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师从全国名中医杨震主任医师,为黄元御长安学术流派第七代学术传承人。跟师以来对杨老师的“相火气机学说”的应用体悟深刻。现介绍其治疗肝硬化腹水阴虚相火型案例一则。
肝硬化腹水属中医学“臌胀”范畴,多因湿热毒邪长期蕴积体内,缠绵日久,伤及脏腑,耗伤气血,从而引起气、血、水相互胶结的本虚标实证。肝、脾、肾受损、气血水互结于腹中。《黄帝内经》最早提出“鼓胀”病名,其实相关病名还有大腹水肿和石水,其中对石水的论述有“肝肾脉并沉为石水”等。《诸病源候论·水蛊候》提出鼓胀的病机是“经络痞涩,水气停聚,在于腹内”。《灵枢》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景岳全书·气分诸胀论治》篇说:“单腹胀者名为鼓胀,以外虽坚满而中空无物,其像如鼓,故名鼓胀。”
医案实录
张某,男,60岁。年4月17日初诊:患者以“反复腹胀、纳差、尿少5年,加重1月”为主诉住院。5年前因肝硬化,上消化道大出血,在外院救治,予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内支架分流术(TIPS),止血抢救,血止出院。出院后因大量饮酒导致病情进展,出现大量腹水、黄疸,胆红素mo1/L,医院行“人工肝治疗”“保肝、利尿、支持等治疗”,病情好转出院。后多次因腹水、上消化道出血、医院住院治疗。近日再次出现腹胀、纳差、尿少等症,在该院住院治疗,肝功白蛋白25g/L,予保肝、利尿、对症治疗,呋塞米40mg静脉注射1次/日,输注人血白蛋白,放腹水治疗,仍腹胀如鼓,尿量ml左右,考虑有肝肾综合征倾向,单纯西医治疗不理想。为求中西医结合治疗来诊。刻下:腹胀明显,尿少,乏力、纳差,口干,夜休差,大便成形,1次/日。舌质黯红、少苔,舌下络脉迂曲,脉革。
体格检查:血压:/61mmHg。老年男性,神志清,精神差,面色晦滞,全身皮肤、巩膜中度黄染。可见肝掌,未见蜘蛛痣。口唇色黯。腹膨隆,腹围95cm,全腹无明显压痛,肝、脾触诊不满意,肝区叩击痛(–),移动性浊音(+),腹壁静脉曲张,双下肢中度凹陷性水肿。既往史: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内科病史,否认药物及食物等过敏史。辅助检查:心电图:Ⅰ度房室传导阻滞。B超:肝硬化,脾大(厚55m,长mm,门静脉9mm),胆囊水肿,大量腹水。(年4月15日本院检查)
诊断:(肝肾阴虚型)鼓胀(西医称为①失代偿期肝硬化,慢性肝功能衰竭,脾功能亢进,低钾血症;②TIPS术后;③顽固性腹水)。
患者曾反复出血,导致继发性贫血,故加大益气养血扶正力度,予甲苓饮合圣愈汤加减。处方:醋鳖甲(先煎)、生牡蛎(先煎)、白芍、麦冬、生地黄、茯苓、猪苓、盐泽泻、党参各15g,醋龟板(先煎)、当归、阿胶(烊化)、川芎各10g,炙甘草6g,黄芪、白茅根各20g,泽兰、盐车前子(包煎)各30g,熟地黄12g。5剂,水煎ml,早晚空腹温服,日1剂。
年4月22日二诊:患者尿量增加至ml左右,腹水明显减少,腹围86cm。经过治疗腹胀明显减轻,尿量增加,纳食好转,舌红减轻,少苔渐变为薄白苔,舌下络脉迂曲,脉稍革,亦有所好转,效不更方,加路路通15g,楮实子10g,以滋肾利水,再服7剂。
年4月29日三诊:出院前查房,患者无腹胀感,纳食可,乏力不显,舌质黯红、薄白苔,脉弦稍革。复查B超:微量腹水。继服14剂以巩固疗效。
按:本案为终末期肝病,顽固性腹水,结合舌脉症,当属于中医学“鼓胀”范畴,证属杨震主任医师“六型相火”之阴虚相火型。治以养阴清热、散瘀活血、行气利水为法。选用杨震经验自拟“甲苓饮”治疗肝硬化腹水阴虚相火型。阴虚相火为杨震所划分六型相火之一,肝肾之阴,悉具相火,人而同乎天,感物而万事出,有知之后,五者之性为物所感,不能不动。谓之动者,即《内经》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此案因患者反复出血,大量使用利尿剂,导致阴虚相火,病情复杂,治疗棘手。甲苓饮方中生龟板滋阴益精,泽泻利水渗湿泄热为君药;制鳖甲、生牡蛎助君药养阴清热、平肝息风、软坚散结,阿胶助生龟板滋阴补血,猪苓助泽泻利水渗湿共为臣药;生地、麦冬养阴清热,车前子、白茅根清热利尿,生黄芪、茯苓益气健脾利水,内金健脾消食,白芍酸甘养阴共为佐药;泽兰酸敛入肝,利水通络,引药入经为使药。全方养阴清热,软坚利水。食道静脉曲张明显伴有红色,有出血风险,加用茜草、海螵蛸、百合、三七等,以抑酸和胃,降低上消化道出血风险。腹胀明显,可加用大腹皮、冬瓜皮、桑白皮以行气利水消胀;伴有双下肢浮肿,加用防己、炒白术,取防己黄芪汤之意,以健脾利水。
终末期肝病患者本身存在整体状况差,营养不良,易出现肝性脑病等阴虚动风之象,宜加大扶正固本力度,联合应用三甲(牡蛎、鳖甲、龟版)三胶(鹿角胶、阿胶、龟版胶)、正元汤、圣愈汤。顽固性腹水患者长期利尿,反复出血,有效血容量不足,导致尿少、肾功能衰竭、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出现阴虚血瘀证,故治疗多用增水行舟、滋阴潜阳、活血利水之品。甲苓饮集伤寒、温病方剂于一炉,古方今用,思路创新。全方滋阴而不敛邪、利水而不伤阴。遣方用药,非一味祛邪,予以扶正祛邪。虽胀苦急,然不以利药图快,不用峻剂逐水,以免耗气伤阴。破血逐瘀易伤正气,故不用攻破克伐之品,散瘀而不伤脉络,以防出血之变。本方养阴利水,散瘀清热,使源清流畅,阻断病势,对减少上消化道出血、预防肝性脑病均有一定的作用。(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