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拍卖形式,拍卖人都可以获得同样的期望收益。此外,维克里还得到一个重要的结论:在二阶密封价格拍卖中,所有的竞拍者都会诚实报价,即对于拍品评价多高,就会报多高的价;而在一阶密封价格拍卖中,竞拍者的报价则可能远远低于自己对于物品的真实评价水平。这一结论的直觉是很简单的,在采用一阶密封价格拍卖时,如果竞拍人按照自己对物品的真实评价报价,那么即使赢得拍卖,也无利可图。为了获得可能的利益,竞拍人就有激励报出远低于自身真实评价的价格,而这一问题在二阶密封价格拍卖中则可以很好地被克服。
在维克里之后,大批学者开始对拍卖理论加以
“关联评价”和“联系原理”的提出使米尔格龙一举跻身最优秀的拍卖理论家行列。因此,在FCC考虑频谱许可证拍卖机制的设计问题时,他自然成为了最为倚重的专家之一。但这次,米尔格龙面对的问题又有很大不同:无线电频谱许可证市场的特点是每个潜在的买者对许可证的需求不同,一份许可证对某个买者的价值是不确定的,通常与他获得的其他许可证有关。例如,对于一个已经拥有全美3/4地区频谱许可证的竞拍人,其赢得剩余地区频谱许可证的冲动就会大于那些没有任何许可证的竞拍人。除此之外,不同的许可证之间还可能存在着很强的替代关系—对于一些竞拍人而言,或许拥有东部的许可证和拥有西部的许可证是没有差别的。在这种状况下,传统的拍卖机制就可能出现无效率:设想在不同的许可证之间存在替代关系时,如果依次对于不同的许可证进行拍卖,那么不论是通过密封投标还是通过公开拍卖,当对第一件物品进行竞价时,竞拍人必然会考虑是购买当前的物品还是购买后面的物品,以及后面出售物品的价格又将是多少等等。错误的估计将导致估价相对较低的买者赢得第一件物品,而此后这个初始的错误将会一直发挥作用,从而大大影响整个拍卖的表现。因此,理想的拍卖应该让买者可以观察到所有物品的投标情况,并能向任意一个或多个物品投标,从而让竞拍人在可替代的物品之间随意选择。这不仅消除了竞拍人对物品价格的猜测,而且也使那些可完全替代的物品最终具有统一的成交价格。
拍卖频谱
根据这一原则,米尔格龙和几位同事设计了一种被称为“同时向上叫价拍卖”的机制。在每轮拍卖中,竞拍人为自己想要购买的一个或多个频谱分别报价,报价是不公开的。每轮报价结束时,只公布每个频谱的最高报价,并基于此确定下轮拍卖中每个频谱的起始价(比如在上轮最高价的基础上按事先确定的增幅,如5%或10%增加)。下一轮拍卖开始后,上轮拍卖的最高报价仍然保留着,直到被更新的最高报价所取代。如果没有新的更高的报价出现,拍卖结束。这种新的拍卖机制非常适合于被拍卖的许可证是相互替代的。在拍卖过程中,随着价格的上升,对某个频谱的出价已被别人超过的买家可能转向对其他一些当前价格较低的许可证进行投标,这时将发生互替许可证之间的有效套利。替代作用越显著,这些许可证的拍卖价格就越接近。这些,都是传统的拍卖机制不能实现的。
米尔格龙设计的这种新型拍卖机制很好地为FCC完成了既定的目标,也为拍卖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经典范例。
拍卖是在现实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经济现象。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深入,拍卖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的角色会越来越重要。例如,在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土地使用权转让、碳排放交易等活动中,都会广泛用到拍卖。因此,无论是作为拍卖方,还是竞拍者,都需要对各种拍卖机制及其性质有所了解。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主要贡献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瑞典国家银行为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而设立的奖项。虽然经济学奖并非根据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所设立的,但在评选步骤、授奖仪式方面与诺贝尔奖相似。年起,奖项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每年颁发一次,颁奖遵循对人类利益做出最大贡献的原则。年(瑞典国家银行成立周年庆典时)第一次颁奖。
时至今日,诺贝尔经济学奖已经颁发了51次,共有84人获奖。在经济学奖的51次颁奖中,共有25次只授予了一位获奖者,19次授予了两位获奖者,7次授予了三位获奖者。
年经济学奖得主、法国经济学家洛埃丝特·迪弗洛(EstherDuflo),获奖时仅46岁,成为迄今为止最年轻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也是第二位获得该奖项的女性,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Ostrom)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是首位获得经济学奖的女性。最年长的经济学奖得主是莱昂尼德?赫维奇(LeonidHurwicz),他在年获得诺贝尔奖时已达90岁高龄。截止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还没有多次获奖者。
