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晶日教授辨治“鼓胀病”经验选
一、辩证论治——“肝脾论”提纲挈领。
谢师认为鼓胀多由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感湿热邪毒所致,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肝郁、脾虚、肾阴阳失和为本,气滞、血瘀、水停为标。本病的根本在脾胃,病理因素不外水裹、气结、血瘀,病位在肝,而脾胃气虚才是疾病的本质,往往是始病在气,继则病血,再则病水。情志郁结而伤肝,饮食不节而伤脾,肝脾俱虚;脾胃运化失职,迁延日久,进而累及于肾;肾虚不能温煦脾土,又不能涵养肝木,则使肝脾更虚,形成恶性循环。所以肝脾肾三脏失调导致气滞、血瘀、水停,气血水停又反过来损伤肝脾肾三脏。古人虽有气臌、血臌、水臌之分,但三者常交结为患,只是偏重不同。若嗳气、矢气则舒,腹部按之空空然,如按气囊,鼓之如鼓,多为气鼓;若腹部坚满,按如蛙腹,振动有水声,按之如囊裹水,多为水鼓;若内有癥积,按之胀满疼痛,腹上青筋暴露,面、颈、胸部出现红缕赤痕,多为血鼓,谢师辨治鼓胀病常运用经方加减化裁,针对肝郁气滞者常用“柴胡柴疏肝散”加减,对于脾虚血瘀者常用“血府逐瘀汤合四逆散”加减,病见肝肾阴虚水停者常用“一贯煎”加减、脾肾阳虚水停者常用“金匱肾气丸合实脾饮”加减。《证治准绳》云:“实者祛之,虚者补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邪从外入内而盛于中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阴从下逆上而盛于中者,先抑之而调其中。阳从上降下而盛于中者,先举之,亦调其中,合阴阳各归其部”,谢师熟读经典,临证用药,察色按脉,随证治之,每获良效。
二、饮食调护——“三高一适量”。
即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适量脂肪的软食或半流质饮食,患者应少食多餐,避免过食生冷辛辣刺激之品,减少对消化道的不良刺激,避免摄入能在消化道内产气的食品和辛辣、甘、酸、粗糙等食物。腹泻患者可食用少渣、易消化、低脂及高蛋白食物,还可服用山药、扁豆、薏苡仁煮粥以健脾和胃;便秘患者应多食蔬菜、粗粮,还可食用黑芝麻、核桃仁、柏子仁以润肠通便,逐步建立定时排便的习惯。并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避免食入粗糙、尖锐、油炸和刺激性食物,以免损伤食道黏膜诱发出血。宜多用瘦猪肉、牛肉、蛋类、鱼类等含锌较高的食物。肝硬化患者容易发生镁离子缺乏,应补充含镁量多的食物,如:绿叶蔬菜、豌豆、乳制品和谷类食物等。出现腹水时要限盐、限水:严重腹水时要给予无盐饮食。
1、蛋白质是肝细胞修复和维持血浆清蛋白正常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应保持其摄入量。蛋白质供给量为1.2~1.5g/(kg·d),以病人能够耐受,并足以维持氮平衡,促进肝细胞再生而又不致诱发肝性脑病为度,并注意供给高生物价蛋白,如:豆制品、鸡蛋、牛奶、鱼、鸡肉、瘦猪肉等。如出现肝功能衰竭、肝昏迷倾向时,则限制蛋白质供给量约25~35g/d。发生肝昏迷时,应暂时禁用动物蛋白,可选用少量富含支链氨基酸和产氨少的蛋白质食物,如豆腐等。
2、供给充足的碳水化物以保肝、护肝:每日可供给~g,避免因肝功能不良所导致的低血糖。夜间应备一些糖、蜂蜜、蛋糕、藕粉等含糖软食,如夜间发生低血糖反应可应急使用。
3、供给丰富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维生素C可以促进肝糖原合成、叶酸和铁的利用,增加体内维生素C水平可以保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再生。对有出血倾向和凝血障碍者应适当补充维生素K。叶酸和锌可加速脱氧核糖核酸的合成,有利于肝细胞的再生,
4、脂肪供给应适量:一般为40~50g。肝病患者胆汁合成和分泌减少,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功能降低,摄入过多可在肝内沉积,使肝功能进一步受损。
三、生活起居——“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而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做到起居有常,劳逸适度。给患者一个良好的治疗及休息环境,保持室内安静整洁、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素问·五脏生成篇》说:“故人卧则血归于肝”,所以卧床休息可以保证肝脏的血液供应,有利于肝细胞的修复、再生。要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解释工作,让病人知道卧床休息对疾病恢复的重要性,取得病人及家属密切配合,并做到周到的生活服务。大量腹水者卧床时可取半卧位,以使膈肌下降,有利于呼吸运动,减轻呼吸困难和心悸。
●图文:CST
●排版:YJY
●审核:C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