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锡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底蕴深厚,高度重视其经济价值,形成文化产业规模经济,对于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围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产业化经营管理;“非遗”保护与文化产业、旅游业、地方经济发展的可行性;“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关系;“非遗”保护与文化产业、旅游业相互促进、相互依存、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经济学思考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世界范围的资本流动和文化交流,同时也造成了经济、文化、地缘疆界的模糊和地方特色的消解。在全球化大潮的冲击下,地域文化的特色渐趋衰微,标准化的商品生产与设计致使人们生存的环境、景观趋同;同时,在外来的种种强大经济、文化势力下,地方传统文化与历史文脉被割裂,文化的多样性遭到扼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遭遇空前危机。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对“非遗”进行经济学分析,已成为全新而紧迫的问题。文化与经济的不可分割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可,从经济中看到文化的力量,从文化中发现经济的潜力。任何经济规划与经济活动,只要在与之相称的文化土壤中进行,都会相得益彰,更加使经济的发展具有持久性、地域性、广泛性和文化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本,发展文化产业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代先民创造的极其丰富和珍贵的文化财富,是一个民族精神、民族情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与亲和力的重要载体。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各民族获取文化认同,维护文化主权,有利于民族国家抵制外域文化霸权的渗透,并在国际文化竞争中提升本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文化竞争力必须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发掘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本土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价值,有效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在创造性的融合中,形成先进的文化价值体系和文化培植机制,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本文结合锡林郭勒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经济学视角进行初浅的探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界定及保护情况
(一)文化遗产概念的确定
1.国际通行的概念
为了加强各国在文化遗产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经过各国长期努力,最终形成了一个国际通行的文化遗产定义。进入21世纪,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下,年、年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将“文化遗产”划分为物质文化遗产(纪念性的创作物、建筑群、遗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标准,将这些文化遗产划分为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和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无疑有利于各国在规划未来发展蓝图时搭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架构,即将文化建设置于发展战略中更加重要的地位,高度重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均衡发展。这为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们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民族文化的基因,但在工业化,全球化,都市化的大潮冲击下,它们又变得那样脆弱。在现代文明的进程里,它们渐行渐远,慢慢淡出了现代人的记忆。令人庆幸的是,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这种形势的严峻性,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实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仅保护、不开发、不利用不能真正做好保护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产业化并被现代社会接受才有生命力,仅为保护而保护是无法长久生存下去的。关于物质文化遗产已被大家所 总之,在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同时,必须要有经济开发的理念,注重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对那些既能显示民族文化特色又有经济产业开发价值、市场开发前景广阔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敢于树立产业化的发展思路,进行科学的品牌定位,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集中力量培养优势文化产业,将文化遗产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与产业优势,更好地为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⑴苏布达乌日娜《天堂草原吸引八方来客》锡林郭勒日报,10,18第1版。
⑵刘世锦主编《年文化遗产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6。
⑶金元浦主编《中国文化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
⑷赵玉忠著《文化市场概论》,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12。
⑸锡盟行政公署《锡林郭勒蒙古族游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刚要》,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申报材料,,10
⑹焦福宝叶红梅《时代促进文化繁荣文化推动时代发展》,,3。
⑺马峥《我盟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五大瓶颈亟待破解》,锡林郭勒广播电视网,,3
⑻张瑞祥编著《草原多娇》(《文物保护》焦福宝叶红梅p40页),内蒙古文化出版社,,4
作者:焦福宝。年参加工作,4年出生,汉族,双本科学历(汉语言文学、经济管理专业),经济管理专业在职研究生学历,副研究馆员职称。先后在盟群艺馆、盟图书馆、盟文体局工作过,曾担任过10年的二级单位办公室主任,7年盟文体局人教科副科长、7年盟图书馆馆长兼书记、书记,医院纪委书记11年。
社会兼职:锡盟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锡盟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员、锡盟文联作家协会会员、锡盟文联摄影家协会会员。自年至今担任锡盟图书、群文、档案、文博、艺术系列职称评定中评委委员。曾经担任锡盟政府采购办公设备、电子设备、图书类评标评委成员。年担任内蒙古社科院锡林郭勒分院招标课题立项评审专家组成员。
30多年来,在各级报刊发表作品80余个,荣获国家级、省级奖20余个,其余发表于各类报刊。年3月《上都文化研究》一书(38万字)由内蒙古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人担任副主编。10月与人合作承担完成了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的一级研究课题《元上都元大都之间驿路的历史价值和扈从诗的现实意义》。
工作之余主要潜心于蒙元文化的学习研究和对锡林郭勒区域文化、民族地方文献的整理编撰,重点致力于“锡林郭勒盟民俗文化”方面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搜集和整理,撰写有一定影响的相关论文10余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