以下,我们介绍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其主要贡献。
年
阿比吉特·班纳吉(AbhijitBanerjee)
埃斯特尔·杜弗洛(EstherDuflo)
迈克尔·克雷默(MichaelKremer)
获奖理由:为减轻全球贫困所采取的实验性方法。
年
保罗·罗默(美国)
威廉·诺德豪斯(美国)
获奖理由:在创新、气候和经济增长方面研究的杰出贡献,他们设计了一系列方法来解决我们时代最基本和最紧迫的问题——如何创造长期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年
理查德·H·泰勒(美国)
获奖理由:理查德·塞勒将心理上的现实假设纳入到经济决策分析中。通过探索有限理性,社会偏好和缺乏自我控制的后果,他展示了这些人格特质如何系统地影响个人决策以及市场成果。
年
奥利弗·哈特(英国)
本特·霍姆斯特罗姆(芬兰)
获奖理由:在契约理论方面的卓越贡献,将相关理论用于公司,企业治理及金融危机期间流动性问题的研究。
年
安格斯·迪顿(英国)
获奖理由:对消费、贫困和福利的分析。
年
让·梯若尔(法国)
获奖理由:对理解和监管行业中少数重要公司的理论研究尤其出色,即他对寡头垄断现象的研究。
年
尤金·法马(美国)
拉尔斯·皮特·汉森(美国)
罗伯特·希勒(美国)
获奖理由:表彰他们对资产价格的经验分析。
年
埃尔文·罗斯(美国)
罗伊德·沙普利(美国)
获奖理由:创建“稳定分配”理论,并进行“市场设计”的实践。
年
克里斯托弗·西姆斯(美国)
托马斯·萨金特(美国)
获奖理由:研究政策变量在宏观经济运行中扮演的角色,在宏观经济学中对成因及其影响进行实证研究。
年
彼得·戴蒙德(美国)
戴尔·莫滕森(美国)
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季斯(塞浦路斯)
获奖理由:对“经济政策如何影响失业率”理论进行了进一步分析。
年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美国)
奥利弗·威廉森(美国)
获奖理由:奥斯特罗姆因为“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公共资源管理的分析”获奖;威廉森则因为“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公司边界问题的分析”获奖。
年
保罗·克鲁格曼(美国)
获奖理由:整合了此前经济学界在国际贸易和地理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在自由贸易、全球化以及推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动因方面形成了一套理论。
年
莱昂尼德·赫维奇(美国)
埃里克·马斯金(美国)
罗杰·迈尔森(美国)
获奖理由:在创立和发展“机制设计理论”方面作出卓出贡献。
年
埃德蒙·费尔普斯(美国)
获奖理由:在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对当时盛行的“菲利普斯曲线”理论提出了挑战。
年
罗伯特·奥曼(以色列)
托马斯·谢林(美国)
获奖理由:通过对博弈论的分析加深了对冲突与合作的理解。
年
芬恩·基德兰德(挪威)
爱德华·普雷斯科特(美国)
获奖理由:在动态宏观经济学领域中作出重要贡献。
年
罗伯特·恩格尔(美国)
克莱夫·格兰杰(英国)
获奖理由:在处理经济时间序列的两个关键性质:时变波动性和非平稳性时,所开创的统计分析方法。
年
丹尼尔·卡尼曼(美国)
弗农·史密斯(美国)
获奖理由:在心理和实验经济学研究方面所做的开创性工作。
年
迈克尔·斯彭斯(美国)
乔治·阿克尔洛夫(美国)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美国)
获奖理由:在“对充满不对称信息市场进行分析”领域作出重要贡献。
年
詹姆斯·J·赫克曼(美国)
丹尼尔·L·麦克法登(美国)
获奖理由:发展广泛应用在经济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中对个人和住户的行为进行统计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尤其是,赫克曼对分析选择性样本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麦克法登对分析离散抉择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
年
罗伯特·门德尔(加拿大)
获奖理由:对不同汇率体制下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及最适宜的货币流通区域所做的分析使他获得这一殊荣。
年
阿马蒂亚·森(印度)
获奖理由:对福利经济学几个重大问题做出了卓出贡献,包括社会选择理论、对福利和贫穷标准的定义、对匮乏的研究等。
年
罗伯特·默顿(美国)
迈伦·斯科尔斯(美国)
获奖理由:罗伯特·默顿对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所依赖的假设条件做了进一步减弱,在许多方面对其做了推广;迈伦·斯科尔斯给出了著名的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公式,该法则已成为金融机构涉及金融新产品的思想方法。
