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指由各类化学药物、中草药、生物制剂、保健品、膳食补充剂及其代谢产物等处方或非处方药物引起的肝损伤,是最常见、最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严重者可引起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1]。据报道,DILI在发达国家的发生率为1/10万~20/10万[2]。冰岛一项前瞻性研究[3]资料显示,DILI在普通人群的年发病率约为19.1/10万。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老龄化日益加重,药物种类繁多,中草药及保健品普遍滥用,再加之医务人员和公众对药品安全问题的认识仍然不足,近年来我国DILI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年由茅益民教授及陈成伟教授牵头的大型回顾性流行病学研究[4]为估算我国大陆地区药物性肝损伤的普通人群发病率提供了可靠详实的资料。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每年DILI的发生率至少为23.80/10万,高于西方国家报道,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DILI包括固有型和特异质型,特异质型在临床上较为多见。目前DILI的诊断主要是排他性诊断,首先需确定存在肝损伤,在此基础上排除其他肝病病因,根据可疑药物接触史及因果关系评估进行诊断,仍缺乏简便、客观、特异的新型诊断标志物。
治疗DILI的首要原则是及时停止使用可疑肝损伤药物,尽可能避免再次使用可疑或同类药物,并根据肝损伤的具体临床类型给予适当的治疗。由于发病机制复杂,个体差异显著,目前虽然存在少数药物被广泛应用于DILI的治疗,但疗效有限,除了针对对乙酰氨基酚过量使用的N-乙酰半胱氨酸(NAC)外,多数DILI并无特效解毒剂,一旦进展为急性肝衰竭,致死率高,必要时需进行紧急肝移植。可以认为,DILI的治疗目前仍是充满未知和挑战的领域,发病机制研究及临床研究相当匮乏,亟需加强基础机制研究及药物创新,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DILI防治。笔者就近年来DILI领域的治疗进展进行述评,并提出目前治疗领域存在的困难与挑战,以提高临床医师对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