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53岁的陈先生(化名)因身体常有不适、极易生病,在家人和朋友建议下,购买并坚持服用保健品,从成分上看就是种复合维生素。
为了效果更佳,他每日加大剂量服用,从原先的一天1颗,直接加到了一天8颗。
然而,他等来不是身体变好,而是更糟。只过了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就感觉到乏力、胃口不好。
又过了10天,还出现了小便发黄、皮肤发黄的症状。他才意识到情况不对,医院就诊。
检查结果确实问题不小,医生指出:陈先生目前黄疸高,最严重的是,长时间大剂量的吃“保健药”,已导致其肝功能衰竭!
对此,小菌提醒大家:保健品真的是把‘双刃剑’。适不适合吃?吃多少的量?都有讲究!
弄错了就会把“补药”变“毒药”,连最常见的维生素都是如此!
对于保健品的使用
一定要谨慎!
保健品虽然有保健的功效,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吃。就像我们吃东西一样,如果身体不缺的话,继续吃,只会导致这些营养堆积在体内,过量反而对身体有害。
所以,对于保健品的使用一定要谨慎,在身体有需要的时候才需要额外补充。
同时,一定要牢记,保健品不是药品!不能代替药品使用,更不可过度食用!在有需要的时候可以搭配使用,切记注意用量。
现如今,市场上各大品牌各式各样的保健品层出不穷,更有不法分子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原料制作保健品,哄骗消费者。
普通市民该如何辨别所购的保健食品,是真还是假呢?
如何辨别真假?保健食品应依法取得注册证书或备案凭证,选购保健食品时要认清、看准包装上的保健食品标志‘蓝帽子’以及注册号(或备案号)。
仔细阅读保健功能、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等信息,切忌盲目购买!
消费者购买时最好通过超市、药店、专卖店等正规渠道,挑选时查看食品经营许可证和保健食品备案信息,注意索要发票或收据。
而在网上选购保健食品的消费者要通过正规的电商平台,仔细核对保健食品注册证书或备案凭证、保健食品标志等信息。
切勿轻信来源不明的朋友圈、朋友群、不明小程序等微商信息。
通过跨境电商零售渠道选购保健食品,按照个人自用进境物品监管,不执行首次进口许可批件、注册或备案要求。
因此,消费者在选购前务必认真、详细阅读电商网站上的风险告知内容,全面了解风险后,再做出选择。
—参考文献—[1]网络综合整理
[2]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杀精、脱发、致癌,到底是真是假,今天翻案,真相竟会这样...●破案了!“酸儿辣女”是真是假?看男女一招被普遍认可,真相是......●适合5月喝的水,这种叶子泡水,血栓、高血压绕着走!气色也越来越好●无论什么牌子,只要包装上有这几个字,就要注意了!喜欢点个在看呗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