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
年,英国神经病学家萨缪尔·威尔逊(SamuelWilson)首先系统地描述了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后命名为威尔逊病(Wilson‘sDisease,WD)。由于该疾病以铜代谢障碍引起的肝硬化、基底节损害为主的脑变性症状为特点,故又称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degeneration,HLD)。
肝豆状核变性是由ATP7B基因突变引起。该基因编码肝脏中的铜转运ATP酶。该酶活性缺乏会引起铜在多个器官中沉积。铜沉积不仅发生在肝脏和大脑,也可以发生在其它器官引起损害,如肾损害、骨关节肌肉损害或溶血性贫血。所以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样。临床上常见的肝豆状核变性为“肝型”和“脑型”(表1)。
表1肝豆状核变性常见分型的临床表现
分型
临床表现
肝型
①持续性血清转氨酶增高;
②急性或慢性肝炎;
③肝硬化(代偿或失代偿);
④暴发性肝功能衰竭(伴或不伴溶血性贫血)。
脑型
①帕金森综合征;
②运动障碍:扭转痉挛、手足徐动、舞蹈症状、步态异常、共济失调等;
③口-下颌肌张力障碍:口水增多、构音障碍、饮水呛咳、吞咽障碍等;
④精神症状。
“骨肌型”肝豆状核变性
以肌肉骨骼异常为起病症状的肝豆状核变性,临床上称为“骨肌型”肝豆状核变性,其非常罕见。我们报道了8例“骨肌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1]。最常见的突变位点是p.RL(6/16),与中国人群的常见突变位点一致。发病年龄中位数是12岁(3-17岁)。主要表现为关节痛、关节畸形。膝关节最常受累。随着疾病进展,患者会出现肝脏或神经系统症状。然而,从肌肉骨骼症状起病至出现明显的神经症状的中位时间为36个月(8-84个月)。这些患者早期常在骨科或风湿科就诊。这极大地延误了患者的治疗。
(膝关节X射线检查示:膝关节面高密度影,关节腔肿胀)
(胸椎MRI示:胸椎前部局灶性软骨缺损,子弹头样改变)
肝豆状核变性是少数可以通过早期治疗而达到临床治愈的遗传性疾病。骨肌型患者长期误诊可能会导致肌肉骨骼系统的不可逆损害,比如骨骼畸形。在我们的临床实践中,骨肌型患者的关节痛对于排铜治疗反应显著,然而骨骼畸形的改善则微乎其微。因此,如果儿童或青少年出现无法解释的肌肉骨骼表现,应考虑肝豆状核变性的可能性。结合角膜K-F环、血清铜蓝蛋白和肝脏超声,有助于提高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率。ATP7B基因突变检测是诊断肝豆状核变性的金标准。对于不明原因的肌肉骨骼表现,可以借助基因筛查手段辅助诊断。
参考文献:
1.YuH,XieJJ,WuZY.Clinicalfeaturesandout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