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患乙肝人群数量大约为多万。大部分乙肝患者需要长期的治疗,目前以抗病毒治疗为主。
我国年乙肝防治指南指出慢性乙肝治疗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减轻肝细胞炎性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失代偿、肝细胞癌(HCC)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
那么哪些人需要抗病毒治疗呢?
年乙肝防治指南明确指出,以下人群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
1)血清乙肝病毒DNA阳性,谷丙转氨酶(ALT)升高的患者,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转氨酶升高,建议抗病毒治疗。2)血清乙肝病毒DNA阳性,代偿期的乙肝肝硬化患者,建议抗病毒治疗。
3)乙肝表明抗原(HBsAg)阳性,是代偿期的乙肝肝硬化患者,建议抗病毒治疗。
4)血清乙肝病毒DNA阳性、ALT正常,肝组织学显示显著炎症和(或)纤维化,建议抗病毒治疗。
5)血清乙肝病毒DNA阳性、ALT正常,有乙肝肝硬化或乙肝肝癌家族史且年龄30岁以上者,建议抗病毒治疗。
6)血清乙肝病毒DNA阳性、ALT正常,年龄30岁,建议无创肝纤维化评估或肝组织学检查,存在明显肝脏炎症或纤维化者,建议抗病毒治疗。
7)血清乙肝病毒DNA阳性、ALT正常,乙肝相关肝外表现者,建议抗病毒治疗。
总之符合这些条件的都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
那么抗病毒治疗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1、首选强效低耐药的药物。
强效、低耐药是乙肝抗病毒治疗的两个原则。
目前我国常用的抗病毒药主要是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两大类。
干扰素主要有普通IFN-α和PegIFN-α,核苷类似物国内上市的有、替比夫定(LdT)、阿德福韦酯(ADV)、拉米夫定(LAM)等。
初治患者选择高耐药基因屏障的ETV、TDF、TAF,这三种药物耐药率极低,可以快速抑制病毒的复制。
对已开始服用LAM、LdT或ADV治疗的患者,如应答不佳,可改用TDF、TAF。
2、联合用药针对每位患者的不同情况,建议选择“抗病毒+”的联合治疗方案,会帮助患者减轻症状,有利疾病恢复。
对于肝损伤严重患者,可适当选用保肝药物;出现肝纤维化,可在抗病毒治疗的同时进行抗纤维化治疗,中成药可选用扶正化瘀胶囊、安络化纤丸、肝爽颗粒、复方鳖甲软肝片等。
中医药在我国慢性肝病诊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抗炎、抗肝纤维化及免疫调控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患者可以选择在专业专科中医师指导下进行治疗。
核苷类似物联合干扰素以及其他免疫调节剂如胸腺肽、胸腺法新等,可以减少乙肝病毒变异,推迟乙肝复发。
免疫调节剂还可以降低乙肝表面抗原,缩短疗程,减少复发。
3、良好的依从性。
乙肝抗病毒药只能抑制病毒,不能清除病毒。病毒每天都在患者体内高速复制,若要抑制病毒复制,就需要血液中药物浓度保持在一定水平,所以要求患者每天按时、按量服药。
患者想要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就必须要保持良好的依从性。影响依从性的原因很多,如对疾病危害和治疗意义认识不足,不能坚持治疗或是自行决定治疗方案;因药物毒性副作用等停药,或是无法耐受治疗;受经济因素制约停药;或仅仅是由于一些心理因素,如担心药物安全性、有病耻感等而停药。对于乙型肝炎患者而言,依从性下降可能导致病毒学突破,肝炎发作,少数严重患者还可能诱发肝衰竭。同时,还会增加病毒耐药的风险。
4、单用保肝药要慎重。
保肝药虽然可以短时间降低转氨酶,一旦停服保肝药之后,转氨酶又会升高。
有的患者担心长期服药抗病毒,迟迟不愿意接受抗病毒治疗,单纯使用保肝药,这样不仅会掩盖乙肝病情,还会导致病情持续发展。
因此,对于活动性的乙型肝炎来说,抗病毒药物才是慢性乙肝的根本。
5、定期复查。
抗病毒服药期间,3-6个月定期复查检查乙肝五项,病毒DNA、B超,还要注意检查肝功能,甲胎蛋白等的筛查。
乙肝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涉及到很多问题,比如病毒DNA水平有无变化,是否需要加药,有无不良反应出现,是否出现药物耐药等等,如果处理不好将大大影响治疗效果。抗病毒药物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不良反应,核苷(酸)类似物不良反应较轻,但个别患者也可能发生乳酸性中毒、肾功能损害、肌酸激酶升高等不良反应,要注意监测。
6、生活规律。
服用药物期间,注意生活规律,戒烟戒酒,饮食清淡,保持情绪稳定,心情愉快。饮食搭配合理,适当补充维生素和蛋白质,防止热量摄入过多及营养过剩,增加肝脏负担。慎用各种有可能会引起肝脏损伤的药物
杨明博肝胆相照、用心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