年
詹姆斯·莫里斯(英国)
威廉·维克瑞(美国)
获奖理由:詹姆斯·莫里斯在信息经济学理论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经济激励理论;威廉·维克瑞在信息经济学、激励理论、博弈论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年
罗伯特·卢卡斯(美国)
获奖理由:倡导和发展了理性预期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运用理论,深化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并对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年
约翰·纳什(美国)
约翰·海萨尼(美国)
莱因哈德·泽尔腾(德国)
获奖理由: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成果,对博弈论和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年
道格拉斯·诺斯(美国)
罗伯特·福格尔(美国)
获奖理由:道格拉斯·诺斯建立了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罗伯特·福格尔用经济史的新理论及数理工具重新诠释了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
年
加里·贝克尔(美国)
获奖理由:将微观经济理论扩展到对人类相互行为的分析,包括市场行为。
年
罗纳德·科斯(英国)
获奖理由:揭示并澄清了经济制度结构和函数中交易费用和产权的重要性。
年
默顿·米勒(美国)
哈里·马科维茨(美国)
威廉·夏普(美国)
获奖理由:在金融经济学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工作。
年
特里夫·哈维默(挪威)
获奖理由:建立了现代经济计量学的基础性指导原则。
年
莫里斯·阿莱斯(法国)
获奖理由:在市场理论及资源有效利用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对一般均衡理论重新做了系统阐述。
年
罗伯特·索洛(美国)
获奖理由:对增长理论做出卓越贡献,提出长期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而不是依靠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
年
詹姆斯·布坎南(美国)
获奖理由:将政治决策的分析同经济理论结合起来,使经济分析扩大和应用到社会—政治法规的选择。
年
弗兰科·莫迪利安尼(美国)
获奖理由:第一个提出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设,这一假设在研究家庭和企业储蓄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年
理查德·约翰·斯通(英国)
获奖理由:国民经济统计之父,在国民帐户体系的发展中做出了奠基性获奖理由,极大地改进了经济实践分析的基础。
年
罗拉尔·德布鲁(美国)
获奖理由:概括了帕累拖最优理论,创立了相关商品的经济与社会均衡的存在定理。罗拉尔·德布鲁的工作改写了现代数理经济学,他的影响在各个领域都能看到,他不仅引入了许多重要的新概念,而且对国内外同事和学生产生了许多强有力的影响。德布鲁最杰出的获奖理由或许还是间接性的。他用词准确,分析有说服力,始终强调把一种理论与其解释截然分开,这一切对经济学中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的选择产生了深刻而卓绝的影响。
年
乔治·斯蒂格勒(美国)
获奖理由:在工业结构、市场的作用和公共经济法规的作用与影响方面,做出了创造性成果。乔治·斯蒂格勒长期从事有着鲜明经验主义导向的研究工作,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其中尤以在市场活动研究和产业结构分析中所做的获奖理由最为重要。他的研究工作之一是调查经济立法如何影响市场。他对经济立法效力的研究使得管制立法的产生,并为经济学研究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斯蒂格勒的成就确立了他在市场及产业结构应用研究中的领导地位。由于斯蒂格勒研究的突出特色,他还被公认为是“信息经济学”和“管制经济学”的创始人,同时也是经济学和法学交叉研究的带头人之一。
年
詹姆士·托宾(美国)
获奖理由:阐述和发展了凯恩斯的系列理论及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宏观模型,在金融市场及相关的支出决定、就业、产品和价格等方面的分析做出了重要贡献。托宾的获奖理由涵盖经济研究的多个领域,在诸如经济学方法(econometricmethods)、风险理论(risktheory)等内容迥异的方面均卓有建树,尤其是在对家庭和企业行为(householdandfirmbehaviour)以及在宏观经济学纯理论和经济政策的应用分析方面独辟蹊径。
年
劳伦斯·罗·克莱因(美国)
