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开始,各位可爱可以在你们的九九消寒图上落下第一笔了。
不过,不知道各位是青睐双钩描红书法“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还是更钟情于九枝寒梅的“雅图”,或者,要填一副类似“春泉吹春柳春染春美”“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的九九消寒迎春联……
无论您选择了哪种,总之,隆冬时节是来了。
冬至,是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阴极之至,阳气初生,“数九”自此始,正是熬冬盼春、迎福践长的时节。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此时的季节版图上,夏已居无定所,秋也只剩下约70万平方公里。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8℃。不过,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来,全年无冬。
冬
三候
至
.12.22
一候蚯蚓结
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
二候麋角解
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动
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古人冬至吃些啥
每逢一个节气,最热烈的话题往往是“这个节气吃什么”,“大过年”的冬至更是如此。小雪卧羊、大雪卧猪之后,冬至的吃,注定是丰盛的。过节恰逢周末,最为惬意不过。趁着冷空气带来的短暂的冬日,约三五好友围炉而坐,小酒消寒、美食果腹,也是美景一幅。
吃饺子
在北方,冬至这天,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户户吃水饺。”一碗热腾腾的饺子,不仅是冬日的温饱,也是暖心的祝福与寄托。
这一习俗也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而流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回南阳时,正值大雪纷飞的冬天,他看见乡亲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搭起棚子,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祛寒娇耳汤”的食物施舍给百姓吃。百姓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演变形成了“饺子”。
吃汤圆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
汤圆皮是由糯米粉做成的,其味甘、性温,能够补养人体气血。
吃羊肉
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
中医认为,羊肉性温,味甘,有健脾益肾、温补气血的作用。对于体虚怕冷、腰膝酸软、面黄肌瘦、气血两亏、病后或产后身体虚亏等一切虚状均有治疗和补益效果,最适宜于冬季食用。
冬病冬治·三九贴
冬天是流感高发季,加上今年广西的冬天偏温暖,雨水少,气候干燥,空气流通性差,容易使空气中病原体增多,另外空气干燥对人体的呼吸道粘膜也是极大的挑战,它削弱了人体呼吸道黏膜的防御机能,此消彼长,加大了流感流行的可能。
那怎么办?“中招”的遵听医嘱、按时服药;想要健体防病的,国壮“三九贴”贴起来。此前,我们在万科魅力之城举办了“移动壮医博物馆”“三九贴”专场活动,多个科室出动,免费提供三九贴贴敷服务,颇受市民欢迎,特地准备的壮医防感冒香囊也在顷刻间被抢“装”一空。
冬至后天气寒冷,人体阳气内敛,气血运行缓慢,而“三九”是大自然处于阴阳交替阶段,也是人体阳气最弱的时候,阳气弱就会抵挡不住外寒湿邪,就容易患病。在“三九”天采用具有温通功效的壮药进行穴位敷贴治疗,可祛风毒、散寒毒、除湿毒、温通、补气,调龙路、火路气机,从而达到增强人体抵抗力、祛除疾病的目的。
如果您错过了三九贴预贴,可不要错过其他四个疗程了哦!贴敷科室选择及预约方式,详见《12月15日,他们在万科魅力之城商业中心广场搞事情!》
专家提醒,“三九贴”与“三伏贴”都是根据“天人相应”的原理在特定的时令进行预防和治疗,二者呼应配合;“三九贴”是“三伏贴”必要的延续与补充,加强并巩固了“三伏贴”的疗效。“三九贴”具有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愈防复的作用。
冬至·壮医治未病
壮医灸法善于温补阳气。壮医灸法有扶正祛邪、温阳补气的作用,特别是在冬至前后进行艾灸,不仅能驱除寒邪、温养经络、培元固本,增强机体的抗寒能力以治疗相关疾病,还能调节脏腑功能,促进人体的正常代谢,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和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可常规选择神阙穴、足三里穴、涌泉穴、关元穴、气海穴等作为保健穴位,女性还可增加三阴交穴、太冲穴、太溪穴等。
壮医神龙灸
