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肝衰竭原因
治疗肝衰竭
肝衰竭表现
肝衰竭饮食
肝衰竭移植
肝衰竭注意

理论研究李政军论作为思维方法的微观经

论作为思维方法的微观经济学

本文原载于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第3期

作者

李政军

重庆江津人,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西方经济学专业硕士生导师,江苏省创新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江苏省民营经济研究基地研究员,《南大商学评论》评审专家,广东现代社会发展研究院客座研究员。主要工作是为本科生讲授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为硕士研究生讲授中级微观经济学与制度经济学课程,为MBA学生讲授管理经济学;主要研究志趣是理论经济学,研究领域涉及经济增长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寻租理论、投票理论和经济学方法论,对科斯经济学与奥尔森-奥斯特罗姆的集体行动理论有比较深入的研究。

摘要

作为思维方法的微观经济学,是指微观经济学在研究和思考社会现象时要遵守的一系列原则和假设。其中,首要原则是实证主义的科学主义,据此可以将微观经济学划分为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实证经济学建立在两个基本假设之上,这两个基本假设是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和经济理性行为,它们联合生成微观经济学的第二个原则——经济理性主义,并派生出两个分析工具:最优化分析和均衡分析。微观经济学的规范经济学叫做福利经济学,它所依据的原则是功利主义,构成了微观经济学的第三个原则,并由此派生出一个评价指标——帕累托效率或经济效率。这些原则、假设、分析工具和评价指标之间,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整体。

关键词

微观经济学;思维方法;方法论的个人主义;

经济理性;实证主义的科学主义

引言

“与其他科学家相比,社会科学家应该对方法论问题具有更加清醒的自我意识。”[1]弗里德曼这一告诫,尤其适用于经济学家。因为,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还是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他们都认同经济学是一种思维方法。例如,恩格斯在《致威尔纳·桑巴特》的信中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2]凯恩斯在他为《剑桥经济学手册》写的著名序言中也同样指出:“经济学不是教条,而是一种方法,一种智慧工具,一种思维的方法,它有助于掌握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3]类似的论断还可以在现代经济学家,诸如加里·贝克尔和曼瑟尔·奥尔森等人的著作看到。

然而,遗憾的是,经济学家们并没有能够清楚地说明自己独特的思维方法。一个明显的表现是:“在许多经济学的教材里,都强调经济学是一种‘看事情的方法’;而且,也都会再三强调,‘经济学的世界观’生动有趣。但是,绝大多数的教材,却没有把经济学的特殊思维清晰地呈现出来。什么是‘经济学的世界观’,经济系的本科生,固然人云亦云,莫衷是一;非经济系的学生和一般民众,往往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4]这种情况不只是出现在我国经济学的本科教育中,甚至也出现在研究生教育中。比如,于立以自己的切身感受指出:“从我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就是经济学专业或学习经济学课程的学生,从学士到博士,真正会融会贯通经济学思想,掌握熟用经济学思维的比例不会太高。”[5]

针对这一理论研究和经济学教学现状,本文试图对微观经济学的思维方法做一个系统的梳理。这就需要首先回答什么是方法。根据《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的定义,“方法是决定一个主题的范围和界限,并确定在这些界限内可接受的获得真理的工作方式的准则、假定、程序和范例的组合”[6]。根据这一定义自然需要回答微观经济学的“主题”是什么?微观经济学“可接受的获得真理的工作方式的准则、假定、程序和范例的组合”有哪些?

对于微观经济学的“主题”,经济学家们的意见比较一致,那就是论证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用科斯的话说:“在我看来,自《国富论》(WealthofNations)发表之后的两个世纪以来,经济学家的主要活动似乎就是弥补亚当·斯密体系(AdamSmith’sSystem)之不足、修正其错误以及使其分析更为精确。”[7]他说的“亚当·斯密体系”,就是经济学家们宣称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微观经济学把它叫做福利经济学的第一基本定理。