获奖理由:以经济学说为基础,根据现实经济中实有数据所作的经验性估计,建立起经济体制的数学模型。由于克莱因的努力,经济计量模型的编制已经广泛使用。经济计量模型现在可在全世界找到,不仅在科学机关中,而且也在公共行政、政治组织和大企业中。在经济科学的领域中,很少有人像劳伦斯·克莱因那样拥有这么多的后继者和这么大的影响。
年
威廉·阿瑟·刘易斯(英国)
西奥多·舒尔茨(美国)
获奖理由:在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研究,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中应特别考虑的问题。他们所提出的著名的“二元经济”模型理论为他赢得了极大的声誉并引起了广泛的科学辩论,由此形成了对刘易斯原来的前提的一系列发展和补充,该模型亦被运用于实际以验证其应用性。有趣的是刘易斯的简单模型分析不只表明了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根本理由,也有助于对第三世界各国的历史和统计发展模式做多方面的透视。
年
赫泊特·亚·西蒙(美国)
获奖理由:对于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进行了研究,这一有关决策程序的基本理论被公认为关于公司企业实际决策的见解。
年
戈特哈德·贝蒂·俄林(瑞典)
詹姆斯·爱德华·米德(英国)
获奖理由: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资本流动作了开创性研究。
年
米尔顿·弗里德曼(美国)
获奖理由:创立了货币主义理论,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说。他主张在通货膨胀与货币供给之间有着一个紧密而稳定的连结关系,亦即通货膨胀的现象应该是以联邦储备银行对全国经济提供的货币数量为基准;他强烈反对以金融政策作为需求管理的手段,并且主张政府在经济上扮演的角色应该被严格限制。他亦深信经济自由,最终将导致政治自由。
年
列奥尼德·康托罗维奇(前苏联)
佳林·库普曼斯(美国)
获奖理由:康托罗维奇创立了享誉全球的线形规划要点;库普曼斯将数理统计学成功运用于经济计量学,把资源最优利用这一传统经济学问题,由定性研究和一般定量分析推进到现实计量阶段,对线性规划方法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年
弗·冯·哈耶克(澳大利亚)
纲纳·缪达尔(瑞典)
获奖理由:深入研究了货币理论和经济波动,并深入分析了经济、社会和制度现象的互相依赖。他们的大多数研究工作指向最宽广意义上的经济问题,特别是美国黑人问题和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缪达尔寻求把经济分析联系到社会的、人口的和制度的条件。哈耶克把他的研究领域扩大到包括像经济制度的法律构架之类的因素,以及有关个人、组织和不同社会制度发挥作用的方式的问题。两人都对经济政策问题深感兴趣,并且因此也研究了我们社会中组织的、制度的和法律的条件的变化。
年
华西里·列昂惕夫(前苏联)
获奖理由:发展了投入产出方法,投入产出分析为研究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特别是系统地分析经济内部各产业之间错综复杂的交易提供了一种实用的经济分析方法。
年
约翰·希克斯(英国)
肯尼斯·约瑟夫·阿罗(美国)
获奖理由:深入研究了经济均衡理论和福利理论。
年
西蒙·库兹列茨(美国)
获奖理由:在研究人口发展趋势及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关系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通过对大量历史统计资料的整理和比较,阐述了人口增长和人口结构、国民总收入、生产率、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产品使用结构、国际经济流量等经济变量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变化特点及相互间的联系,为经济增长研究领域提供了权威性的统计资料,对经济增长过程作了以经验为依据的解释,指出经济增长是通过技术进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相应调整而实现的。
年
保罗·安·萨默尔森(美国)
获奖理由: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他的研究涉及经济学的全部领域。他根据所考察的各种问题,采用了多种数学工具,使用了既包括静态均衡分析,也包括动态过程分析的方法,这对当代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许多理论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
年
简·丁伯根(荷兰)
拉格纳·弗里希(挪威)
获奖理由:发展了动态模型来分析经济进程,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上和经济学的计量分析技术上,以及在把经济理论运用于经济政策的制定等实际应用方面的突出获奖理由拉格纳·弗里希是经济计量学的奠基人,简·丁伯根是经济计量学模式建造者之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