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丽丽
他汀类药物(简称他汀)
有降血脂、抗炎、稳定粥样斑块、延缓斑块进展、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如洛伐他汀、普伐他汀、辛伐他汀、氟伐他汀、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匹伐他汀,临床可用于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等的治疗。
1
他汀的肝损害
他汀均可引起肝酶升高,最常见ALT升高,且呈剂量依赖性。年龄、性别、他汀剂量或亲脂性和联合用药是其引起转氨酶升高的主要原因。绝大多数转氨酶水平升高低于3倍ULN(正常值上限),仅1%~3%转氨酶水平升高超过3倍ULN,多发生在开始用药后的3个月内。他汀相关的严重肝损害较少见,肝衰竭非常罕见。
2
肝病者他汀的选用
通常孤立性胆红素水平升高,无临床肝病或并发症证据,且血清ALB浓度正常者;孤立性GGT水平升高者;氨基转移酶水平轻度升高(<3×ULN)且可归因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或遗传性原因者,可正常使用他汀。
他汀慎用于慢性乙肝或代偿性肝硬化者;禁用于活动性肝病、不明原因转氨酶持续升高和任何原因致肝酶水平升高超过3×ULN、失代偿性肝硬化及急性肝功能衰竭者。
丙肝、自身免疫性肝病、肝移植、原发性肝癌者,他汀的安全性还缺乏更多的临床证据,建议慢性肝病者使用仍需谨慎。
疾病
治疗建议
不明原因血清转氨酶持续增高(≤3×ULN)、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
可使用他汀
慢性肝病
慢性乙肝
①HBV感染者在肝功能恢复(转氨酶、胆红素降至正常)之前不宜使用他汀。HBV感染者,特别是慢性乙肝者服用他汀可明显增加肝损害的发生,使用他汀需慎重,宜采用小剂量,且加强肝功能监测。
②应用他汀后,若出现ALT或AST>3×ULN,应立即停药,并采取适当保肝治疗。
慢性丙肝、非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脂肪肝
使用他汀后,若出现ALT或AST>3×ULN,应立即停药,并采取适当保肝治疗。
代偿性肝硬化
处理策略:
①他汀治疗开始前检测肝酶,看有无禁忌症;治疗开始后4~8周复查肝功能,3~6个月未达标者应调整他汀剂量或种类,达标后每6~12个月复查1次。
②转氨酶升高低于3倍ULN,可在原剂量或减量的基础上进行观察,部分转氨酶可恢复正常。
③转氨酶升高超过3倍ULN及合并总胆红素升高者,应暂停给药,并每周复查肝功能直至恢复正常。
④转氨酶高于10×ULN,则认为出现了他汀的肝毒性,需停药并适当应用保肝药物治疗。一般来说,停药后2-3个月内,转氨酶可恢复正常。
⑤尽量避免联合用药,尤其要避免与对乙酰氨基酚、非诺贝特、曲格列酮、氯吡格雷、噻氯吡啶、胺碘酮、大环内酯类药物、四环素类药物、唑类抗真菌药物等联用。用药期间禁酒。
1.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年修订版)[J].中国循环杂志,,31(10):-.
2.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10(6):1-.
3.他汀类药物安全性评价专家共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42(11):-.
4.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54(5):-.
基层风采
欢迎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