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忠(-),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本文通信作者。
许婧雪(-),女,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级直博生。
马仁锋(-),男,宁波大学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副教授。
马诗萍(-),女,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级直博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本文刊载于《城市规划》杂志年第11期。精彩导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带动引领整体高质量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关键转型期,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厘清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体系,明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既是今后城市建设的战略导向与主体内容,又是破解中国不同区域各种“城市病”的关键抓手。本文在解析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及理论支撑的基础上,利用课题组多年积累的问卷调研数据分析了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四个发展导向。城市高质量发展;理论基础;人居环境;城市问题BASICCONNOTATION,CURRENTSITUATION,ANDDEVELOPMENTORIENTATIONOFHIGH-QUALITYDEVELOPMENTOFCHINESECITIES:BASEDONTHESURVEYOFRESIDENTS
ABSTRACT:The“OpinionsoftheStateCounciloftheCentralCommitteeoftheCommunistPartyofChinaonPromotingHigh-QualityDevelopment”clearlypointedoutthatitisessentialtoputtheinterestsofthepeopleinamoreprominentpositionandleadtheoverallhigh-qualitydevelopment.SinceChina’surbanizationprocessisinacriticaltransitionperiod,itisnecessarytoestablishapeople-centereddevelopmentthinking,acceleratethetransformationofurbandevelopmentmethods,clarifythetheoreticalsystemofurbanhigh-qualitydevelopment,andclarifytheimplementationpathofurbanhigh-qualitydevelopment,whichisnotonlythestrategicorientationandmaincontentofurbanconstructioninthefuture,butalsothekeytocuringvarious“urbandiseases”indifferentregionsofChina.Thispaperfirstanalyzesthescientificconnotationandtheoreticalbasesofurbanhigh-qualitydevelopment,andthenusesthequestionnairesurveydatathattheresearchteamhaveaccumulatedovertheyearstoanalyzetheproblemsthatneedtobesolvedintheprocessofhigh-qualitydevelopmentofChinesecities,andputsforwardfourdevelopmentorientationsofurbanhigh-qualitydevelopment.
KEYWORDS:high-qualitydevelopmentofcities;theoreticalbasis;humansettlements;urbanproblems
1
引言
改革开放40年,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化的速度与规模远远超出当今以及历史上相同阶段的任何国家,取得了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成就。但是,快速的城市化发展也带来了土地非农化利用蔓延、交通拥堵、服务设施短缺、环境污染、城乡二元鸿沟加剧等问题,已成为我国现阶段城市发展的主要障碍。中国城市化发展正处在由低质量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关键转型期[1],厘清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源流,建立高质量的城市发展路径,既是今后城市建设的关键内容,也是破解“城市病”的重要抓手。对标年以来全球知名城市规划动向,伦敦年版规划强调以人为本、公平、繁荣、便捷和绿色发展等理念,纽约规划的主题思想是建设更绿更美好的城市,联合国“人居三《新城市议程》”也强调要改善所有人的生活质量[2],重点提升城市的包容性、健康性、安全性。在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居民的日常需求已经开始从“温饱型”向“品质型”跃迁,期盼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以及更优美的环境,城市发展导向的重心已由生产向生活和消费转变。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带动引领整体高质量发展。已有前沿研究也表明城市经济增长驱动力正在发生转变,庞大的人口基数、不断壮大的中产阶层及其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使得城市文化、城市宜居性对城市经济活力的提升带动作用日益凸显[3-4]。因此,开展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研究需求十分迫切。
本文以课题组多年累积的人居环境满意度问卷调研结果为基础,力图从居民视角解析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及理论基础、诊断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提出实现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发展导向。
2
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
和理论基础
2.1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
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现阶段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目标与战略导向。理解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明确城市高质量发展方向可以有效地引导城市转型。围绕这一核心问题,规划学、地理学、社会学以及经济学领域的学者们建言献策,提出了多角度理解。
在国内,学者们不约而同地意识到,城市高质量发展不能再以城市的数量扩张和城市化率的高速提升为重点,而要以城市发展是否还在延续高环境污染与资源消耗的旧有模式、居民生活满意度与幸福感是否得到了有效提升为新的评判基准,集约高效、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贯穿在不同学者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定义之中。例如:单卓然、黄亚平认为公平、幸福、转型、绿色、健康以及集约是新型城镇化的六大核心目标[5];方创琳认为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可以概括为高质量的城市建设、高质量的基础设施、高质量的公共服务、高质量的人居环境、高质量的城市管理和高质量的市民化的有机统一[1],李善同认为高质量的城市发展应更注重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居民生活品质、保护生态环境和推动产业升级等[6]。国外城市研究或城市管理业界没有专门提出“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或倡议,与之相近的是如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他们认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应当具有的特质是社会公平[7]、环境友好[8]、重视文化遗产保护[9]、适当的建设密度[10]等,国际城市规划实践也接连提出诸如韧性城市[11-12]、包容城市[13]、健康城市[14]、智慧城市[15]等城市发展方向,间接反映出当今国际社会的城市发展战略与愿景也是以城市居民的实际感受与需求为发展核心。
不难发现,国内学者出于对当前我国国情的深度了解,仍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连同居民需求一同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内涵的综合要素,而国外学者则是在城市经济发展、环境治理已达到较高水平的前提及基础上,继续从不同细节进一步探究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仍需综合考虑自然、经济及社会各要素,但要始终以居民主观感受为重要衡量标准及指引。因此,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是要同步地为居民营造更高效活跃的经济环境、更便捷舒适的居住环境、更公平包容的社会环境以及更加绿色健康的自然环境。
2.2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
以人为本的城市高质量发展研究涉及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科学、福利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和方法。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城市高质量发展研究需依托人居环境科学体系内的研究手段与研究成果;福利经济学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