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大年,唱大戏,一起《挂红灯》
欣赏康保东路二人台
白鸿
雪犬辞旧岁,祥猪闹新春。年新年的脚步近了,康保二人台走近张库大道之古城万全九龙峪民俗度假庄园,张垣大地百余名民间民俗文艺艺术家迎冬奥,喜贺新春。从两位年青演员热情洋溢的脸上,看出他们的自信,也看出了康保二人台的未来。老艺术家白秀说:“康保二人台需要传承发扬,希望就在你们身上。你们要记得多向前辈学习,刻苦磨炼,二人台的传承要形成自己的特色。”有感于二人台的这次精彩演出,归来后,我写了这样一首诗:康保二人台在张垣大地康保二人台在张垣大地春草一样蔓延一茬茬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带着火辣辣的阳光带着西伯利亚强劲南下的西北风二人台在康巴诺尔草原诺尔一样情深一代代繁衍不息后继有人带着蒙古铁骑的粗狂带着元曲余韵的柔情马头琴的呜咽勒勒车碾过的辙痕康保二人台在张垣大地一曲曲走西口那是我的祖辈父辈那是我的祖母母亲离别故乡用土坯房牛粪火点燃的乡音濡湿十里相送的衣襟喔,我的小哥哥喔,我的小姐姐你接过父辈的火炬她演绎母亲的慈爱一曲曲挂红灯红了乡亲的日子红了张垣千万人的心曲二人台是地方性戏剧文化,传承发展元散曲之小令,有元曲余韵之风。二人台源于山西、陕北、内蒙古和张家口坝上草原民歌,发展于内蒙古大草原,弘扬传承于张家口坝上草原地区,是地方性戏剧文化,专家把二人台称作“北方民族的有声《史记》”,“别样《离骚》”,辐射范围晋冀蒙陕四省交界区。辐射人口万。
以内蒙古呼和浩特为界,二人台分为东西两路:东路二人台初名“蹦蹦”、“玩艺儿”,主要流行于河北省张家口、内蒙古乌兰察布、山西省大同、朔州。西路二人台最初叫蒙古曲,主要流行于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巴彦淖尔盟、伊克昭盟、陕西省榆林地区和山西省忻州地区。
二人台本无东西之分,但因晋商和张库大道,使二人台有了两个名称。对晋商来说,从山西杀虎口到呼和浩特、包头一代叫西口,从西口走张库大道,到乌兰巴托、恰克图这一路线被称作“走西口”,因“走西口”诞生乐西路二人台;张家口也叫东口,经营“东口茶”的京帮、晋商经北京到张家口,然后经张库大道到乌兰巴托、恰克图这一路线被称作“走东口”,在“走东口”的过程中,晋商把二人台、晋剧带到了张家口,在山西移民、逃难和部分农民为生计“拉骆驼”做小生意养家糊口,因生活艰辛,用简单的乐器以现身说法说唱自己的辛酸,就衍生了东路二人台。
东路二人台对西路二人台继有传承,又有发展,因张库茶马古道的存在,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张家口东路二人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剧种。
在清朝历史上山西曾发生过大规模的移民好多次,一是官方移民,一是晋商和做小生意的山西人来走张库大道经商,一是自然灾害为生计迁移。移民带来大量的中原民俗与文化和张家口、呼和浩特所处的边塞地域文化、民族杂居的人文文化相撞击、抗衡、交流、融汇,最终形成别具特色的东口文化、西口文化,在这种背景中,出现了西路二人台和东路二人台。地方戏剧活动与地域文化息息相关,伴随着西口、东口的城市化进程,戏剧种类的繁多也标志着东、西口移民城市的形成。
每一个地方都有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而张家口因茶马古道的存在,凭借其独特的草原与平原衔接的咽喉要道之优势,草原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交融,农耕文明与商业文明相碰撞,因而古老的张垣大地历史文明积淀浑厚,文化艺术灿烂而独特。
戏曲作为平民的大众化艺术,更容易被民间老百姓所接受,二人台作为晋冀蒙陕的一种民俗文化奇葩,也成为张库大道的一个文化靓点,受草原人民喜爱。
