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感染中细菌性肝脓肿最为常见,亚洲人群最常见致病菌为肺炎克雷伯杆菌。胆道感染为常见感染途径,但近年来隐源性感染有攀升趋势,其中绝大多数患者合并消化道恶性肿瘤。
肝脓肿典型三联征是发热、寒战及腹痛,但临床上患者症状常不典型,原因有以下几点:高龄及多基础疾病造成患者腹痛等不适感觉减弱;肝脓肿早期较小或位置较深未触及肝包膜;疾病早期抗生素延缓病情难与其他感染鉴别。肝脓肿患者出现胸痛等肺部症状,应不除外胸腔积液可能,并应怀疑肝脓肿为混合性感染。混合感染者有较高致死率,不容忽视。
实验室检查除血常规提示感染外,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肝功能及凝血功能异常。超声作为肝脓肿首选检查;不仅简单无创,重点是还能重复实时观察脓肿形态、大小、数量、位置、液化及分隔等情况。但超声对脓肿的气腔、分隔等特点观察存在偏差。CT特异性可达95%以上。直径0.5cm左右的肝脓肿通过CT即可发现。“花瓣征”和“簇形征”及胆道间接征象可作为CT检查中诊断不典型肝脓肿的有力证据。
肝脓肿治疗方式:药物治疗、影像学下介入治疗、手术治疗三者互有利弊,是治疗肝脓肿的基本手段。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联合应用亦或单独使用,以达到满意效果。首先药物治疗,总结如下:3cm以下脓肿,静点3周抗生素后,改为口服抗生素1-2周(总结为3-3-1/2);亦可静点2周抗生素后口服3周抗菌药物(总结为3-2-3)。
主要讲一下介入治疗,经皮肝脓肿穿刺置管引流是肝脓肿治疗的首选方法。穿刺抽脓对大部分直径3~5cm、液化充分的肝脓肿疗效良好。直径超过5cm的肝脓肿,单次穿刺抽脓不易抽净脓腔内较多且不断生成的液化坏死物。为清除坏死物,建议穿刺置管引流,并且可对脓腔持续冲。如直径超过5cm且持续时间超过7d,年龄超过55岁,影像学证实左右肝叶受累,无论是否手术治疗,都可对患者早期进行影像学下介入干预治疗。引流液持续数日小于10ml,影像学证实引流后脓腔直径小于2cm即可拔管。较小脓腔穿刺抽脓,较大脓腔置管引流是多发性肝脓肿常见治疗策略。存在分隔的多房肝脓肿并不是穿刺置管引流的绝对禁忌证,改良同轴导管技术使多房脓肿穿刺置管引流成为可能。但置管引流后,应及时调整引流管位置进行有效的脓腔冲洗,必要时可根据影像学重复穿刺置管引流,以达到良好治疗效果。直径10cm以上的巨大脓肿除手术治疗外,可在脓腔合适位置留置2枚引流管:一枚可外联负压吸引装置持续吸引脓液,另一枚缓慢滴入冲洗液对脓腔持续冲洗,以达到满意效果。
锦州医科大学附属三院介入科对肝脓肿穿刺引流着丰富手术经验,多次挽救肝脓肿感染性休克患者生命,具有技术成功率高、治愈率高、创伤小、恢复快、适用度高、花费少等优点。
健康刘主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