壮医神龙灸疗法是采用壮族地区出产的芳香壮药材制作成灸粉按照一定比例混合陈细艾绒制成壮药艾柱,在壮医龙脊穴上敷贴桑皮纸,将姜泥以梯形铺于纸上,然后在姜泥上放置壮药艾柱,点燃壮药艾柱以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独特壮医特色外治疗法。
壮医神龙灸疗法具有施灸面积广,艾炷大,时间长,火力足,温通力强的特点,经研究整理提高,治疗效果胜过一般灸法,可用于临床各科多种疾病的治疗,尤其对属虚、寒、痰、淤病症效果显著,深受广大民众欢迎。
壮医香灸疗法
壮医香灸疗法是采用壮族地区出产的芳香壮药特制成的香灸条,在穴位或部位上灼灸或温熨以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常用壮医外治疗法。
壮医香灸疗法具有芳香温通、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疏肝解郁、行气止痛,通调龙路、火路、气道、谷道、水道等效用,适用于心脑血管病、脾胃肝胆病、风湿病、肾病、颈肩腰腿痛、肢体麻木、中风后遗症、高尿酸血症、痛风、男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跌打损伤等病症。
壮医火攻
壮医火攻疗法是指用经过加工炮制的药枝,点燃熄灭明火后,用两层牛皮纸包裹,熨烫患者身体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壮医火攻疗法具有疏通三道两路,温通温补、散寒除湿,止痛散结的功效。
冬至·药膳补冬
扶阳养正汤
古人有“冬至一阳生”之说,即冬至的到来是阴气盛极而衰,阳气开始生发的关键时刻。《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只有人体与天地相参,才能体健身强,所以冬至时节要顺应天地养生之规律,固护阳气。
人体的阳气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的作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所以到了冬至,阳气开始萌生,需保护阳气,扶阳学派“扶阳养正汤”源自川中名家“卢火神”,传承百年,不论是补益效果还是食用口感均广受好评,实乃冬至养生佳品,在冬至前后一个月服用最佳。
“扶阳养正汤”药物组成:
附子、党参、黄芪、当归、大枣、枸杞子、生姜(小黄姜)、核桃等。
食用方法:
1.将药材洗净,核桃去外壳,保留核桃仁和中间夹心木;
2.将上述药材配1kg焯水羊肉(或者老母鸡1只),放入锅内,加入适量清水,武火煮开后,调至文火慢炖4小时;
3.若中途水少,只能加沸水;
4.早晚各服一碗,饭前或饭后1小时服用;
服用禁忌:
感冒、咳嗽患者及孕妇不可服用,详情请咨询医师。
温馨提示:
以上扶阳养正汤药物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开具使用。
“扶阳养正汤”药材购买流程:医院治未病中心由医师开方后取药即可。-。
五指毛桃生姜羊肉汤方
用料:五指毛桃根20g、当归10g、生姜15g、羊瘦肉g、黄酒适量。
做法:先将五指毛桃根、当归用清水浸软后备用;将猪脚砍成小块,与诸药共炖至猪脚烂熟,去药渣,喝汤吃肉,分2-3次服;日常调理用,可一周2-3次。
功效:壮医:补谷道、壮水道;中医:温中祛寒、暖肾补血。
黄花倒水莲猪脚汤方
用料:黄花倒水莲根10g、五指毛桃根10g、鸡血藤10g、五加皮10g、猪脚1只。
做法:先将黄花倒水莲根、五指毛桃根、鸡血藤、五加皮用清水浸软后备用;将猪脚砍成小块,与诸药共炖至猪脚烂熟,去药渣,喝汤吃肉,分2-3次服;日常调理用,可一周2-3次。
功效:壮医:补谷道、壮水道;中医:益气血、补虚损。
冬至·日常养生
到了冬至,阳气开始萌生,需保护阳气,勿使情志过极,以免扰动阳气;应早卧晚起以护阳气,此时饮食应以温补为主,增加高能量食品的摄入,以增强御寒能力。此外,起居和运动等方面也需要注意。
精神内守,恬淡虚无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保持精神安定、清净,及时调摄不良情绪,避免情绪的大起大落,面对压力与困难,要及时解决,保持良好心态,做到秘而不宣,含而不露,令心神安静自如,惊恐不安则损伤肾气。
早卧晚起,必待阳光
“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冬季气候严寒,阳气肃杀,夜间尤甚,故主张“去寒就温”以防寒保暖,固护肾中阳气及阴精。要“早卧晚起,必待阳光”,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
去寒就温,固护阳气
冬季黑夜漫长,白昼较短,气候寒冷,须“去寒就温”,避风寒,多添衣服,注意保暖。
在室内的时候,可以烤火、开暖气或空调,但是要注意不可过暖,室内温度以高出室外5-8摄氏度为宜,一般为18-25摄氏度为宜,以免阳气外泄。此外,每晚睡前用热水泡脚,可以舒筋活络,促进气血运行。背部多晒太阳,能促进机体对钙、磷的吸收,利于骨骼的健康,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
最后一句‖
呼朋唤友,边炉打起来~
审核把关:大壮壮
内容生产:鱼雷&小壮壮
图片:部分来自包图网
特别鸣谢:治未病中心
民族医疗管理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