康保作为东路二人台的主要发祥地,在二人台的传承发展上,起到了领跑者之作用。上世纪50年代文化巨擘郭沫若观看了康保二人台后,盛赞康保二人台“万绿从中一点红”,上世纪90年代,康保二人台在荷兰鹿特丹、法国巴黎成功登上国际大舞台,二十一世纪初,康保二人台完成与中国戏剧学院的对接,成功在首都戏剧大舞台演出多次,并多次摘得中国戏剧的大奖。
二人台剧目大多采用一丑一旦二人演唱的形式,内容多取材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康巴诺尔草原是东路二人台发展的圣地和领军者。一把四胡,一根笛子,一男一女,劈啪作响的四块瓦,就是一台戏。忙活一天的乡亲常会在冒汗的夏夜,或是秋日的午后,跳上房顶,扯起嗓子,唱几句“哥哥妹妹”,就算给日子滴了蜜。
晋商与古老的张库大道是东路二人台传播的强大引擎,二人台的典型剧种《走西口》,一曲《走西口》唱出多少辛酸泪。历史上山西人的“走西口”是指走“张家口”,山西“八大皇商”的数百家商号最早诞生在张家口。由于张库商道的日益繁华,山西商人把商号一路向西延伸,直到今日的呼和浩特和包头。这时,张家口在山西人眼里成为“东口”,呼市和包头成为“西口”,到清代乾隆年间,已有印着朝廷官印“东口厅”、“西口厅”的商业信票。
顺治2年(年),山西八大”皇商”打着大清国的旗号,康保境内商道,客栈兴起,因古老的张库大道的繁茂,在晋商的带动下,无数受苦的劳苦大众,跟谁着晋商的马匹、驼队、勒勒车,越过草原,越过千里荒漠,开始了漫长的生存之旅和商业之旅,至今在张垣大地老人们还有"走大囫囵,遛草地”一说,"大囫囵”就是现在的乌兰巴托(当年跑草地的人主要是由“山西帮”和“直隶帮”和由张家口的蔚县、阳原、宣化、怀安、怀来、万全、张北、康保等地的人组成了“张库帮”也有叫“口帮”组成。)当时属于中国版图,东路二人台《提起个拉骆驼》开始兴起。
咸丰元年(年),陕北,晋北,冀北大旱,各地灾民携家口出塞外谋生,乞丐骤增,饥民沿街乞讨卖唱,到坝上草原唯多,张家口曾作为过长城的“东口”,这一时期东路二人台开始产生。世世代代唱着“走西口”上路的山西人,他们首先到达的目的地是张家口。
二人台是极具地域色彩的草根艺术,发源于民间,成长于民间,最受基层劳动人民喜爱。研究一个地方的文化历史,当从这个地方的民歌着手,而二人台正是在优秀的草原民歌和黄土高原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晋冀陕蒙境内,二人台音乐经过晋陕地区的黄土文化与蒙古族的草原文化的融合,形成了跌宕、辽阔、悠扬、朴实、粗犷等审美特征。这与这些地区劳动人民的朴实、乐观的个性有直接关系,它既不像内地民歌那样简朴、细腻,也不像边疆地区少数民族歌曲那样高亢、辽阔,而是兼备二者之长,富有地方特色,体现出二人台音乐中黄土文化与草原文化交融的深刻内涵。
走西口是一部苦难史,与二人台的形成和发展分不开的。走西口的山西商人、官方移民和灾民一路西进、北上,途经右玉县的“杀虎口”到达内蒙古,“走东口”则去了张家口和坝上地广人稀的草原地区。在《张垣晋商对俄贸易和驼队运输》一文曾记载:“张家口至恰克图地广人稀,溯壁流沙,数日不见水源如煎如炙,冬季塞外高原,溯风呼啸,极度寒冷,春秋两季,时遇风沙骤至,天地晦幂,填路埋人,间或遇匪出没,杀人掠货,死于天灾人祸的时有所闻,黄沙埋骨令人心寒胆颤。”
从张家口到达库伦或恰克图的行进线路基本都是西行和北行。西行的路线是从张家口向西略偏北,所经路线是察汗陀罗海(现张北县境内)、布尔哈苏台(现张北县境内)、哈留台(张北东号)和鄂罗依琥图克(尚义县四台坊子)、康保县土城子、康保县西土城子、进入内蒙古境内后,经奎苏图(商都县西马相村西)、扎哈苏(商都县小海子乡)、明爱(商都县城关)、察察尔图(商都县北渠子村)、庆岱(察哈尔右翼后旗柴四房子村)、乌拉哈达(四子王旗哈布勒村)、奔巴图(四子王旗白音朝克图)、锡喇哈达(四子王旗楚鲁图纸王旗嘎朗图南)、察汗琥图克(四子王旗嘎沙巴嘎村)、锡喇穆楞(四子王旗巴人少村)、敖拉琥图克(四子王旗土格木村)和吉斯洪都尔(四子王旗江安种牛场),最后通向外蒙古东戈壁。
