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肝衰竭原因
治疗肝衰竭
肝衰竭表现
肝衰竭饮食
肝衰竭移植
肝衰竭注意

儿童蛔虫病,感染后果很严重,宝爸宝妈需警

什么是蛔虫病?

蛔虫病是由形似蚯蚓的线虫寄生在人体小肠而引起的疾病,是最常见的儿童寄生虫病之一。

蛔虫在小肠内不但夺取人体的营养物质,而且会对肠黏膜造成损伤,影响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引起脐周不定时的腹痛、食欲不振或多食易饥等症状。因蛔虫具有游走、扭曲成团、钻孔的特点,蛔虫在体内乱窜可引起胆道蛔虫症、肠梗阻、腹膜炎等多种并发症。

蛔虫病有哪些传播途径:

1、环境污染

环境被蛔虫卵污染是造成婴幼儿感染蛔虫病的主要来源。小儿喜在地上爬玩,虫卵沾在手指和身上,特别是指甲缝内,很容易被带进口中。

预防:培养儿童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不生吃未洗净的瓜果蔬菜,不喝生水,饭前便后勤洗手,不随地大小便,家长要给儿童修彻底洗晒衣服和被褥。

2、食物感染

以人粪作为肥料时,蔬菜、瓜果被虫卵污染成为中间媒介,生吃瓜果不洗烫、生食未经洗净蔬菜、腌菜和泡菜造成感染。或者当水源被污染时,喝生水可被感染。

预防:培养儿童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不生吃未洗净的瓜果蔬菜,不喝生水,饭前便后勤洗手,不随地大小便,家长要给儿童修彻底洗晒衣服和被褥。

3.苍蝇虫卵感染

苍蝇携带虫卵也是蛔虫病的传染途径之一,有时尘土飞扬,虫卵随之腾起,吸入鼻腔或落在饭菜食具上,也能造成感染。

预防:消灭苍蝇、蟑螂等,不让儿童吃被它们爬过的食物。这些昆虫会把蛔虫卵、细菌等带到食物表面,从而传播消化道疾病。

临床表现:

蛔虫的常见症状有脐周疼痛、食欲不振、善饥、腹泻、便秘、荨麻疹等,儿童有流涎、磨牙、烦躁不安等,重者出现营养不良,面黄形瘦,蛔虫还可以游走在身体其他部位,比如肺部等等,引起肺炎,确诊需要大便找到蛔虫卵,主要进行驱虫治疗,如果蛔虫感染引起肠穿孔,需要尽快手术治疗。

幼虫所致症状:

1.幼虫移行到肝:

虫数少可不引起症状,多时,可出现右上腹痛,肝脏肿大、压痛,肝功能异常。

2.幼虫移行到肺:

虫少可无症状或出现轻微咳嗽,常被忽略。虫多时则出现干咳、哮喘,发热颇似感冒。肺部听诊可闻干鸣音、哮鸣音。X线检查,肺野可有点状、絮状或片状阴影,游走或很快消失,有时痰中可查到幼虫。

血中白细胞总数增多。肺部炎性细胞浸润及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临床上称为肺蛔虫症,即Loeffler综合征。当短期内吞食了大量感染期卵,约1周后出现“暴发性蛔虫性哮喘”,表现为咳嗽、哮喘、呼吸困难,甚至发绀等症状,并可有黏液痰或血痰,体温升高。

3.幼虫移行到其他器官,可引起相应的症状:

如脑膜炎、癫、视网膜炎、眼睑肿胀及尿的改变等。

成虫所致症状

1.消化道症状:

症状轻重与蛔虫的多少、寄生部位有关。可有食欲不佳、厌食、偏食,个别患儿可有异嗜癖(喜吃炉渣、土块)。儿童多有脐周一过性腹痛,痛无定时,反复发作,痛时喜揉按腹部,多无压痛和肌紧张。易发生恶心、呕吐、轻泻或便秘。大量蛔虫寄生时,不仅夺取宿主营养,还可造成食物的消化与吸收障碍,导致营养不良、贫血甚至生长发育迟缓。

2.神经系统症状:

是婴幼儿或重感染小儿蛔虫病的另一特点,可有精神萎靡或兴奋不安、烦躁、易怒、易惊、磨牙、惊厥,可有智力低下等。

3.过敏症状:

