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肿瘤综合治疗科
-,
据估计,目前我国一般人群HBsAg流行率为5%~6%,处于中度流行水平(血清HBsAg阳性率2%~7%),建议在不涉及入托、入学、入职的健康体格检查或医疗活动中,在隐私保护的前提下,对未进行乙型肝炎免疫的儿童以及18岁以上成人积极进行HBsAg和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检测,以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降低疾病危害的目的。
检测方法
1.HBV血清学检测:由于相对成本低,目前为HBV感染的首选检测方法。HBV血清学标志物包括HBsAg、抗-HBs、HBe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和抗-HBcIgM。具体临床意义如下:
2.HBVDNA定量检测:主要用于判断慢性HBV复制水平,可用于抗病毒治疗适应证的选择和疗效判断。
3.生物化学检查:
(1)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清ALT和AST水平是反映肝细胞炎症损伤的敏感指标,但与病情轻重并不完全平行。即使低水平的ALT异常,若持续时间长,也提示有肝脏损伤。临床上,还应排除其他原因所导致的ALT升高。对于长期病毒抑制但仍有ALT升高者,应进一步分析评估其原因。
(2)血清胆红素:血清胆红素水平与胆汁代谢、排泄程度有关,胆红素升高的主要原因包括肝细胞损伤、肝内外胆管阻塞和溶血。在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清总胆红素可呈进行性升高μmol/L,或每天上升幅度17.1μmol/L,且有出现胆红素升高与ALT和AST下降的所谓“胆酶分离”现象。
(3)外周血常规:肝硬化时,脾功能亢进,可出现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减少。
(4)甲胎蛋白(AFP):血清AFP是诊断HCC的重要指标。应注意AFP升高的幅度、动态变化及其与ALT和AST的消长关系,并结合临床表现和肝脏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4.肝纤维化无创性诊断检查:主要介绍3种肝纤维化无创诊断检查评价方法,APRI评分、肝纤维化4因子指数(fibrosis4score,FIB-4)和瞬时弹性成像(transientelastography,TE),其中APRI评分、FIB-4简单易行,可在社区开展并用于肝纤维化的评估,TE因受到设医院进行检查。
(1)APRI评分:用于肝硬化的评估,成人中APRI评分≥2预示患者存在肝硬化,APRI1则排除肝硬化。该指数用于评估HBV相关肝纤维化程度的准确性较低。
(2)FIB-4:FIB-4基于ALT、AST、血小板计数和患者年龄计算,可用于CHB患者肝纤维化的诊断和分期。
(3)TE:TE作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无创检查,其优势为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好,能够比较准确地识别轻度肝纤维化和进展性肝纤维化或早期肝硬化。
(4)其他指标: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肽均可反映肝纤维化发生情况,但尚缺乏可供临床应用的统一诊断界值。
5.影像学检查:主要目的是监测慢性HBV感染的临床疾病进展,包括了解有无肝硬化及门脉高压征象、发现肝占位病变并鉴别其性质,尤其是监测和诊断HCC。定期复查腹部超声是最为有效筛查早期肝癌的手段。建议没有肝硬化的CHB患者每6个月复查1次,有肝硬化的CHB患者每3个月1次;超声造影能更好地鉴别占位性质。其局限性是图像质量和检查结果容易受设备性能、患者胃肠道气体及操作者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CT和MRI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中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
本文部分来源于《中国医学期刊网》
温馨提示:希望以上的内容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