但是,对于研究“可接受的获得真理的工作方式的准则、假定、程序和范例的组合”这一主题,即微观经济学的思维方法,经济学家们却存在着争论。比如,范里安在他为《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撰写的“微观经济学”辞条中指出:“微观经济学是从建立行为模型开始的。这些模型被假设成现实世界简化了的代表形式,并能详细说明一个系统之内的变量如何相互关联。经济学家在经济模型的建立和分析中使用了许多技术,不过,这些技术的绝大部分都可以归入到最优化分析和均衡分析的范畴之中。”[3]如果用三个词来概括范里安关于微观经济学思维方法的论述,这三个词就是模型、最优化分析和均衡分析。可惜的是,范里安在这篇文章中,不仅没有回答微观经济学为什么要使用这三个概念,也没有回答这三个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至于除了这三个概念,是否还有其他关键概念,范里安也没有提及。

范里安关于微观经济学思维方法的论述,并非得到所有经济学家的认可。比如,林毅夫、蔡昉和李周在他们合著的《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的前言中指出,“现代经济学的本质特征并不是令普通读者望而却步的联立方程和繁复的计量模型,而是其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基本理论前提。经济学的这个基本理论前提就是‘人的行为是理性的,’进一步说就是‘一个决策者面临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案时,会选择其中使他的效用得到最大满足的那个方案’。这个理性假说能够成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前提,是因为从这一假说出发,能够最好地解释经济主体的行为动机从而行为结果”[8]。与林毅夫等人针锋相对的是,罗德里克在其新著《经济学规则》中指出:“经济学的特征是形式化的建模与统计分析,而不是特定的与经济运行有关的假说或理论。”[9]现在的问题是,应该如何看待经济学家们关于微观经济学思维方法的分歧?

赵世民在《字经》一书的“自序”中指出:“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粒子和自变因素,中国文化之所以能一脉相承源远流长到今天,汉字,这个基因起了基石般的作用”[10]。因此,他建议说,“重识汉字,能使经典读出‘新’意”[10]。笔者认为,汉字如此,英文又且能例外?例如,微观经济学的思维方法就隐藏在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这个术语当中。微观经济学一词由三部分构成:前缀“micro-(微观)”—词根“economy(经济)”—后缀“-ics(…的科学)”,它们分别对应着微观经济学思维方法的两个基本假设(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与经济理性假设)和一个理论支撑(实证主义的科学主义),见图1。论微观经济学这个术语的三个构词部分以及它们对应的方法论含义讨论如下。

微观——个人:方法论的个人主义

在古希腊语中,前缀micro-(微观)的含义是“微小的(small)”,它与macro-(宏观)相对,后者是指“大的(large)”。在古希腊人的心目中,相对于“大的”自然现象而言,“微小的”、不可分的构成单位是“原子”。“大概是西塞罗(Cicero)将希腊词‘atoma’翻译成了‘individua’一词。”[11]或许他已经把“个人”看成是分析社会现象的基本单位了,这种倾向被熊彼特叫做方法论的个人主义(MethodologicalIndividualism)。

关于方法论的个人主义的含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将其定义为:“方法论的个人主义是社会科学中的一种信条,这种信条要求对社会规律或现象的合理解释必须以个人动机和行为为基础。换句话说,根据这种方法论,我们必须把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理解建立在个体这个基本单位上。”[12]对于这一定义,“个人动机和行为”好理解,它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动机和行为。但是,什么是“社会规律或现象”呢?《辞海》将其定义为:“社会现象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产生的具体事物的现象。”[13]在明确了“社会现象”的含义以后,本文将方法论的个人主义总结为两个要点。第一,人是万物的尺度,即解释人们在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产生的具体事物,必须以“个人的动机和行为”为出发点或基本单位。第二,由于“社会现象”是人们在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产生的具体事物的现象。因此,“所有对社会现象令人满意的成功(包括经济学当中的)解释,都包含了个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换言之,即使还原为个体,个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仍然被包括在这个解释中。由于这个命题并没有正式的证明过程,它将被称为‘无名氏定理’”。[14]

综上,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与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2来说明:第一,个人是分析社会现象的基本单位或出发点;第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分析社会现象的重点;第三,作为人与人互动关系的结果,即社会现象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

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在微观经济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张五常认为,“经济学上的第一个基本假设:个人(individual)是所有经济分析的基本单位。也就是说,任何经济问题不可以从一群人、一个团体、一个社会或一个国家为起点来分析。说什么宏观经济,社会福利,或什么政府策划,都一定要以个体或个人为分析单位”[15]。这种说法在乔治·恩德勒等人编著的《经济学伦理学大辞典》也能看到:“方法论的个人主义是社会科学基本社会理论上的一种倾向(与结构主义倾向相对立),主流经济学理论尤其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不过,最近其他社会科学(如社会学、政治学)和社会生物学也在这一基础上作理论努力。”

