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反映肝细胞损伤的生化指标。ALT主要分布于肝细胞胞浆,AST主要分布于肝细胞线粒体,少数分布于胞浆。如果肝脏受损或损坏,肝细胞中的转氨酶便进入血液,血液中ALT和AST水平升高,提示肝脏疾病信号。
生理状态下,血清中ALT和AST活性较低,通常低于40U/L。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肝细胞变性和坏死都会导致细胞内ALT和AST释放入血引起血清转氨酶活性升高。各种致病因素所致肝病会引起ALT和AST不同程度升高,因此,对于ALT和AST活性的分析可用于疾病诊断和鉴别以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各种肝脏疾病都能引起转氨酶轻至中度升高,因此,中等程度以下(<U/L)的转氨酶升高无特异性。若ALT急剧升高(>U/L),提示存在大量肝细胞坏死。
02引起转氨酶升高原因引起转氨酶升高的原因很多,除肝炎外,喝酒、过度疲劳、损肝药物、骨骼肌损伤、心肌损伤、甲状腺疾病、剧烈运动、中暑、溶血、Wilson病、血色素沉着病及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都可使转氨酶升高。其中多种药物可以导致某些个体的肝脏酶学水平异常。
肝脏作为人体最大的代谢器官及解毒器官,容易受到进入人体的各种药物和代谢产物的损伤。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指由各类化学药物、生物药物、中草药及其制剂、保健品、膳食补充剂及其代谢产物等诱发肝细胞损伤坏死、肝酶异常及引起相关临床表现的疾病。
药物在肝脏的代谢分两个时相,第一时相主要是通过细胞色素P(CYP)将药物进行代谢转化,使非极性脂溶性化合物产生带氧的极性产物,增加水溶性。第二时相是在CYP的作用下再与极性配体如葡萄糖醛酸、硫酸、甲基、乙酰基或硫基等结合,形成水溶性更强的化合物,最后经胆汁和尿中排出。CYP是个大家族,存在基因多态性,因而个体之间的药物代谢存在差异。大多数药物都经由肝脏代谢,药物性肝炎在临床中常见。
03常见引起转氨酶升高的药物止痛药:
阿司匹林;
对乙酰氨基酚(泰诺等);
布洛芬(Advil,布洛芬);
萘普生(萘普生、萘普生缓释片剂);
双氯芬酸钠(扶他林,凯扶兰、扶他林缓释片);
保泰松(保泰松松)
抗癫痫药物:
苯妥英(苯妥英钠);
丙戊酸(双丙戊酸钠、丙戊酸、丙戊酸钠注射剂);
卡马西平(卡马西平片);
苯巴比妥
抗生素:
四环素类抗生素(例如,四环素)
磺胺类药物,
异烟肼(INH)(异烟肼,异烟肼糖浆)
磺胺甲恶唑
甲氧苄啶
呋喃妥因(呋喃妥因;呋喃妥因胶囊),
氟康唑(大扶康)和其他一些抗真菌药物等。
降胆固醇药:
洛伐他汀(美降脂,altocor);
普伐他汀(普拉固);
阿托伐他汀(立普妥);
氟伐他汀(来适可);
辛伐他汀(舒降之);
瑞舒伐他汀(Crestor);
烟酸。
心血管药物:
胺碘酮(乙胺碘呋酮);
肼屈嗪(肼苯哒嗪);
奎尼丁(奎尼丁葡萄糖酸盐、硫酸奎尼丁)等。
抗抑郁药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三环/四环类抗抑郁药;萘法唑酮;安非他酮;度洛西汀;阿戈美拉汀。中草药何首乌;雷公藤;川楝子;山豆根;土三七;苍耳子等。肝豆状核变性是铜蓝蛋白缺乏所致的铜代谢障碍,铜离子在体内大量沉积导致器官功能障碍,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主要靶器官为肝脏和中枢神经,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肝损伤、肝功能衰竭,锥体外系损害,以儿童、青少年多见,预后差。血清铜蓝蛋白下降(0.2g/L)、24小时尿铜增加(成人μg,儿童40μg)、裂隙灯检查角膜K-F环阳性可明确诊断。引发血清转氨酶升高原因有多种,临床诊断要有多种考虑。在非感染因素中首先应排除自身免疫因素和药物因素,其次是代谢因素中的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儿童应排除铜代谢障碍,成年男性应注意排除酒精性肝炎,油漆中的苯中毒临床常见,应保持高度警惕。夏秋季各种食物中毒高发,应加以注意。药物引起的肝酶异常,通常在停用药物数周或数月内才能复原。一般情况下,医生会希望监测患者的肝酶随时间推移的改变,以确认肝酶水平是否正常化。肝功能检测结果提示转氨酶升高时,一定不要盲目吃药,切记不要单纯的吃降酶药,以免治标不治本,医院进一步明确排除过度铜蓄积等病因后采用停药和对症治疗。更多精彩阅读
国际罕见病日
肝豆状核变性诊治进入新时期
关于D-青霉胺治疗肝豆状核变性五大风险警示
世界帕金森病日
青少年帕金森病,你了解吗?
睡眠与性: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你是否还在借酒消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