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中国器官捐献日。器官捐献是“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生命,是希望之托,更是人间大爱。
很多器官衰竭患者,因为一次配型有了生的希望,因为一次移植手术,生命得以重新绽放。
我国著名肝脏移植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医院党委书记梁廷波,救治过太多受益于器官捐献的患者。
这些患者中,有部分人在康复后,化身器官捐献志愿者和劝捐者,为器官捐献公益事业默默贡献着自己的绵薄之力。46岁的汪先生,便是其中一个。
4年前,如果没有及时获得那个救命的肝脏,没有器官移植,汪先生的生命将永远定格在42岁。如今,移植手术已过去4年,曾经接受了器官捐献者最珍贵的馈赠的汪先生,换了个活法,开公益讲座,走访帮助困难的器官捐献者家庭,尽自己所能,传递着器官捐献的大爱精神。
端午小长假的最后一天,和汪先生约好在咖啡馆见面,第一眼见到他,身着运动装、背着双肩包,积极乐观,充满活力,实在是很难把他和肝移植患者联系在一起。
汪先生(右)和朋友一起爬山
“我现在过的每一天都来自器官捐献者大爱的馈赠,要好好珍惜,更要力所能及回馈社会。”一坐下,汪先生如是说。
天天喝酒应酬没日没夜加班冲业绩“拼命三郎”倒下了
我是义乌人。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国企上班做销售。我的骨子里有股拼劲,认准的目标,一定要实现。凭着努力好学、踏实肯干,我一步步从最基层的岗位开始,做到区域经理、公司经理到分公司副总经理。
做销售,喝酒应酬是常态。伴随着岗位的晋升,我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应酬也越来越频繁,一个月不是在出差就是在陪客户喝酒,有时一顿饭从下午6点吃到凌晨2点,一个人喝掉24瓶啤酒。事后我才知道,这对于有乙肝病史的我来说,无异于在慢性自杀。
年,我42岁,这一年,对我来说很关键。一方面,公司新产品投放市场,对销售的考验很大;另一方面,也关系着我能否成功调到杭州总公司。
那时我没有给自己任何喘息的机会,就想,拼了!2月、3月、4月,整整三个月,我没有休息过一天,江西、福建、广东轮着跑。有时候傍晚五六点还在厦门陪客户吃饭,吃得醉醺醺时,又赶晚上的火车去福建南平继续见客户。
那段时间,因为公司新产品刚出来,物流跟不上配送的速度,我还自己开车连夜送,通宵跑在高速上是常有的事。
就这样,业绩和销量是拼出来了,但身体也给我敲响了警钟。现在回想起来,这个毛病,都是我自己“作”出来的。
急性肝衰竭肝移植是唯一活下去的希望拼了命干活的那三个月,我的身体已经开始抗议,不知不觉,喝酒喝不动了,并且总感觉胃胀,吃不下东西,还时不时发烧。
当时我以为是消化不良引起的,吃了几片胃药,甚至还顶着烧,在钱塘江边跑步,想借此助消化。然而,症状非但没有减轻,反而越来越严重,干活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年的五一劳动节,我已经很虚弱了,实在熬不牢,给自己放了三天假,医院挂点滴。挂了三天,丝毫没有起色。
过完五一,又过了几天,5月8日那天,杭州总公司有个会,我从金华赶去开会。会开了没多久,我就坐不住了,身体慢慢往下滑。同事见状,医院急诊抢救。
傍晚6点,在抢救室,我其实意识还是清醒的,躺在急诊病床上,耳边传来接诊医生的对话:“这个人太严重了,估计没得救了。”
我一听,第一反应,“完蛋了。”其实当时我蛮平静的,自己也有感觉,好像撑不过这一关了。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我当时脑子里想的最多的是愧对家人,这些年事业上一帆风顺,但忙忙碌碌不着家,都没有好好陪陪他们。
我给爱人打了个电话,说这次我可能逃不过了。我本以为我爱人会吓得不知所措,但出乎意料的是,她很坚强,她安慰我,让我别放弃,让医生尽全力救。说到这里,我真的很感谢她。
晚上9点,报告出来了,和肝脏有关的指标全部爆表,急性肝衰竭。急诊医生马上联系了梁廷波教授,经过综合评估分析,当时的我必须马上肝移植,如果2天内不移植,可能命都保不住了。但肝源哪能说有就有呢?
