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肝衰竭原因
治疗肝衰竭
肝衰竭表现
肝衰竭饮食
肝衰竭移植
肝衰竭注意

胸怀卫生事业middot恰是百年风华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护理学院党委与学院青马学会共同策划推出《胸怀卫生事业·恰是百年风华——学医护英雄故事》活动,呈现百年来优秀医护共产党员的光荣事迹,让我们一起追随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脚步,感悟中国力量,传承医护精神,用每一步脚踏实地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李兰娟,女,汉族,中共党员,年9月13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夏履镇夏履桥村,感染病(传染病)学家、中国人工肝开拓者、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医院主任医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第一批成员,浙江树人大学树兰国际医学院理事长。

自学成才的“赤脚医生”

不幸的是,高中毕业的李兰娟,还没来得及参加高考,“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年少的李兰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去黑龙江接受“再教育”,却没被批准。无奈的她回了老家夏履桥村,作为知识分子,她被乡里安排到夏履中学做代课老师。

教书之余,李兰娟注意到许多父老乡亲,因为长年从事体力劳动,患上了腰背疼痛之类的疾病。为了造福乡民,医院学起了针灸,短短几个月,就将整本经络书背得滚瓜烂熟。李兰娟说:“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医学,在这之前,我对医疗知识完全是个门外汉。”

教书三个月后,村里组建农村合作医疗,因为李兰娟会针灸,村民们都希望她来做合作医疗的“赤脚医生”。对此,李兰娟十分矛盾,那时代课老师每月工资24元,算下来,一天能赚8角钱。而“赤脚医生”每天只有5工分,相当于一天能赚1角钱。

两份工作收入悬殊,家庭又困难,怎么选?踌躇再三,凭着对医学的挚爱,李兰娟无怨无悔地选了“赤脚医生”。

山村的“赤脚医生”并不好当,村里资金有限,设备简陋。为了节省开支,李兰娟经常带着几位懂草药的乡亲一起跑到山上采草药。半年多时间里,她认识了几十种药材,哪些能治什么病,都铭记于心。零成本的草药大大节省了合作医疗的开支,许多村民喝了李兰娟煎服的草药后都康复了。从此,全村多户人家,只要哪家有人生病,不管刮风下雨,不管深更半夜,李兰娟都会上门诊治。村里年轻媳妇生孩子,村里人没有找到产婆,无奈之下,李兰娟硬着头皮当起了临时“产科医生”。

攻克80%病死率的重型肝炎

年,由于业务能力精湛,深受群众爱戴,23岁的李兰娟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深造。年6月,从浙江医科大学毕业,李兰娟因为成绩优异,被分配到医院工作。

正式成为医生后,李兰娟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上世纪80年代高达80%病死率的重型肝炎。虽然李兰娟一心想要救人,但治疗方法有限,她只能看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相继死去。李兰娟回忆说:“有个20多岁的年轻人进院不到10天,黄胆迅速上升,消化道出血,昏迷,没小便,人很快就没了。当初,我们工作的重病室似乎是被施了魔咒一样,进去的人很少能活着出来。”

不久,又一位重症肝炎病人因为消化道大出血,离世时浑身血淋淋的,连家属都不敢接近。李兰娟为病人擦洗身体,穿好寿衣,在胸前别好记录纸。在帮忙搬运遗体时,她的手指不小心被别针戳破了。李兰娟迅速将血挤掉,将遗体送入太平间后,再给自己打预防针。

李兰娟沉痛地说:“我没有治好他,得让他一路走好。”面对肝炎治疗的难题,李兰娟十分不甘心,申请了元钱的青年科研基金,她义无反顾的投入到人工肝的研究中。十多年的反复探索、实验,年,李兰娟及其团队终于创建了“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Li-ALS)”,使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从11.9%上升到78.9%,开辟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新途径。Li-ALS研究获年及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年中国高校科技二等奖。此后,她还将Li-ALS应用于肝移植围手术期,为肝移植创造了时机和条件,有效减轻了术后排异反应,为肝移植前、后肝功能衰竭提供了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从此,李兰娟名震全国,成为我国人工肝技术的开拓者。自年起,李兰娟每年举办一次人工肝的推广班,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治疗方法无偿教授给更多的医生。李兰娟说:“全国有那么多病患,不可能都跑到浙江来治疗,在当地得到及时的治疗,才是最好的结果。”

如今,人工肝技术已推广至全国31个省市,她还多次举办全国暨国际人工肝会议,被誉为“国际上最大的人工肝组织的领头人”。

李兰娟深知,一个想要拥有健康的民族,一个想要跻身世界医学之林的国家,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人才优势,必须拥有一大批医学名家大师。因此,在临床、科学、教育、管理等各方面,李兰娟都尽心竭力对年轻人才给予提携和帮助。

重大决策"封城"

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消息曝出,北京震动、全国震动、世界震动,李兰娟和钟南山一起,受国之所托,逆行武汉考察疫情。多年的经验让李兰娟感受到事态之严重,她向武汉政府提议“不进不出”。随后,她果敢地向中央建议“武汉必须封城”。

封城,在中国的疾控史上,从未有过,连年非典时期也没有。万一疫情没什么大事,李兰娟一生的名誉和声望恐都将毁于一旦。她不是不知道事关重大,但在她心里,人民高于一切,生命重于泰山。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那天起,她的万千关切集中于病患、防治和不断变化的疫情、疫情、疫情。

她,冒着感染的风险,武汉北京杭州三地跑,出诊开会出差,抽空接受采访,释疑解惑坚定信心,每天睡眠不超过3小时。

她,73岁的老院士,却坚持带队去驰援武汉,“这一次,我来当一个医生,武汉有很多危重症患者,需要人工肝等支持治疗。”“战‘疫’不成功,我就不撤兵。”

人民英雄

有人慨叹,钟南山、李兰娟是可以托付国运的大医,与其称之谓院士,不如誉之为国士,发大医国士之良知灼见,一能断论新型冠状病毒人传人;二敢第一个提出建议封城;三是亲赴第一线抗击病毒。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倘若先生在世,他必会赞誉这位绍兴老乡为巾帼英雄、新时代的民族脊梁。

“这次疫情结束以后,希望国家逐步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把高薪高福利高地位留给德才兼备的科研、军事技术人员,让孩子们明白真正偶像的含义……”这是李兰娟的建议,也是她的肺腑之言。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jzhuangx.com/gsjzy/7634.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