不过,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仅仅“要求对社会规律或现象的合理解释必须以个人动机和行为为基础”,它并没有具体设定个人动机和行为的特性是什么。正因为如此,方法论的个人主义才有可能为其他社会科学(如社会学、政治学)和社会生物学使用;而将这些学科区分开来的,则是它们关于个人动机和行为的不同假设。那么,微观经济学关于“个人动机和行为”基本假设是什么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对微观经济学的词根—“经济(economy)”一词进行讨论。

经济——节约:经济理性假设

表1提供了《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关于“经济(economy)”一词的三种解释[16]。结合前面关于“社会现象”的定义,不难发现,“经济”一词的第一、二个含义,属于“社会现象”的范畴,因为它们都是“人们在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产生的具体事物的现象”。“经济”的第三个含义是在刻画一种个人行为,“避免以浪费的方式使用可得到的时间、金钱等”。在日常生活中,这种行为被叫做“节约”“节省”和“节俭”;在微观经济学中,却把它叫做理性选择,最优化,“理性人”或“经济人”假设。笔者更倾向于叫做经济理性(行为),它是微观经济学关于“个人动机和行为”的基本假设。

经济理性一词由“经济”与“理性”两个词构成,它包含了微观经济学关于个人动机和行为的两个假设。其中,第一个假设是:人是理性的(rational)。微观经济学中,“理性”有理性能力与理性行为两种含义。其中,“理性能力(Rationality)是指人类在演绎、归纳、计算和其他较少形式要求的智力活动中显示出来的能力”[6]。在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理性能力表现为个人在二元关系排序中同时满足完备性和传递性。“广义而言,理性指一种行为,它适合实现指定目标,而且在给定条件和约束的限度之内。”[17]

微观经济学关于个人动机和行为的第二个假设是:个人感受资源是稀缺的,简称稀缺性(Scarcety),它满足如下三个条件。第一,相对于个人的欲望而言,资源在数量上是有限的;第二,相对于个人的用途而言,资源具有多样性,这个条件无疑会加剧资源在数量上的有限性;第三,个人对资源的每一个用途有不同的评价。经济学中把具有稀缺性的资源叫做经济物品(EconomicGoods),不具有稀缺性的资源叫做自由可取物品(FreeGoods)。显然,只有稀缺资源的使用才涉及到权衡取舍,才需要使用人的理性能力和理性行为。

当把经济资源作为一个约束条件引入理性行为,就得到经济理性(EconomicRationality)。阿马尔蒂亚·森将经济理性划分成两种情况、三个定义。第一,确定性情况下的“二元论”定义。“理性行为即在可供选择的全部子集中寻找一种二元关系R的能力,从而使得对于全部子集中任何特定子集的选择,恰好由那个子集的R最大元素组成。”[18]更为直白地讲,“理性选择的逻辑很简单,在所有备选方案中,选择出你最喜欢的一个”[19]。第二,确定性情况下的“自利”定义。用张五常的话说,“经济学的第二个基础假设是:每个人的任何行为,都是自私自利的!那是说,每个人在有局限的情况下会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15]。第三,不确定性情况下的“预期效用”定义。这个定义“最广泛使用的模型是‘预期效用’模型。它采用不同结果各自的概率权衡每种结果价值的形式。然后,再将由此得到的用概率加权的总‘预期价值’最大化,这样就构成了不确定条件下理性选择的方式”[18]。显然,第一、二两个定义都与“经济”的第三个含义一致,它们只是确定性情况下的经济理性的含义。