可见荨麻疹、皮肤瘙痒、血管神经性水肿、结膜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

蛔虫病并发症

1.蛔虫性肠梗阻

是最多见的一种并发症,常见于10岁以下儿童,又以2岁以下患儿发病率最高。蛔虫在肠内扭结成团,部分或完全阻塞肠道,造成梗阻。部位多在回肠下段。表现为脐周或右下腹阵发性绞痛,恶心、呕吐,可吐出蛔虫。发作时伴有连续高调肠鸣音,并可见肠型和肠蠕动波。一般无大便,但高位梗阻仍可排便。腹部可摸到蛔虫包块或痉挛肠管,其特点是包块软、无痛,形状和部位常可变化。梗阻早期可出现低热、白细胞增多,晚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和酸中毒,严重者可有高热、惊厥、便血、紫绀甚至休克。完全性梗阻历时过久,可发生肠壁坏死,穿孔及腹膜炎。此病须与肠套叠鉴别。

蛔虫性腹膜炎

蛔虫性肠梗阻有时可致肠穿孔,或因其他原因导致的肠穿孔,蛔虫进入腹腔引起腹膜炎。中毒症状明显,异常衰弱,腹痛常不明显,压痛常不严重,腹肌紧张亦不显著,有时腹部有揉面感,颇似结核性腹膜炎。但病程以进行性恶化为突出表现。此种腹膜炎常常不易诊断,可因延误治疗而死亡,必须提高警惕。

其他

蛔虫可上窜从鼻孔钻出。尤应注意的是病人昏迷或用大量镇静药时,蛔虫可经咽部钻入气管造成窒息。

胆道的蛔虫卵、胆道感染时的炎性渗出物和蛔虫残体,可组成胆结石的核心。

蛔虫通过肝脓肿及右膈下脓肿可穿破膈肌引起脓胸,进入肺脏,发生肺脓肿。蛔虫可钻入胰腺管而引起急性出血性胰腺炎。

任何原因引起的肠管与邻近器官粘连形成瘘管时,蛔虫可经瘘管钻至各处。如自手术后伤口、脐疝或腹股沟疝钻出,或经瘘管钻入泌尿系,造成泌尿系感染,最后从尿道爬出。

蛔虫卵进入腹腔后,可在腹膜、肝、胰、肠、胃等器官发生嗜酸性脓肿及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类似结核性的肉芽肿,出现腹痛、包块、发热、腹胀及呕吐,易被误诊为结核性腹膜炎。以上并发症虽少见,但都曾见于报道。

诊断:

1.有吐虫或排虫史。

2.小儿经常脐周一过性隐痛,或伴有厌食、偏食、异嗜癖、夜间磨牙、消瘦等高度提示蛔虫感染。面部白斑(俗称“虫斑”)并非蛔虫病所特有,不可作为诊断依据。

3.实验室检查:粪便查出虫卵,可确诊。常用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或浓集法如加藤法、饱和盐水浮聚法。但阴性者也不能排除,若仅雄虫寄生,则查不到虫卵,诊断较困难,可行驱虫药物诊断性治疗。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有助于诊断。

4.特殊检查:疑为蛔虫性肺炎时,痰中找到蛔蚴可确诊;血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X线检查,有助于诊断。腹部X线平片,对蛔虫性肠梗阻或穿孔性腹膜炎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在急腹症中,应考虑除外蛔虫性肠梗阻及肠穿孔的可能。胆道造影、内窥镜检查、十二指肠胆汁引流查蛔虫卵,对胆道蛔虫病有诊断价值。

如何预防蛔虫病?

1、培养儿童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不生吃未洗净的瓜果蔬菜,不喝生水,饭前便后勤洗手,不随地大小便,家长要给儿童修彻底洗晒衣服和被褥。

2、儿童的指甲缝中很容易藏有蛔虫卵。家长要经常给儿童修剪指甲,教育他们不咬指甲,不吮手指,以免造成感染。

3、消灭苍蝇、蟑螂等,不让儿童吃被它们爬过的食物。这些昆虫会把蛔虫卵、细菌等带到食物表面,从而传播消化道疾病。

4、积极发现、治疗蛔虫病,控制传染源。特别是在幼儿园,可以采取集体服用驱虫药物来进行普遍治疗,预防儿童互相传染。另外,蛔虫病的重复感染率极高,家长要预防孩子重复感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jzhuangx.com/gsjyy/50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