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来一盘凉拌黑木耳
是很多人的“常规操作”
但雯雯(化名)一家怎么也想不到
就是这盘家常菜
却让一家人身陷险境...
在浙大儿院湖滨院区综合ICU,7岁的雯雯躺在病床上,面容苍白,身边机器发出滴滴的运作声。本来过了这个暑假,雯雯就要去读小学了。
“雯雯的病情危重,7月31医院时,已陷入昏迷,经过抢救,目前全身多器官出现衰竭,不容乐观。”浙大儿院儿童重症监护室副主任叶盛说。
与此同时,记者了解到,雯雯的妈妈也在抢救中,弟弟脱离了生命危险。为何一盘黑木耳会放倒一家人?事实上,泡发和烹饪黑木耳过程中,有一个致命的错误,可能你的家人都在犯。
黑木耳下肚,一家全中招
7岁女孩昏迷、肝功能衰竭
江南人普遍爱吃黑木耳,很多人习惯泡发一大盆黑木耳,随抓随取。7月27日中午,雯雯的妈妈拿起了泡发好的黑木耳,略微焯水捞起,加入调料,凉拌给两个孩子吃。雯雯爱吃黑木耳,一下就吃了不少,弟弟不爱吃,只动了几筷子。
一盘黑木耳下肚后,姐弟两个照常玩乐。到了7月28日傍晚,雯雯开始出现呕吐和肚子疼,精神变得萎靡,随后,妈妈和弟弟也相继出现相同症状。医院一查,肝功能指标超过正常几百倍,医生初步判断,食物中毒。
其中,雯雯的症状特别严重,入院后迅速出现昏迷和肝功能衰竭。如何对症下药,医院医院就诊。
7月31日傍晚,雯雯被呼啸的救护车送入浙大儿院湖滨院区综合ICU,接诊的医生叶盛,一翻开病例,并与雯雯家属一聊,这才知道,原来她们吃的那盘黑木耳足足泡发了两天两夜。“雯雯妈妈就把黑木耳放在家门外的露天泡发,两天两夜后,焯水凉拌后食用。”叶盛说。
黑木耳中毒无特效药
这种毒素死亡率高达50%以上
隔夜黑木耳,食物中毒,此时,叶盛心里心中已经有了判断。
“在临床上,像黑木耳、变质的玉米面中,有种‘椰毒假单胞菌’,这种细菌会产生致命毒素‘米酵菌酸’,它的中毒潜伏期最长为3天,多数是半天至一天。
患者初期仅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全身无力等轻度症状,随后可出现黄疸、肝肿大、皮下出血、呕血、意识不清等症状。”叶盛说。
而随后,省疾控中心对于雯雯血液的检测,确定了叶盛的推断,确诊雯雯血液中有米酵菌酸。“目前,对于这种毒素的治疗,没有特效药。为了竭力挽救雯雯的生命,把体内毒素尽量排出,我们对雯雯的血浆进行了四次置换,每次毫升,对于这样一个7岁女孩来说,这样大幅的血浆置换,相当于全身血液换了四次。”叶盛说。
但即使是这样迅速和及时的抢救,雯雯的病情依旧让人揪心,“在流行病学调查中,米酵菌酸的细菌性食物中毒极为凶险,死亡率高达到50%以上。”叶盛说。
疾控中心为黑木耳喊冤:
错不在它
今天中午,浙江省疾控中心理化毒理所发布了消息,为黑木耳正名,错的是这个家庭的卫生环境,而不是黑木耳。
首先,疾控专家们最先要确定的是中毒毒素。
步骤一:初步判定
经金华市疾控中心现场调查,结合患者中毒症状,省疾控中心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专家高度怀疑为米酵菌酸中毒。
步骤二:标本送检
此次送检的中毒标本包括患者家中剩余的干黑木耳、中毒患者的血液。中毒病例相关标本送至浙江省疾控中心理化毒理所检测。
步骤三:检测确定
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中毒患者血液呈现米酵菌酸阳性,且存在中毒的剂量效应关系!即中毒的罪魁祸首确实为米酵菌酸。
而在剩余的干黑木耳中并没有检测出米酵菌酸!
此次也是国内首次通过实验室确证的米酵菌酸中毒事件,且与食用长时间浸泡的黑木耳有关。
米酵菌酸究竟为何方神圣?