只是把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中有关“个人动机和行为”假设成为“经济理性”,就可以生成一个新的概念,笔者将它叫做经济理性主义(EconomicRationalism)。因为,“一般而言,理性主义指诉诸于人类理性能力和理性原则的一切理论和实践,它与强调宗教信仰、道德情感和情绪以及其他非理性成分的见解相对立”[6]。套用这个概念,经济理性主义指诉诸个人经济理性行为假设的一切理论。或者说,经济理性主义是坚持经济理性假设的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内容具体包括:第一,经济理性主义体现了个人是分析社会现象的基本单位或出发点,它与方法论个人主义的区别是经济人(或经济理性,或最优化)假设,对应的数学分析工具是微积分,或叫做边际分析。第二,经济理性主义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分析社会现象的重点,它与方法论个人主义的区别是均衡分析,即解释和预测经济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稳定性结果,对应的数学分析工具是联立方程组求解。第三,由于经济理性主义把所有社会现象都还原(reduction)为个人的经济理性行为。因此,艾伦·科丁顿把经济理性主义叫做还原主义(Reductionism)[20]。图3体现了经济理性主义与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之间的关系。

当然,笔者所说的经济理性主义,经济学家们对它有不同叫法。比如,罗伯特·D·考特和托马斯·S·尤伦将它叫做经济学家的思维习惯,他们认为,“经济学家的任何一种思维习惯都没有这种渴望把每一种社会现象都描述为经济人在追求最大化目标的相互作用中所达到的均衡这样根深蒂固”[21]。加里·S·贝克尔将它叫做经济分析的核心,他认为,“最大化行为、市场均衡和偏好稳定的综合假定及其不折不扣地运用便构成了经济分析的核心”[22]。保罗·海恩、彼得·伯特克和大卫·普雷契科特将它叫做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他们认为,“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可以概括为由下述基本预设导出的一套概念:所有社会现象均源于个人的行为以及群体的合作,在这些活动中,人们基于他们预期的额外收益和成本进行选择”[23]。

在梳理了经济理性主义的含义及其运用以后,需要对“社会现象的分析为什么要遵循经济理性主义”这一问题进行回答,这就需要对微观经济学的后缀ics进行研究。

学——科学:实证主义的科学主义

在英文中,后缀词-ics表示“…的科学(或艺术、活动)”。但是,什么是科学呢?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李醒民的回答是:“没有人能够给科学下一个完备的定义,没有人能够概括科学的全部内涵和确立它的明晰边界。”[24]因为,不同的哲学派别、甚至不同的哲学家对“科学”都有不同的理解。值得庆幸的是,坚持使用“经济科学(EconomicScience)”或“经济学(Economics)”的经济学家,只是希望凸显“当代经济学的分析精神和思想方法论基础是实证主义的科学主义”[25]。那么,实证主义的科学主义又是什么呢?年春,一位学历史的研究生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致信爱因斯坦,请他对“中国有无科学”这个问题发表意见。爱因斯坦回信说:

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希腊哲学家(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所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以及(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的通过系统实验找出因果关系的可能性。

在我看来,人们不必对中国的贤哲们未能迈出这两步而感到惊讶。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成就竟然被做出了。[26]

爱因斯坦的回答,实际上指出了现代科学的三个典型特征或原则:找出因果关系、用形式逻辑体系说明因果关系、用系统实验检验因果关系。笔者把使用这三个原则的经济学,叫做实证经济学。

关于实证经济学,笔者更认同高鸿业教授主编的《西方经济学》中的定义:“实证经济学(PositiveEco-nomics)研究实际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它对经济行为作出有关的假设,根据假设分析和陈述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并试图对结论进行检验。”[27]这个定义,包含了科学的三个原则。

第一,“实证经济学研究实际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这句话对应着经济学的目的—找出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或者说解释和推测(prediction)社会现象。经济学对社会现象的解释,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因此,阿西莫格鲁等人认为:“经济学家喜欢把自己的研究看成是提出和回答问题的过程。”[28]

第二,“它对经济行为作出有关的假设,根据假设分析和陈述经济行为及其后果”这句话对应着因果关系的科学说明方式—形式逻辑体系,或者说演绎陈述体系:根据假设分析和陈述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就像数学根据已知条件,运用可以接受的解题规则,推导出求解结果一样。

用演绎陈述方式说明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既可以叫做理论(theory),也可以叫做模型(model)。因此,克鲁格曼和韦尔斯指出:“经济学家告诉我们的许多故事都采用模型呈现方式,不管它们采取什么方式,经济模型都是关于世界如何运转的故事。”[29]

