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肝衰竭原因
治疗肝衰竭
肝衰竭表现
肝衰竭饮食
肝衰竭移植
肝衰竭注意

血浆凝血因子测定

除组织因子及由内皮细胞合成的vW因子外,其他凝血因子几乎都在肝脏中合成;凝血抑制因子如抗凝血酶III(AT-III)、α巨球蛋白、α1抗胰蛋白酶、C1脂酶抑制因子及蛋白C也都在肝脏合成。此外,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在肝脏代谢。凝血因子半衰期比清蛋白短得多,尤其是维生素K依赖因子(II、VII、IX、X),如因子VII的半衰期只有1.5~6小时,因此在肝功能受损的早期,清蛋白检测完全正常,而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却有显著降低,故在肝脏疾病早期可用凝血因子检测作为过筛试验。

肝病患者也可表现为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障碍。酒精和肝炎病毒均可抑制骨髓的巨核细胞生成,引起血小板减少;肝硬化和急性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由于凝血抑制因子合成减少,激活的凝血因子清除减少,或组织促凝血酶原激酶的释放,可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DIC时多种凝血因子及血小板的消耗增加。

在胆汁淤积患者中,由于肠道胆盐缺乏,影响肠腔对脂溶性维生素K的吸收,维生素K依赖因子不能被激活,引起凝血障碍,临床检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时可通过给予维生素K而被纠正。大部分纤维蛋白原在肝脏合成,且其合成潜力很大,除非严重的肝实质损害,多数情况不引起纤维蛋白原降低。因子VII部分在肝外生成,在肝病时,多数正常或偶可升高。此外因子VII和纤维蛋白原一样,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其升高还与组织坏死及炎症反应等因素有关。

在肝脏疾患时,通常进行的过筛试验有:

1.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测定在待检血浆中加入Ca2*和组织因子(组织凝血活酶),观测血浆的凝固时间。它反映血浆因子II、V、VII、X含量,其灵敏度稍差,但能判断肝病预后。

正常参考范围大致为:11~14秒。

在急性缺血性肝损伤及毒性肝损伤PT延长3秒,而在急性病毒性或酒精性肝炎PT延长极少超过3秒;慢性肝炎患者PT-般均在正常范围内,但在进展为肝硬化后,PT则延长。PT延长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特征.也是诊断胆汁淤积,肝脏合成维生素K依赖因子II、V、VII、X是否减少的重要实验室检查。在急性重型肝炎时,如PT延长、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都降低.则可诊断为DIC。利用PT、肌酐、胆红素及INR四种检测指标还可对终末期肝病患者进行MELD评分,以决定患者进行肝移植的优先权。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APTT)测定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接触因子激活剂、部分磷脂和Ca*后,观察其凝血时间。

正常参考范围大致为30~4秒。

严重肝病时,因子IX、X、XI、XII合成减少,致使APTT延长;维生素K缺乏时,因子IX、X不能激活,APTT亦可延长。

3.凝血酶时间(thrombintime,TT)测定于受检血浆中加入“标准化"凝血酶试剂,测定开始出现纤维蛋白丝所需时间。

正常参考范围大致为16~18秒。

TT延长主要反映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或结构异常和FDP的存在,因子VII、IX、X也有影响。肝硬化或急性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合并DIC时,TT是一个常用的检测手段。

4.肝促凝血酶原试验(HPT)HPT能反映因子II、VII、X的综合活性,试验灵敏度高,但由于其灵敏度太高,故与预后相关性较差。

5.抗凝血酶III(AT-III)测定AT-III主要在肝脏合成,70%~80%凝血酶由其灭活,它与凝血酶形成1:1共价复合物而抑制凝血酶。严重肝病时由于肝脏合成AT-III减少、消耗增多以及跨毛细血管流过率改变等原因致使血浆AT-III活性明显降低,合并DIC时降低更显著。

内科学症状体征儿科学实践技能外科学妇产科学急症处理养老护理员基础护理技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zhuangx.com/gsjzy/57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