西行路线正好经过四世达赖云丹嘉措(汉意为“功德海”)的出生地――松木尔台吉领地商都南境。这条古老的驿道,从唐中期以后大致有与其方向基本相同的道路。直到元代,这一驿马之道基本确立。原来尚通归化城及其以西、以北的地区,康熙以后,对内蒙、外蒙方向专设长城五口驿路,归化城、乌里雅苏台及科布多方向的驿路专由杀虎口而出,张家口便只剩下这一条由四子王旗出外蒙古驿路了。这条驿道没有危关险隘,大部分都是草原通途。在乌兰察布境内,走过商都一带半农半牧区以后,便进入了四子部全景牧歌式杜尔伯特草原,整线行程到处都有清政府所设的驿站。乌兰察布的商都县城就是张库商道上的第七台站,也是张垣通往库伦的必经之地。
年,在商都县食品公司施工时在地下挖出了两块晋义社石碑。石碑上的碑文清晰可见。内容主要记述的是清政府一官员在视察张库大道时发现了无主之骨(就是来往于张库大道上车夫和驼工们的尸骨)。年(光绪二十九年),文学山等4位商人倡议修建晋义社(取见义必为之意),受到政府和各界商人的一致推举。同年,文学山等4人在张家口玉带桥买地25亩,四面筑墙,建院一所,其意图有三:一为当时旅蒙商人提供休息的场所;二为旅蒙商人后代留有烧香和拜祭之地;三为客死他乡拾荒者安好棺柩和停灵之处。两年之后,晋义社完工,在张库大道上死亡的车夫、驼工不再抛尸荒野,其尸体都被社会贤达人士运回晋义社,收棺入殓,晋义社成了远近闻名的慈善机关。
在这条充满危险和诱惑的草原丝绸之路上,跑草地的骆驼商队,如果少于头骆驼是绝对不敢走的。多家商队整合在一起,结伴而。“遛草地”的商贩们不仅要面对漫长行程和自然风险、病灾,还要防范随时可能会出现的土匪,以及突然而来的大批狼群。因此每年死在跑草地的人不计其数,而在今天张家口的古宏大街,当年就是山西商人,为死在这条路上的外地客商建立的一座孤魂庙,而得名为孤魂大街。而美人沟是当年掩埋外地死人的一条沟,时称“埋人沟”。可想而知,当年跑草地人的艰辛。尽管如此为了更诱人的利益,大批商贩还是川流不息的往返于这条充满危机商道上,因为当年在“东口”5元钱的砖茶卖到库伦就是50元,或者换回一只羊。那时跑草地的商贩们,是每年秋季开始由东口出发,直到冬季的年根才能回来,而老牛车队是春季出发秋季才能返回。当年从张家口到库伦四分之三的路途都是草原和沙漠,到达库伦,延伸至恰克图,中转到俄罗斯甚至欧洲各地,因此也被誉为“草原丝绸之路”起点。
从张家口向北出发,途经察境的平地泉、康保、化德、商都、西井、土牧尔台、三井泉、四子王乌兰哈达,再越过口岸,向西北挺进最终到达外蒙古的库伦。北行路线经过察右后旗的土牧尔台,这就奠定了土牧尔台成为继张家口之后又一个商贸重镇的基础。土牧尔台系蒙古语,意为有铁的地方。此地未形成集镇之前,俗称“九台滩”。因康熙年间北京至外蒙库伦的阿尔泰军台第九驿站就建在这里。
晋商和“走东口”小商贩和谋生难民走东口所经区域内蒙古主要区域指包头、土左、土右旗、达茂、四子王旗、乌兰察布的察右前、后旗及商都、化德等地区;张家口地坝上草原地区主要指尚义、沽源、张北、康保一带,俗称坝上高原也叫“口外”。
这里多草原,且地广人稀,适合逃难的人开荒或打工生存。慢慢山西的居民与本地的居民融合,形成了新的现代居住的居民。二人台属地方性剧种,以方言为主,发源地和拓展地现在主要分布在晋冀蒙陕四省交界处,辐射人口万,因这几个地方方言基本一致,走西口的过程也就是这四个省居民交互融合的过程。
我的故乡康巴诺儿草原,这里汇聚的人口正是走东口来的人口。具体地说,我的爷爷,姥爷分别来源于坝下万全地区,我们这里的爷爷、奶奶辈辈多数来自于山西天镇,浑源、灵丘等地,典型的是二号卜乡西土城现有居民,来于民国初年来自晋冀蒙陕四省十三县。
张家口因古老的张库大道而存在,是一个大型的移民城市,这里汇聚着北京、天津、内蒙、山西、山西、河北等地的各地移民,而张家口人的聪明能干善于经商的血脉正是来自于晋商,张家口地广人稀的坝上地区是走东口来的人的目的地或栖息地,多数人的老家还在山西或口里,直到现在还和老家的亲人互通有无,有的走东口的山西老人现在还健在。所以这里的人常唱二人台,也被称为东路二人台的故乡。
点击作者栏蓝字“草原文艺”,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