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的医学思想里,五气朝元、五气、津液、津液等都有密切的关系。《黄帝内经》有言:“五臟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脏腑的机能状况,可以从五液中看出来。
1.先说“肝为泪”。肝与目相通,如果肝功能不正常,就会出现眼睛干涩、流泪的情况。这种情况一般是由于肝血不足引起的,就需要滋补肝肾,补血养阴。
2.“心为汗”,汗为心之液。如果心血不足,就会容易出汗、盗汗。比如,心力衰竭患者经常在轻微的运动中出汗,夜间盗汗。这主要是由于心阳不足,心神失守所致。
3.“脾为涎”。脾与口腔相通。口干、口水少、口腔气味重、胃脘部有灼烧的感觉,是由于脾脏功能不正常所致。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虚火灼阴,津液缺乏所致。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健运脾气,清热的办法进行调理。
4.“肺为涕”肺与鼻相通,只有肺的功能良好,才能使鼻内的津液得以滋润和滋润,才能使鼻道畅通。但如果受凉侵袭肺部,则可表现为流清水样鼻涕和鼻塞。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解表散寒、宣肺化痰的方式进行调理。
5.“肾为唾”。肾中之津,在肾气壮时,便可上至口腔,滋润口腔。所以,如果唾液中有不正常的现象,也是肾功能不正常的表现。主要表现为口干少津、腰膝酸软、浑身乏力等。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滋补肾阴了。
五液的变化,由此可以对五脏的机能状况进行初步的判断,但各人的体质不同,具体的用药还需在医生的指导下结合各人情况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