当天晚上10点,在我浑浑噩噩快坚持不下去时,医院传来消息,有希望了,有合适的肝源,第二天早上9点准备手术。
“当命运向你关闭一扇窗的同时,又为你打开了另一扇窗。”我是幸运的。
5月9日,是我人生新的开始。当天下午,由梁廷波教授主刀,为我成功进行了肝移植手术,手术很成功,医院的快速康复流程,我恢复得非常顺利,在重症监护室待了一天,就转到了普通病房,并且马上能下床行走。当身上背着各种管子的我沿着床边踱步时,我才真切意识到,自己的一条命重新捡回来了。梁廷波教授看到我恢复如此之快,直夸我“生命力顽强”。
从住院到出院,23天,我就像做了一场梦。我的身体里,来自器官捐献者大爱的肝脏,重新开始发挥作用,延续着我的生命。
作为器官捐献的受益者更要把器官捐献的意义传递给更多人
这场大病后,我戒烟戒酒,规律生活,抛弃了原来极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选择多和家人在一起。
每天早上五六点起来跑步,周末和朋友登山。术后一年,我就参加了西湖25公里毅行,在年的中国移植运动会上,我取得了羽毛球男单亚军。
汪先生(后排左一)获得第六届中国移植运动会羽毛球男单亚军
工作之余,我静下心来看书写字,学习医学相关知识。每到周末,我会风雨无阻回到义乌家里,为家人烹饪爱心美食,包下所有家务。
我一直感恩给我捐肝的器官捐献者,想通过更有意义的行动,来回报这份大爱。
年4月23日,通过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平台,我登记成为了器官捐献志愿者。同时,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加入了器官捐献劝捐者行列。
我的劝捐对象,以年轻人为主,因为他们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是器官捐献的希望,也更能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
每次去一些企业做公益讲座,我都会分享我的经历,当听完讲座的人纷纷拿起手机登记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时,我的内心是激动的。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人,通过我的讲座,登记成为了器官捐献志愿者。
每每有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心理状态不稳定,情绪出现波动时,只要有需要,我都会出现在他们身边,陪他们聊天,用我的亲身经历去宽慰他们战胜恐惧,笑对病魔。
前段时间,我还加入了省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志愿服务队,利用业余时间,去看望贫苦的器官捐献者家庭,为他们送上力所能及的帮助。
上个月,我刚刚迎来重生四周年,我去浙大一院看了梁廷波教授。这四年,是器官捐献者给我的四年,是医护人员给我的四年,是命运给我的四年。我过得比以往40多年都要充实,都要有意义。经历这场大病,我的朋友圈也迎来了一次大清洗。现在的朋友圈里,汇集更多的是医护人员、是器官捐献志愿者。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绵薄之力,能让更多等待器官移植的人早日配型成功,顺利手术。
汪先生(左二)和"移友"参加第六届中国移植运动会
浙大一院“移植精神”点亮生命灯塔
“汪先生术后到现在能恢复得这么好,离不开他自己顽强的意志力,离不开医院的移植综合实力加持,更重要的是,离不开器官捐献者的大爱捐献。没有器官捐献,就没有器官移植。”梁廷波教授表示。
在浙大一院,等待肝移植的患者中,平均2周左右,约80%的患者即可获得供肝从而进行肝移植手术。
近年来,浙大一院肝脏移植团队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会长郑树森教授和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梁廷波的带领下,以“移植精神”为引领,“解决别人不能解决的问题”,“用一流技术帮患者解除病痛”。
截至目前,浙大一院已完成肝移植例,年元旦至今,完成肝移植例,手术数量和质量稳居全国前列。
▼往期精彩▼赶紧看看你家有没有这种眼药水!加拿大已禁售,专家:或存在严重健康风险
包皮手术要不要做?儿童外科医生:记住一个判断标准很重要!
杭州大伯喷花露水,两眼一黑休克昏迷!进医院两次
为冲业绩,杭州IT小伙连续熬夜加班,眼皮里竟挤出了猪油状的东西!
痛心!杭州一准妈妈喝了冰箱里拿出的牛奶,竟然胎死腹中!
记者金晶
通讯员王蕊
编辑潘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