米酵菌酸是椰毒假单胞菌引起食物中毒和死亡的主要毒性代谢产物。临床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重者出现黄疸、腹水、皮下出血、惊厥、抽搐、血尿、血便等肝脑肾实质性多脏器损害症状。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米酵菌酸已被证明可能存在于变质的发酵玉米面制品、变质鲜银耳及其它变质淀粉类制品中。现有实验证明正常的干黑木耳中确实不含米酵菌酸。
那么长时间浸泡是否就会产生米酵菌酸?
关键词:长时间浸泡
网络报道由黑木耳导致中毒的案例的确不少。年至今,陕西西安、浙江温州、河北常德、湖南长沙、安徽和辽宁等多地均出现因食用长时间浸泡的黑木耳导致多脏器损伤的中毒案例。
我们注意到一个关键词:长时间浸泡!
这个浸泡过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可口鲜美的黑木耳变成了致命的毒木耳?
实验室回放
为了证明长时间浸泡的黑木耳到底能否产生米酵菌酸等毒素,浙江省疾控中心和金华市疾控中心分别在各自实验室对中毒患者家里剩余的干黑木耳开展了浸泡试验,结果显示:
浸泡1天的黑木耳:米酵菌酸未检出
浸泡2天的黑木耳:米酵菌酸未检出
浸泡3天的黑木耳:米酵菌酸未检出
浸泡5天的黑木耳:米酵菌酸未检出
专家说:她是吃了长时间浸泡的黑木耳后中毒的。
专家又说:长时间浸泡的黑木耳不会产生毒素。
到底哪个专家说的才是正确的?
从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的食物接触史、中毒患者血液检测结果和中毒症状,可以明确此次事件确实为米酵菌酸中毒,而这个元凶确实存在女孩吃进嘴巴的黑木耳中。但是,黑木耳也很委屈:我是无辜的。
的确,通过“涉事”干黑木耳及其长达5天的模拟浸泡试验,可以证明:
1、“涉事”干制黑木耳不存在毒素米酵菌酸污染;
2、在保持良好卫生环境的情况下,黑木耳浸泡过程中很难产生毒素米酵菌酸;
3、患者食用的导致中毒的黑木耳,推断与其家中特定外部环境有关,比如浸泡时周边同时存在过期变质的食物,或浸泡容器未洗涤干净而残留食物残渣,而变质和残留的食物残渣会成为米酵菌酸形成的温床;
4、由于这种特定的外部环境一般很难被模拟,所以普通消费者家中正常的黑木耳在短时间浸泡过程中产生米酵菌酸的可能性非常低;
5、分析省内外多次发生的类似中毒案例可以发现一个关键词:过长时间浸泡。因此当天短时间浸泡的黑木耳基本不会产生导致中毒的量。
综上分析,总结为一句话:保持良好卫生环境下的家庭正常浸泡的黑木耳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最后,划重点时间到了——
1、建议每次只短时间浸泡当餐食用量的木耳,不食用浸泡过夜的黑木耳。
2、黑木耳浸泡后如发现有异味或手摸感觉有粘液产生,请立即丢弃不可食用。
3、保持良好的厨房卫生环境,不留剩饭剩菜,及时洗净餐具,不留食物残渣。
浙大儿院重症监护室副主任叶盛也强调,杭州连日的高温天气,以及相对潮湿的环境,都为黑木耳所携带的椰毒假单胞菌滋生毒素提供了有利条件。他表示,臭米面、玉米面、黑白木耳这些食物,如果储存、加工得当,完全可以放心食用;但如果在储存、加工过程中,受潮发霉,那就容易滋生米酵菌酸,出现致命的危险。图片来源:视觉中国米酵菌酸中毒潜伏期一般为1-3天,多数为半天到一天。患者初期仅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全身无力等症状。情况严重的,可能出现黄疸、肝功能衰竭、意识不清、休克昏迷等严重症状,轻者1-3天自行康复,重者可能在2-4天内死亡。医生提醒,一旦食用这些时候后感觉不适,应尽快医疗机构求助或自行就医,并将就餐史告诉医生。
来源:据浙江在线、杭州之声综合整理
监制:范波
责编:潘洁、俞亦赟
编辑:陶朝坡
猜您喜欢
1、杭州男婴被℃洗澡水烫伤!妈妈的急救全家都反对,医生却点赞!
2、房产中介老板跑路!浙江20多名业主崩溃:房子没了,数千万房款也没了!
3、最痛心的进展!在青岛失踪的双胞胎姐妹遗体均被找到!出门在外别让孩子离开你的视线
4、浙江6岁小女孩穿着公主裙离开人世!爸妈放声嚎哭,希望有人替她去看北极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