为了进一步理解理论或模型的结构,田国强教授在对现代经济理论研究中表示,“现代经济理论是一种公理化的研究经济问题的方法,与数学类似,是一种从给定前提假设下演绎结果的逻辑推理。它由假设或条件、分析框架和模型以及若干结论(解释和/或预测)组成,这些结论从假设和分析框架及模型中严格导出,因而是一种具有内在逻辑的分析方法”[30]。

第三,“并试图对结论进行检验”这句话对应着科学研究被接受的标准,即研究结论要接受经验事实的检验。正因为“经济学家要用数据来检验他们的理论。我们才把基于数据的分析称为实证分析或经验主义”[28]。

为什么不能简单接受满足逻辑体系的理论呢?原因在于,“逻辑关心从其他已知的命题推导出命题的演绎推理”[31]。“逻辑在这种联系中所能提供的只不过是,即如果前提为真并且论证有效,那么结论必定为真。但前提是否为真并不是一个凭借逻辑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一个论证即使包含一个错误的前提,也可以是一个完全有效的演绎逻辑。”[31]

实证经济学不仅体现了现代科学的三个原则,而且间接证明了经济理性主义的科学性质,并为经济理性主义提供了辩护。经济理性主义具有实证经济学性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经济理性主义的目的是解释和推测社会现象;第二,经济理性主义对社会现象的解释和推测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该理论以方法论个人主义和经济理性为假设前提;第三,经济理性主义接受实证经济学的著名论点:“即一种理论假设的现实性是无关紧要的;对理论评价的重点在于它的相关预测性的准确和简洁。”[18]其中包含了通过经济理性主义解释和推测的社会现象必须经得住实证检验。关于经济理性主义与实证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可用图4来表示。

毫无疑问,实证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32]。但是,微观经济学并不满足于对社会现象作出解释和推测,停留在回答社会现实“是怎样”的问题;它还希望回答社会现象“应该怎样”这类问题,这就涉及到规范经济学(NormativeEconomics)。并且,现代科学的三个原则,不仅定义了实证经济学的特征,也将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区分开来。

“规范经济学试图从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出发,根据这些标准,对一个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评价,并进一步说明一个经济体系应当怎样运行,以及为此提出相应的经济政策。”[27]在微观经济学中,规范经济学叫做福利经济学(WelfareEconomics)。或者说,“福利经济学是一种规范经济学”[27]。

“资产阶级福利经济学以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作为思想基础。”[33]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的解释,“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是这样一种信念:提供大众幸福(或者直译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行为方式是一种适当的行为方式”[16]。这种信念也叫做“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简称功利原则。我们可以用一个更具伦理学味道的概念来定义功利主义,即“一个行动是道德的,当且仅当,在各种可供选择的行动中,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加大众幸福”[34]。

只要用微观经济学中的“效用”来衡量“幸福”,功利主义、旧福利经济学和新福利经济学之间对应的关系,就可以用表2来说明。

图5直观展示了微观经济学的三个构词成分:微观(micro)—经济(economy)—学(-ics)所对应的微观经济学思维方法:方法论的个人主义、经济理性假设和实证主义的科学主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总结与展望

首先,根据图5可知,作为思维方法的微观经济学,它是指微观经济学在研究和思考社会现象时要遵守的一系列原则和假设。其中,微观经济学的第一个原则是实证主义的科学主义。根据这个原则,在研究社会现象时,要将对社会现象的解释(是什么)和评价(应该是什么)区分开来,前者属于实证经济学,后者属于规范经济学。实证经济学的目的是解释和推测社会现象,解释和推测社会现象的方式是理论或模型(演绎陈述的逻辑体系),解释和推测社会现象的对错通过经验事实来检验。基于实证经济学的理论支撑,微观经济学的第一个基本假设是方法论的个人主义,第二个基本假设是经济理性行为。这两个假设联合生成微观经济学的第二个原则—经济理性主义,它要求将社会现象归结为个人在约束条件下追求自我目标的结果,并由此派生出微观经济学的两个分析工具:最优化分析和均衡分析,前者用于分析个人行为,后者用于分析人与人的互动关系及其结果。微观经济学的规范经济学叫做福利经济学,它的目的是对社会现象做出评价,评价所依据的原则,即微观经济学的第三个原则—功利主义,由此派生出微观经济学第三个分析工具,更准确地说是评价标准—帕累托效率(新福利经济学)或经济效率(旧福利经济学)。

