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子泵抑制剂(PPI)通过抑制胃壁细胞上的H+/K+-ATP酶,强而持久地抑制胃酸分泌,目前PPI广泛用于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上消化道出血、卓-艾综合征等酸相关性疾病。然而,随着PPI的广泛使用,其潜在风险和不合理应用问题逐渐凸显,目前PPI的不合理使用主要表现在预防性用药指征不明确和预防疗程过长。
如何合理预防使用PPI,掌握其预防使用范围是关键,下面就预防性使用PPI的范围做一简述。
1.应激性黏膜病变(SRMD)
胃粘膜对危重疾病中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和炎症信号都极其敏感,当个体遭受异常增加的生理需求会诱导急性胃粘膜损害,发生糜烂,溃疡,出血等病变,严重者可导致消化道穿孔,危及患者生命。
应激性黏膜病变常见于急诊,重症监护病房(ICU),神经外科,普通外科等。我国一项多中心回顾研究显示,神经外科重症患者14天内消化道出血发生率高达1.9%,出现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平均时间为.9天。
预防性用药指征:临床应根据疾病情况结合危险因素判断患者是否需要使用PPI预防SRMD。危险因素汇总见表1。
表1应激性黏膜病变的危险因素
危险因素
预防建议
-呼吸衰竭,机械通气超过48h
-凝血机制障碍:
独立危险因素
(具有一项即可使用常规剂量PPI预防SRMD)
-严重颅脑、颈脊髓损伤
-严重烧伤
-严重创伤、多发伤
-急性肾功能衰竭或急性肝功能衰竭
-多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
-休克或持续低血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全身感染、脓毒症、败血症
-心脑血管意外
-颅内感染
-严重心理应激,如精神创伤、过度紧张等
严重危险因素
(具有一项即可使用常规剂量PPI预防SRMD)
-ICU住院时间>1周
-粪便隐血持续时间>3d
-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剂量>氢化可的松50mg﹒d-1或等效剂量的其它糖皮质激素)
-合并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
-长期大剂量使用免疫抑制剂
-长期禁食或行胃肠外营养
-男性
-年龄>65岁
-(1年内)有消化道出血病史
-(1年内)有消化性溃疡史
-使用抗凝剂
潜在危险因素
(符合两项者可使用常规剂量PPI预防SRMD)
用药建议:预防目标是控制胃内pH≥4,可选择H受体阻断剂(HRA)或质子泵抑制剂(PPI)。PPI静脉滴注,常规剂量,用药疗程一般3~7d,当患者病情稳定,可逐渐停药。
.药物相关性胃肠消化道黏膜损害
.1预防NSAIDs相关的消化道黏膜损伤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是一大类具有抗炎、镇痛、解热作用的药物。消化道黏膜损伤是使用NSAIDs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在长期口服NSAIDs的患者中,约40%的患者发生内镜下消化性溃疡。PPI可有效降低NSAIDs引起的上消化道黏膜损伤。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NSAIDs相关消化道溃疡的独立风险因素,增加服用NSAIDs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并发症的风险。因此,针对高危患者,在接受长期NSAIDs和阿司匹林治疗前应检查并根除Hp
预防性用药指征:临床应综合评估患者发生NSAID相关的消化道黏膜损伤的危险因素和风险等级,判断是否需要预防性使用PPI,见表。
表NSAIDs溃疡并发症的风险等级及预防建议
风险等级
危险因素
预防建议
高风险
1.曾有特别是近期发生溃疡并发症
.存在个以上危险因素
停用NSAIDs和阿司匹林,如不能停用,则选用选择性COX-抑制剂+PPI
中风险
1.年龄65岁
.采用高剂量NSAID和阿司匹林治疗,或联用两种以上的NSAIDs
3.有溃疡病史但无并发症
4.合并应用NSAID和阿司匹林、糖皮质激素或抗凝剂
单独选用选择性COX-抑制剂,或非选择性NSAIDs+PPI
低风险
无危险因素
可以应用非选择性NSAIDs
用药建议:(1)PPI是预防NSAIDs相关上消化道损伤的首选药物。()说明书推荐剂量的HRA可预防十二指肠溃疡发生,但不能预防胃溃疡发生,双倍剂量的HRA能有效降低NSAIDs诱导的内镜下胃溃疡的发生。
.预防抗血小板药物消化道损伤心脑血管疾病是致死致残的最常见原因,抗血小板治疗能够显著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尤其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但抗血小板药物同时也会显著增加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尤其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和联合抗凝治疗时。消化道出血会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和死亡率,预防消化道损伤及出血对长期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患者至关重要。
预防性用药指征:抗血小板药物消化道损伤风险及具体预防建议见表3。
表3抗血小板药物消化道损伤风险及预防建议
危险因素
预防建议
有消化道出血或溃疡病史
双联抗血小板
合用抗凝药物
合用NSAIDs
合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
具有1项即可使用常规剂量PPI预防消化道损伤
年龄65岁
Hp感染
有消化不良或有胃食管反流症状
长期饮酒
具有项即可使用常规剂量PPI预防消化道损伤
用药建议:服用抗血小板药物1个月内为消化道损伤的多发阶段,3个月时达高峰。具有消化道损伤危险因素的患者在初始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前6个月应联合使用常规剂量PPI,6个月后可改为隔天服用PPI或HRA。
.3医源性上消化道黏膜损伤随着我国内镜技术的快速发展,胃黏膜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已成为早期胃癌等胃黏膜病变内镜下微创治疗的标准方法。ESD术中因直接剥离深度超过黏膜层,符合“溃疡”的定义,又称为人工溃疡或医源性溃疡。人工溃疡部位的血管可在各种理化因素作用下破裂出血,促进溃疡尽快愈合可降低迟发性出血风险。
预防用药指征:(1)我国年ESD指南建议术后使用PPI,降低迟发性出血和促进溃疡愈合。()胃内ESD术后应常规使用抑酸剂,术后用药剂量及疗程,需考虑两方面问题:是否存在再出血发生风险;是否存在延迟愈合风险。
用药建议:(1)常规剂量,1日次,3~5d。若发生术后迟发性出血,高危患者推荐大剂量方案:如艾司奥美拉唑80mg静注,8mg﹒h-1维持7h。(.)当考虑出血停止后,继续口服维持4~8周。
海派甜心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