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阅读
根据PK/PD指导抗生素的临床用药,能够提高疗效,减少耐药现象。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药动学(PK)和药效学(PD)的深入研究,PK/PD在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通过PK/PD优化药物应用方案,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耐药现象呢?个性化抗生素PK/PD目标制,正是优化抗生素治疗的方法,本期,我医院的张睢扬教授,为我们解析如何实现个性化抗生素PK/PD目标制。01
个性化抗生素PK/PD目标制已成重要需求
谈到个性化抗生素PK/PD目标制,张教授表示,这个概念的提出主要有三点原因:第一是源于其他疾病和药物治疗中目标制的启示。目前很多领域都在推行目标制,比如在脓毒性休克的复苏过程中,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目标是收缩压≥90mmHg、平均动脉压≥65mmHg,根据这两个目标调节血管活性药物浓度。第二是抗生素抗感染治疗的特点,抗生素需要足够的浓度到达感染部位,以杀死或抑制目标细菌的生长,因此抗生素治疗通常需要48-7h才能够显示出临床疗效,根据血浆和/或感染部位的药物浓度经验性优化选择抗生素种类和剂量非常重要。这种目标制可以降低治疗后期失败的风险。第三是个性化治疗的需求,个性化治疗包括个性化的用药方案与剂量。0
个性化抗生素PK/PD目标制的三层次内涵
那么,个性化抗生素PK/PD目标制究竟是什么呢?张教授提出,个性化抗生素PK/PD目标制的内涵包括三个层次:临床目标、细菌学目标与理想目标[1-3]。第一层次目标是临床目标,指临床疾病的好转,以β-内酰胺类为例,碳青霉烯类要求%T最低抑菌浓度(MIC)大于40%,青霉素类要求大于50%,头孢类要求大于60%。
第二层次目标是细菌学目标,指在临床疾病好转的情况下同时能将病原菌完全清除。以%TMIC这个指标来看,可能碳青霉烯类要求大于60%,青霉素类大于80%。不过这两个目标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以及免疫功能状态会有所变化。比如在重症监护室(ICU)使用碳青霉烯类的重症患者,通常情况下如果要达到临床目标,%TMIC可能需要达到60%到80%,甚至可能到%。第三层次目标是理想目标,指能实现临床患者病情好转,又能将病原菌完全清除,还不产生耐药性。03
如何达到个性化抗生素PK/PD目标制?牢记专家意见与“5D原则”
张教授介绍了最近的一些专家意见[4],如何达到个性化抗生素PK/PD目标制取决于这些方面:快速确定病原菌和MIC值,确定感染部位的最佳的PK/PD靶浓度,所有重症患者都进行治疗药物监测(TDM)以及将降钙素原(PCT)引入到感染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张教授指出,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