如果笔者关于微观经济学思维方法的上述论断是可以接受的。那么,不难发现,许多著名经济学家关于微观经济学思维方法的论述,要么是不完整的,要么是缺少内在逻辑的,比如在引言中提到的三位经济学。罗德里克关于微观经济学思维方法的论述,只强调了实证经济学的模型和结论的检验,忽视了微观经济学独有的两个基本假设,三个分析工具。林毅夫等人关于微观经济学思维方法的论述,只强调了最优化分析,忽视了另外两个分析工具(均衡分析和效率分析),更没有讨论这些分析工具的理论支撑。范里安关于微观经济学思维方法的论述,支持了笔者有关微观经济学的实证经济学的关键概念(模型、最优化分析和均衡分析),但它忽视了福利经济学的原则和评价指标。

正如赫伯特·西蒙指出,“对方法论的讨论,除非能引导到应用,否则会相当无趣”[35]。从本质上讲,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就是将这些原则运用到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一个范例。因此本文的应用价值就在于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微观经济学,从而服务于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和学习。由于笔者不做实证研究,因此,它对实证研究的价值,还需要实证工作者进一步加以判断。

参考文献

[1]米尔顿·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上册)[M].胡雪峰,武玉宁,译.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3]约翰·伊特韦尔,默里·米尔盖特,彼得·纽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三卷[K].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4]熊秉元.走进经济学[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5.

[5]熊秉元.法的经济解释[M].上海:东方出版社,:3.

[6]尼古拉斯·布宁,余纪元.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K].王柯平,江怡,余纪元,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7]罗纳德·H·科斯.论经济学和经济学家[M].罗丽君,菇玉骢,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4.

[8]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前言14-15.

[9]丹尼·罗德里克.经济学规则[M].刘波,译.北京:中信出版社,:6.

[10]赵世民.字经[M].北京:台海出版社,:自序16,自序19.

[11]乔治·恩德勒,卡尔·霍曼,马丁·昂纳克,等.经济伦理学大辞典[K].李兆雄,陈泽环,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2]史蒂夫·N.杜尔劳夫,劳伦斯·E.布卢姆.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二版)第五卷[K].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3]夏征农,陈至立,主编.辞海第六版(缩印版)[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4]姚中秋.自发秩序与理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15]张五常.科学说需求[M].北京:中信出版社,:70,73.

[16]霍恩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辞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

[17]赫伯特·西蒙.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有限理性说[M].杨砺,徐立,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3.

[18]约翰·伊特韦尔,默里·米尔盖特,皮特·纽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四卷[K].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73,76,.

[19]戴维·弗里德曼.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M].赵学凯,王建南,施丽中,译.北京:中信出版社;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32.

[20]CODDINGTONAlan.Keynesianeconomics:Thesearchforfirstprinciples[J].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5(1):.

[21]罗伯特·D·考特,托马斯·S·尤伦.法和经济学[M]//陈昕.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1.

[22]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陈昕.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8.

[23]保罗·海恩,彼得·伯特克,大卫·普雷契科特.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经济学导论(第十一版)[M]马昕,陈宇,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5.

[24]李醒民.科学是什么?(第三版)[J].湖南社会科学,(1):1?7.

[25]韦森.经济学的性质与哲学视角审视下的经济学—一个基于经济思想史的理论回顾与展望[J].经济学(季刊),(3):?.

[26]胡大年.爱因斯坦在中国[M]//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集团,:1.

[27]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8]达龙·阿西莫格鲁,戴维·莱布森,约翰·A·李斯特.经济学:微观部分[M].卢远瞩,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7,13.

[29]保罗·克鲁格曼,罗宾·韦尔斯.克鲁格曼经济学原理[M]//经济科学译丛.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前言.

[30]田国强.高级微观经济学(上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5.

[31]A·F·查尔默斯.科学究竟是什么(第三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58,59.

[32]平狄克,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7.

[33]厉以宁,吴易风,李懿.西方福利经济学述评[M].北京:商务印书馆,:2.

[34]陈真.当代西方规范伦理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59?60.

[35]赫伯特·西蒙.基于实践的微观经济学[M]//陈昕.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70

Theend

编辑

张宵

审核

潘敬萍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jzhuangx.com/gsjys/5520.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