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营养丰富,是菜桌上的家常便“菜”。但毒蘑菇,特别是数量众多、外表色彩鲜艳的野生蘑菇,误食后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甚至会造成中毒死亡。日前,我院收治一名误食蘑菇中毒女性患者林女士,造成急性肝功能衰竭命在旦夕,经全力抢救转危为安,并康复出院。
每年夏、秋闷热、潮湿季节,我市都会有一些市民采摘河边、树林里的野生蘑菇,由于他们不会分辨是否含有毒素,发生中毒的情况也屡见不鲜。林女士即是在林边见到色彩鲜艳的野生蘑菇,于是采摘回家食用。随后出现了呕吐、腹泻,但起初并未在意,直到家中的一条狗食用后死亡才于第三天住进该院消化内科病房,急查生化结果显示转氨酶及胆红素均非常高,提示存在急性肝功能衰竭。生命告急,迅速转入重症监护室。主任张允忠协同消化内科及本科医生立即开展病情讨论,制订治疗方案。
张允忠说:“自然界中存在几百种能致人中毒的蘑菇。”含有毒素的野生蘑菇,一般起病较急,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大于90%,其含有的毒素耐高温,一般煮食方法无法破坏它的毒性。医学上将蘑菇中毒分为胃肠型、肝病型、神经型及混全型4种,其中肝病型发病最重。“患者入院检查显示转氨酶、胆红素明显增高,凝血功能障碍,说明肝脏已经造成严重伤害。”
出现急生肝坏死,目前医学上没有特效的解毒药物。经过会诊讨论,考虑患者病情危重,在积极应用保肝药物的同时,需及时给以血液滤过及血浆转换等人工肝治疗,有效地移出患者的部分血浆,清除其体内的毒素及代谢产物,再输入新鲜血浆,从而达到彻底解毒的目的。
在向院领导汇报及征得患者家属同意后,治疗方案立即予以实施。病情如战场,瞬息万变。抢救期间,患者曾一度出现胆红素持续升高、血液不凝、意识转清等危急情况,但全体医护人员不抛弃、不放弃,只要有一丝希望,即付出十倍努力。
事实证明,最初制订的医疗方案是正确的、有效的。在连续抢救5天后,患者病情出现好转,意识转清,胆红素开始降低。再3天后,转回消化内科普通病房。目前,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已康复出院。
在救治过程中,重症医学科、消化内科医护人员查阅了大量资料。张允忠指出,我市有平原、山地、丘陵等地形,适合多类多种蘑菇生长,尤其是在雨后、潮湿的天气中,各类蘑菇会出现在市民的视野内。有些野生蘑菇外表好看,甚至带有彩色,但含有毒素。因此,市民切不可随意食用。同时,民间流行的检测方法,比如将野生蘑菇放进鸡蛋清,如果鸡蛋清变黑,则说明野生蘑菇有毒。这些方法是不可靠的,必须通过科学、专业检测,才能断定某种蘑菇是否有毒。因此,市民对不认识的野生蘑菇,最好不要存在侥幸心理随意食用。
张允忠最后提醒说,“食用野生蘑菇中毒,轻者表现为恶心、呕吐,出现胃肠炎。情况严重的能出现中毒性肝炎,对肝功能造成很大影响。”野生蘑菇中毒的潜伏期从30分钟到10多个小时不等,通常会在食用后6至72小时发病。如果在食用野生菌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伴头晕、头痛、四肢乏力等症状,医院接受正规治疗。
(文/王和平杨广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